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四局文苑

【四局红色故事】初心镌刻如磐,使命牢记在肩

发布日期:2021-08-04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孔旭红  字号:[ ]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身之主宰便是心”,那么何为“初心”呢?古人言:初心者,矢志一也,不以故渝,不以时移,唯存道尔。用现代眼光来看,它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想与追求;何为使命?古往今来,多少先辈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告诉我们:使命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每一位共产党员应该担当的职责,它是铁肩上担着的道义,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是甘为孺子牛的气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党员的党性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在全局上下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今天,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常把初心和使命作为“衣冠镜”,画好自身作风、能力、责任的“自画像”。玉树国庆水库项目部副经理杨金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揣一颗炽热的初心,这颗初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1993年,19岁的杨金龙入伍,在西安兰州军区后勤二十八分部当汽车兵。“当兵的经历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血液里,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终身受益。”杨金龙说道。百炼成钢,3年的军旅生涯使他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血性青年。

杨金龙是一名“水电二代”,他的父亲先后参与了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水利水电建设。在家中他最小,排行老五,上面有4个姐姐,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家中所有老小。他从小就听父亲讲水电人的故事,老一辈水电人铁肩抬大筐,茧手挥铁锨,波涛汹涌的江水,闷热潮湿的隧道,冰冷的钢筋水泥,以及震耳欲聋的炸药爆炸声是他们的日常,在那个艰苦的工作环境、机械设备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恶劣条件下,病痛、工伤,死亡成为了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而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工作让许多人积劳成疾,受了工伤,身上留下累累伤痕,甚至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留下了水电史上一座座可歌可泣的丰碑。源于父亲的影响,老一辈水电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衍生了自己的“水电梦”。1997年7月,退伍后的他就加入了水电四局,先后在四局房建处、二分局沙坡头水电站、一分局拉西瓦水电站机械大队、玉树灾后重建、老虎口水库等项目工作,现任北方公司玉树国庆水库项目副经理。

“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组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逢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还是习惯冲在最前面。脱下戎装换上工装的他不会想到,那一封入党申请书,在多年之后被锤炼为了一枚金光灿灿的党徽,而今闪耀在胸前。

他说在废墟中找到了答案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地震撼动了青海玉树,一时间大地轰鸣、地动山摇、房屋倒坍,哭声、叫喊声连成一片,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18次余震陆续来袭,浓浓的惊恐笼罩着

这个原被称作“最后的天堂”的地方,玉树人民不会忘记,而作为第一支赶赴玉树灾区的央企工程救援队伍中的一员,杨金龙也难以忘怀。“以前我们总说党员光荣,但是到底光荣在哪里?我想我在玉树地震灾后的废墟找到了答案。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经历,即使再过十年,但凡有一个引子,都能勾起我的回忆。”回忆起九年前玉树灾后援建的经历,他总是感慨万千,仿佛一切都还发生在昨日。

玉树“4.14”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西宁守在已患胃癌晚期的岳母的床榻前,分局一通电话告诉他收拾行李当天就上玉树。打开电视机,满屏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令人震撼、扼腕叹息,到处是断垣残壁,遍地都是亟待救援的群众。年事已高的父亲对他说:“单位需要你,玉树灾区的人民也需要你们,你一定要去,不用想着放不下我们”。

当日18时30分,他便随队伍出发,包括11台大型挖装运设备和31名救援人员在内的“中国水电四局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经过2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次日下午16时19分抵达玉树结古镇,在青海省建设厅抗震救灾指挥部营地驻扎帐篷。“像是有紧箍咒一直戴在你头上,开始隐隐约约得疼,时间越久,反应越厉害。”在问及刚去高原时的反应时,杨金龙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入目满眼废墟、张嘴无语凝噎、只余心痛……但是抗震救灾工作,时间就是成本,没有时间留给他们去调整身心。抢运一线,奋勇清理废墟,抢运物资。在平均海拔近4200米、昼夜温差高达20多摄氏度的玉树结古镇,时间的流逝对于幸存于废墟之间的受伤群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杨金龙心里非常清楚:哪怕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他们立即对附近被埋压群众展开救援,在住房全部垮塌的废墟上,甚至是在余震不断的半塌的危楼下,杨金龙说事后想起来还会心有余悸,但当时他们根本顾不上那么多。没有铁锹镐头,就用手挖,没有撬杠,就用肩扛,突击队员们双手血肉模糊,双肩满是伤痕。说起这段抗震救灾经历时,他突然沉默了,原来他们竭尽全力救出来的都是罹难者,无人生还,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竟如此脆弱,这在他的心里始终是一根刺。

争分夺秒的救援工作完成后,灾区面临的是更加棘手的重建问题。那时,“苦干三年,超越二十年!” “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不当罪人!”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等决战决胜的口号响彻云际,高寒缺氧、原材料匮乏、语言交流障碍、对藏式建筑风格的不甚了了……一个个难题摆在援建者们的面前,他们住的,是阴冷潮湿的帐篷;喝的,是就地取材的河水,烧开了上面都漂着一层白沫;吃的,是气压不够煮出来的夹生饭。但是为了让灾区人民早日住上新居、让孩子们早日上学、让新玉树在废墟上涅槃重生,他们个个轻伤不下火线,昼夜兼程。

