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专题报道

【四局品牌·装备】解码“四局装备”文化基因

发布日期:2024-04-27   信息来源:“四局装备”品牌工作组   作者:钱茹  字号:[ ]

在辽阔的黄河之滨,有一家企业在岁月的洗礼下熠熠生辉。它历经六十五载风雨,始终坚守水电事业的初心,如今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这里,是中国水电四局(兰州)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仅是每一个人要思考的终极哲学问题,同样也是需要每个企业时刻理清的问题。对于装备公司而言,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装备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也正是企业文化逐步兴盛、焕发活力的过程。

“厚植‘四局装备’文化根基,是装备公司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重要方式,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注入强劲动力。”装备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平俊介绍道。

走进装备公司,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这里,“严爱相济、上下同欲、勇闯敢拼、创新引领”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企业文化的鲜明标签,深深刻印在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引领着他们共同前行。在这里,我们将一起解码“四局装备”的文化基因,开启探寻这家企业的灵魂之旅。

严爱相济

“严,是我们对自己和员工的底线要求。”装备公司总会计师赵泽这样告诉我。在装备公司,严格不仅体现在奖惩力度、制度执行等硬性规定上,更融入出差交通工具乘坐、住宿要求等细节之中。每一项制度,每一个规定,都如同一条条铁律,确保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这种“严”并非冷酷无情,而是与“爱”相辅相成。在装备公司,“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暖力量。这种爱,体现在对员工衣食住行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上,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家文化”中。

“在装备公司,我们就像一家人。”装备公司党政办副主任、女工委主任孙秀芳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兄弟情”“师徒情”。无论是单身职工的集体婚礼,还是节假日的送温暖活动,都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正是装备公司“家”文化的生动体现。

在一次集体生日会上,我亲眼见证了这种情感的流露。生日的员工在同事的祝福声中许下心愿,而装备公司更是别出心裁,将生日礼物、生日贺卡邮寄给员工的父母,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装备公司云南分公司新入职的员工王若瑄激动地说:“我没想到公司会这么重视我们的生日,还把我们的心意送给家人,这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公司的一员,更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在装备公司,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无论是患病入院还是家中有难,装备公司领导和工会干部都会及时送上慰问和关怀。一位曾接受过慰问的员工感慨道:“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我们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保障,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除了柔性关爱,装备公司还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技术比武、篮球比赛、文艺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更在无形中加深了员工之间的情感纽带。

当然,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装备公司不断加强规范制度文化,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使企业管理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同时,装备公司还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推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管理的与时俱进。

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使得装备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员工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愿意为装备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装备公司也通过关爱员工、营造和谐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在装备公司这个大家庭里,刚性制度与柔性关爱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共同支撑着企业的稳健前行。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装备公司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不仅让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上下同欲

在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浪潮中,装备公司如同一艘勇往直前的巨轮,承载着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打造“行业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立足本职岗位,围绕着装备公司的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着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

“我们装备公司从2008年开始涉足风电领域,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真是感慨万分。”装备公司云南分公司总经理陈文善回忆道。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装备公司从陆上风电逐步拓展到海上风电领域,目前钢结构年产能达60万吨,拥有40余个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模式。

在装备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句话被无数次提及:“上下同欲者胜。”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一个“四局装备”人心中的信念。

2019年11月底,装备公司成功中标黄河公司青海三个风电项目塔筒制造,这是装备公司自成立以来中标的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合同金额近7亿元。该项目体量大、工期紧、任务重,加之年关将近,面临春节假期、冬季施工等不利因素,项目履约难度非常大。

“我们必须打赢这场黄河公司项目履约保卫战,全厂动员,想尽一切办法,给业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体现出我们良好的履约管控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时任装备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郭平俊眼神坚定,语气铿锵。

当时该项目成立履约协调领导小组,就履约存在问题实时进行“把脉问诊”,对每一步工作做出详细安排部署。具体从原材料供应、项目统筹管理、成本管控、资金保障、首套节点控制、连续发货保证、生产激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确定了黄河公司项目的实施细则及推进计划。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2020年8月29日晚8点30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黄河公司项目工作群中炸开了锅:“黄河公司项目最后1套塔筒于今晚顺利发货!”这标志着该项目圆满完成生产发货任务。

回想起那段日子,装备公司酒泉新能源公司员工胡明刚激动地说:“那时候,我们真是拼了命地干。1796段风电塔筒,7家运输公司、100余辆塔筒运输车辆,平均每日20辆运输车辆从四个基地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翻越当金山,往返于甘青两省之间。看到蓝色的封口布上,‘中国水电四局’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心里充满了自豪。”

装备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争朝夕、热情高昂,这种精神在黄河公司项目履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广东阳江,装备公司的另一个战场也正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2017年,装备公司在广东阳江成立了第一个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厂初期,面临着场地不足、人员紧缺、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但“四局装备”人从未退缩,“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迎难而上,逐个击破困难。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生产车间、码头总装基地总是热闹非凡。奋战在一线的生产者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演绎着海上风电建设的“速度与激情”。尤其在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300多名员工主动放弃假期,一边防疫一边生产。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谱写着“追风人”的唯美诗篇。

