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专题报道

李生:“工地人”养成记

发布日期:2021-12-29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王静  字号:[ ]

有一天,李生站在镜子面前,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刚满33岁的他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刚满33岁,正当壮年。背影看,身材微胖。正面观,短短的平头显得脑门有点秃,肉肉的脸蛋上双颊泛红,一低头有个明显的双下巴,笑起来时嘴角两边的肌肉会呈月牙状的凸起。他的生活区域很小,宿舍、食堂、办公室的三点一线也不过一分钟的时间,可他的活动范围又很大,经常抓不到人影。

你一定想象到了,这一定是个“工地人”。8年前,这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在一次校园招聘中结识了水电四局,现在,他已不记得当初参加面试时自己是否穿了西装系了领带,他只知道后来的日子里他越来越离不开“扛造”的工作服了,即便休息的日子里他也不愿换下来,他说穿习惯了,换来换去挺麻烦的。

吃苦耐劳浑不怕,逢山开路勇担当

2021年5月,李生调入了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水利工程项目部,负责前期筹备工作。

刚到项目部时,营地还在修建过程中,很多人员还未进场,人手不够,李生就做起了“大管家”,管理整个项目部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天早上5点钟,李生房间里的灯便亮了,虽然窗子很小,但在一片暗夜下这里显得格外明亮。

起这么早干嘛呢,原来是要去37公里外的太平镇买菜,为了让大家按时吃上早餐,他必须要早起把这一天的菜都买回来。“那会儿我们就暂时住在营地后面的房子里,一开始真是啥也没有,买菜、联系电联系通信、管理施工,反正啥都干,现场一会儿一个事儿,每天接打电话得有50几个,等到7月份营地装修好后人才开始多起来。”李生平静地说到。

安排好后勤工作,他便急匆匆赶去施工现场。施工面都要在山上进行,而当时除了一条原有乡村道路外再无其他道路。为了机械能早日进场施工,李生一行人便开始了“逢山开路”的大干模式。没路的地方就新建,有路的地方进行拓宽,在临崖、临江的特殊地理环境制约下开辟出了1.2公里长的上坝道路、1.3公里长的料场道路和众多临时施工便道。

由于山上海拔较高,紫外线异常强烈,几天跑下来,他的后脖子就被晒过敏了。白天在现场忙东忙西让他好像感觉不到疼痛,一到晚上又痛又痒的感觉就非常明显了。“这里5月份的时候紫外线就很强了,有的同事额头都晒脱皮了,我们就买来药膏涂,前期把路开辟出来后面就好施工了,现在道路就要硬化了,到时候路会更好走。”对吃苦的过程他总是习惯于轻描淡写,而每当有人对他的工作竖起大拇指时他都会笑呵呵地来一句:“把自己该干的干了,也没个啥。”

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

路开通后机械和人员便陆续进场了,此时食堂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他不用再操心一日三餐,专攻起了技术方案的编写和现场的调度协调。而在此之前他主要负责尾工项目的竣工清算和对外协调,技术也有所涉及,只是比较零散。如此系统的搞在建项目的技术还是第一次,可以说是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了。

“以前是一个人负责一个区域的模式,一亩三分地还是好管的,但现在就需要全面考虑,整个枢纽区的范围都要管,区域大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多,不过把该干的活干明白了也没个啥。”枢纽区的施工面主要是大坝坝肩、溢洪道、隧洞、料场、渣场及砂石系统,而每一个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李生都要在施工开始前编制好。有的方案简单一些画好图后根据图纸去写可能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报审,但有的方案是相当复杂的,需要经过项目、监理、专家等多方论证才能确定下来。

在编制《竹寿水库扩建工程隧洞专项施工方案》时,由于施工需要在隧洞底部进行爆破作业,属于超危方案,不仅要考虑严格的规范及各项技术参数,还要懂得爆破领域知识,编制难度相当大。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李生下定决心,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针对方案里比较陌生的地方,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浏览的网页上全是这方面的记录,同时也向其他项目取经,有时加班到12点才回到宿舍。在反复修改后,170多页的超危方案终于完成了。

由于各方站的角度有所不同,提出的意见自然有区别,从项目部到监理,再报公司和会审专家,李生来来回回改了十几次,每一次都在使方案更严谨更完善,而这其中的“精雕细琢”恐怕只有真正参与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每一个细节的心血与付出。

“这个水库比较复杂,要求就更高,前期技术方案简直是写不过来的写,不过现在强度没那么大了,现场需求都能满足,都跟得上。”笑起来时,他嘴角两边的肌肉又聚成了两个小肉团。

打开办公室的资料柜,《枢纽区及输水隧洞临电设计及施工方案》、《李家村料场开采施工方案》……装满方案的资料盒整齐的摆放着。从负责技术工作开始,李生已经主导编制了大大小小40几套施工方案。

向目标张望的时光,或许孤独而漫长,但努力过后总有晴朗,那些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

对于负责过竣工清算的李生来说,尾工项目的经验同样能用到在建项目上。“小杨,这些数据资料一定要找测量队要来原件,我们不能只为眼下结到钱就存个扫描件,咱们得有长远眼光,把能想到的在一开始就做上,施工现场的照片每天都要传到咱们的数据库,虽然麻烦一些,但等竣工审计时你就知道这么做的好处了。”他细心地向资料员传授自己的经验。

以“绣花功夫”关心和培养青年员工

村里没什么娱乐设施,李生就自己掏腰包激活年轻人活力细胞。营地修好不久,他就买了个小冰箱放在宿舍里。有时候他买来点水果和熟食,周末组织年轻员工在一起吃个饭喝点酒,偶尔也会带徒弟们到村子里的一家烧烤店去吃烧烤。“这里不像县城设施那么齐全,他们平时出去也不方便,我就想着大家一起聊下,有啥想法说一说,我倒早就习惯了,对新员工来说确实是挑战,还是要想办法给枯燥的生活增添点乐趣。”

在李生的工作群聊中有一个“不太正经”的工作群,这个群是专门给大家安排调休的群。现场随时都可能有事情需要处理,很多时候周末也要过去,为了尽可能给新员工安排休息,他就成立了这个群,谁要休息提前在群里打个招呼,方便工作安排。“总共就这么几个人,不管周几工地总要有人管,所以就灵活给大家安排休息。”平时除了注重对年轻人的关心,李生更是特别关注对青年员工的培养。

新员工刚来现场时看图纸和CAD作图都不太熟练,他就面对面地给每一位员工做指导,有时还会锻炼他们编制施工方案。“说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我每个月都会列一些计划让他们去完成,他们写好了发给我我再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能进步的快一点。”

“师傅不仅教会我很多专业技能,有时候还会和我们分享为人处事的技巧,向我这种比较腼腆的,师傅很顾及我的面子,经常会私下里问问我最近的情况,当我遇到挫折时师傅就会用他常挂在嘴边的‘把心态放好,把活干好,也没个啥’给我加油打气。”他的徒弟刘耀兴说到。

平时闲暇时间里李生习惯看书,在一建考试中一次性就通过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走运,其实是他常年书本不离手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他依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在书香里不断提升着自己。

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李生说他对生活的理解就是把心态放好,把活干好,自己干着开心就好。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