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外国朋友】劳动最光荣 | |
| |
每天早上7点30分,你一定会看到一个帅小伙推门走进办公室,潇洒地摘下墨镜,并微笑着向每个人打招呼。 这个帅小伙叫Omar,是项目的安全员。而刚才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定时上演,似乎已成为我们办公室每天开始工作的标准流程。有时候Omar休假了,我们都会有些不适应,因为没人“报时”了。Omar自己都说,家里人觉得他越来越像个中国人,准时得像钟表。我们和这位“钟表”朋友的故事,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初相识 我和Omar去年夏天相识,那时项目刚开工,他作为现场安全员入职。那是伊拉克炎热夏天里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Omar走进办公室,很有礼貌地伸手向前并说了一句“Nice to meet you.” 我也回握,回了一句“Welcome.” 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这样拉开了我们友谊的序幕。但起初,由于口语交流的问题,还闹了个小插曲。因为对自己口语的不自信,我那时习惯用手机翻译英语,而不是直接对话。这其实让他很困惑,因为他认为我对他的工作有意见。直到有一天,他当面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很直接地回答他是因为自己口语不太好。我记得当时他大笑出声,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Language is just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他很坦率地告诉我,自己说的就是“伊拉克库尔德式英语”,甚至从小他是看着动漫学的英语。至于什么语法,什么发音,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交流,咱们都可以大胆地说。 从那天开始,不光是我,我们办公室的所有人都开始了一条未曾设想过的“中式英语”实践之路。不到三个月,我们和Omar他们就可以通过各具特色的“英语”实现无障碍交流了,我们也和Omar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其实从那时起,我从这位外国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遇到困难要先分析问题的实质,分析出根本原因就要对症下药,去勇于尝试。就像Omar他爸爸告诉过他的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伴成长 作为项目部管理现场的安全员,经常要处理现场的一些突发情况,对Omar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去年11月的某一天,已经连续下了两天大雨,照例我们需要一起去巡查道路。当我们穿着雨衣来到场外200多米的时候,路上有些大石头。我和另一位同事直接上去开始搬石头,正在给工人打电话的Omar,看到我们在搬石头,立刻挂掉电话开始帮忙。 那天下午我们回到办公室后,Omar沉思良久说:“任先生,你为什么要去搬石头?作为管理者你不需要做这些事。” 我说:“因为当时情况是需要把石头移开,而我在那,我能做。对于工作,只有需不需要做,没有应不应该做。对于这个项目来说,人人平等。” Omar想了一下,一句话脱口而出“One for all, All for one”。 我当时愣了一下,等反应过来大笑着回应他“Of couse”。 从那时起,Omar仿佛像变了一个人,开始主动做一些他曾经不以为意的小事。 其实所谓管理,所谓配合,并不需要多么复杂深奥的管理技巧,中西方自古都有精炼的总结。正如中国所说“身先士卒,以诚相待”,而外国人则说 “One for all, all for 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渐相知 从一开始我一直以为Omar这个小伙子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事实证明我错了。 去年12月的一天晚上,Omar主动提出要对印度和叙利亚工人们进行消防教育,结果就是他用库尔德语和阿拉伯语分别讲了半个多小时。 当时,我对他下班后还能坚持晚上培训的做法表示了由衷感谢,他却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因为他总是看到中方人员为了推进项目进度夜以继日地工作,而能同这种勤奋的团队一起奋斗是种荣耀。 我当时对他说了句中国名言——“劳动最光荣”。 直到今天,我总是开玩笑说我们又晒黑了,肯定不会有人喜欢我们这么黑的人。而他却总说:“黑色皮肤是工作荣耀的证明!”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数不尽的国人走向了大洲大洋,结交了无数像Omar这样的外国朋友。我们或许肤色不同,或许文化不同,或许语言不同,但都不妨碍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为我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建设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和“Omar们”齐刷刷的站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呐喊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