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这种“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的团结一脉相承。他们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上下同欲者胜”的真谛,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新能源领域的辉煌篇章。

勇闯敢拼

什么是装备公司的优良传统?问到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激动了起来。“我认为是一个字——拼”,装备公司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主任李振说,“这是我们装备公司的‘根’和‘魂’。如果没有一股拼劲,我们就拿不到订单,更谈不上发展。”

“对,勇闯敢拼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大家纷纷认同。

这股拼劲从何而来?——是不忘创业之维艰。

16年前,西北隆冬季节,这里只有十几个人顶着凛冽寒风,安装建设厂房,面对荒凉的戈壁滩,大家只有一种感觉:前程未卜!直到一年后,在这200 余亩地上,2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大家才敢真的相信:我们确实是要在这里大干一场了!

除了在西北的戈壁滩,“四局装备”在云南省祥云县、广东省阳江市、福建省福清市……凭着一股“拼”劲,一座座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装备公司的家底也一点一点积累了起来。时至今日,装备公司有15个子公司、8个分公司、2个直属项目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发展模式。

“我们时刻有一种危机感,驱策着所有人向前奔跑。”装备公司副总经理、福清公司总经理周晓辉说道。他回忆起装备公司从内陆走向海洋,抢市场、拿资源的艰难岁月。那时,年轻的风电战士不畏艰难,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向海图强,勇闯海上风电市场。他们重经营、抓生产、防风险、稳安全,不断在危机中寻找新机,于变局中谋新局。

如今,装备公司的产值、利润和市场营销在公司名列前茅,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这一切成绩的背后,都是装备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勇闯敢拼”的精神体现。

然而,装备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产业结构较单一、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装备公司的领导干部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构建与转型相适应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装备公司改革发展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

“我们一直以‘精’字为魂促转型,加速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公司经营管理部主任周绍峰介绍道。装备公司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全产业链延伸,不断涉足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装备公司有什么发展规划?”我好奇地问道。

装备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生福信心满满地回答:“我们将继续坚持‘勇闯敢拼’的精神,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大型风电法兰制造、风电混凝土塔筒、大型海上运输、海上风电EPC等新业务,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导管架、管桩和漂浮式基础、海洋牧场、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等领域。我们相信,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装备公司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创新引领

当年装备公司作为一个老牌水电施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既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好的一家,怎么争取市场?——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变道超车!

“我们这样的加工企业,一没有高端的设备,二没有定型的产品,三没有雄厚的资金,靠什么去竞争和发展,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工艺方案,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这是时任水工机械总厂厂长董贵林经常说的一句话。

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向科技要效益,这无疑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公司总工程师朱锴年介绍道,装备公司自成立以来,着力在科技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下硬功、做细活、求突破,专注于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化设备、先进制造技术、重大产品及大型新能源装备批量化生产的研究与试验,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

“我们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陆上风电塔筒、海上风电塔筒、钢管桩及海上风电附属钢结构系列产品,掌握并形成整套陆上风电塔筒及海上风电系列装备系统化、成熟高效的制造工艺技术及加工生产线。”朱锴年指着车间里一排排高耸的风电塔筒,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目前有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朱锴年创新工作室,公司首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张威青年创新工作室,酒泉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石小平工匠创新工作室……”说起这个,孙秀芳难掩笑容。一直以来,装备公司致力于为职工搭建协同创新创效平台,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营造群众性自主创新浓厚氛围,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助力装备公司高质量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装备公司自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以来,可谓硕果累累。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拥有国家专利380余项,取得省部级科技奖项达40项,获得省部级工法达50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累计获得政府奖励达6700万元。2021年荣获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钢结构金奖”;2022年被授予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2023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共培育酒泉新能源公司、福清公司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此外,装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海上风电塔筒双层海运技术成功应用实践,填补了中国海上5米直径以上风电塔筒双层海运技术空白。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加快产业升级,解决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卡脖子’难题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增添新动能,努力向价值链两端附加值更高的设计和销售产业布局,向高附加值攀升,为打响‘四局装备’品牌知名度增添科技力量。”郭平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话语中充满了决心。

六十余载波澜壮阔、六十余载峥嵘岁月。循着坚实的足音回望,装备公司每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每一次突破自我的蜕变,都离不开“四局装备”人能拧成一股绳的决心和已经深入骨髓的团结拼搏精神。通过装备公司“领导班子引领、中层干部推动、基层员工实践”自上而下打造的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形成“拧成绳,抱成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有效汇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正能量,全面提振敢闯敢干、追赶进位的精气神。

创一流业绩,须有一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装备公司将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塑企业精神,联动推进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大力宣贯“严爱相济、上下同欲、勇闯敢拼、创新引领”的企业文化,大力倡导“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工作生活理念,大力弘扬“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的核心竞争力,全力落实“企业有未来,员工有尊严”的愿景,切实营造“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爱岗敬业、安居乐业”的浓厚文化氛围,以装备公司特有的文化底蕴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和激情,以一流文化促进一流管理、建设一流企业。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