杨金龙担任着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一工区副指挥长兼安全生产办主任,身上的担子可谓不轻。本年轻强健的身体,几年间一点点出现“后遗症”,杨金龙患上了胃炎、高血压、左右心室缺氧性肥大等疾病,即便如此,他仍始终坚守在项目施工一线。在第三完全小学的施工过程中,“五加二”“白加黑”的连续奋战还是让这个固执的“老黄牛”挺不住了,期间突发急性胆囊炎,他本想着打三支杜冷丁(止痛药)就可以“应付”过去,但是病痛的折磨使他疼到连腰都抬不起来、汗流浃背,最终被连夜送往西宁治疗。胆囊被切除后,他整个人瘦了十几斤,然而在疼痛稍减、未完全恢复前他不顾医生的劝说和妻子的责怪,又赶忙奔赴到工作岗位。

第三完全小学是原址重建的第一个项目,实现了主体7栋建筑提前6天全线封顶,摘取了玉树灾后重建第一个完工项目的桂冠。在玉树州赛马场、康巴风情商街、扎西科烈士陵园、小苏莽乡农牧民安置房、下西同住宅……这些建筑的名字背后,亦或是“四天一层楼”、“九天完成一座农牧民住房”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背后,是无数的“杨金龙”们辛勤的身影和挥洒的汗水,只要党和政府、人民有需要,他们就能顶得住、挺得了、豁得出。杨金龙本人也因此在2010年获得青海省“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二进玉树抗雪救灾  诠释使命担当

老天似乎格外“眷顾”这个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美誉的地方。2018年入冬以来,玉树遭遇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雪灾。日降雪量多次接近历史极值,全州1市5县28个乡镇72个村遭受不同程度雪灾。在受灾最严重的扎朵县,扎青、莫云等6个乡镇的18个重灾村道路严重堵塞,局部地区积雪厚度高达45厘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雪海茫茫总关情。面对灾情,水电四局迅速反应,积极与青海省玉树州对接,共抗雪灾。2019年2月19日,玉树国庆水库工程项目部即刻组织越野车3辆、救灾人员17人、装载机6台,以及40万元救灾资金,在项目副经理杨金龙的带领下,紧急驰援灾区。水电四局救援队伍所处的扎朵镇、清水河镇、珍秦乡三地,作业区平均海拔4700米,气温零下25摄氏度, 部分道路地段积雪厚度达2米,而且乡村道路路况复杂,清理积雪任务十分艰巨。且当地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平常人在这里快走几步都感到气喘心跳,而他们却在干体力活儿。17勇士置身茫茫旷野,只为早日打通牧民进出“生命线”。

“救灾队伍中大多都还是20岁出头的90后,都是家里人手心中捧着的宝贝疙瘩,岁数也小,没经历过这样的事儿。”杨金龙说道。于是他把团员青年都安排在了食宿条件稍好点儿的救灾地点,自己带领一支分队去了条件最为艰苦的雪灾腹地——扎朵镇向阳村和东方红村。由于地处偏远,荒无人烟,没有信号,他们整整“失联”了两天,着实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带领抗雪救灾抢险队伍全体队员在寒风呼啸、冷风刺骨的环境下,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每天平均战斗10小时以上,喊哑了嗓子,冻青了脸庞,熬红了眼睛,冻伤了手脚,身上冒出的热气凝结成霜贴在衣服和帽子上刺骨的冷,四级以上的寒风使他们的脸和耳朵被吹得刺痛,嘴也裂开了血口子吃不下饭。很多路他们只能凭感觉走,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雪坑里,有时一天下来鞋子都被雪水完全打湿。“风雪天气一直在持续,几小时前清理出的路面不久又被积雪盖住,成了‘雪阻路’,与风雪的较量一刻也不能停。必须争分夺秒,只有道路通了,草料和救灾物资才能早些到达灾区。”杨金龙说道。

30公里、40公里……他们每天用生命在刷新着记录,经过13天的奋战,水电四局抗雪救灾队共清理扎朵镇、清水河镇、珍秦乡三地乡镇乡村道路积雪近500公里,清理积雪约112.5万立方米,保证万余名牧民进出乡村道路畅通。清理积雪、撒盐化雪、应急处置、助运草料、连夜救送发烧孩童……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四局铁军风采,此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藏族同胞的高度称赞。

采访的过程中让笔者最深刻的是杨金龙反复提到的“义不容辞”和“义无反顾”。他觉得,“任何灾害困难面前,党员必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站在最前线,因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从第一批玉树抗震救灾到最后一批消缺收尾工作6年的坚守,再到二进玉树抗雪救灾、参建玉树国庆水库,从青年到中年,“义”字当头的他始终以一颗赤子情怀,不忘初心,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战场,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胜仗。

“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位党员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夜空中的一颗星,虽然看似渺小,但终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此刻,我想起电影《无问东西》中的一句台词或许可以很好地诠释他:“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