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一张蓝图与一群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5-05-08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沈共亿   字号:[ ]

2024年8月,骄阳似火。来自全国高校的9名应届毕业生,拖着行李箱走进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D1标项目部。墙上一张标满红线的施工总平面图——这个总投资超50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将通过103公里输水线路,彻底解决广西水资源分配不均难题。

“当时只觉得图纸上的线条像波浪一样美,完全没想到后面要走的路比线条难十倍。”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技术员罗淑嵘在半年后的座谈会上感慨道。

40℃高温下的“入职礼”

报到的第一天,新职工们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下马威”。为了抢抓施工进度,项目部全员投入到了紧张的PCCP管安装以及东笋水池开挖工作中。

施工员杨龙兴至今还记得那天的情景:“那天地表温度高达40℃,现场的金属支架烫得让人无法握住,但师傅们却能在烈日下一站3小时,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那一刻,杨龙兴深刻体会到了施工工作的艰辛,也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土木工程专业的赵炳钧在日记里写道:“课本上说混凝土养护要控温保湿,但没人告诉我,在广西的雨季里,我们要和雨季抢时间给新浇的底板盖塑料布。”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实际操作中的难题,赵炳钧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向老员工请教,学习如何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保证施工质量。

经营员普自员被分配到项目分包管理岗位。他第一次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复杂的工程数据,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他有些眼花缭乱。但他深知,这些数字背后是项目的每一笔钱,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仔细核对每一项费用,从材料采购到人工成本,从设备租赁到运输费用,每一个数字都必须精准无误。他一边翻阅资料,一边请教前辈,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虽然办公室里有空调,但他依然感到压力巨大,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滴在文件上。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中的数据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安全员王广权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他戴着安全帽,手持检查记录本,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烈日下,他仔细检查每一个安全设施,从脚手架的稳固性到安全网的完整性,从工人的安全帽佩戴情况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他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发现一处安全隐患,就立即要求整改,哪怕对方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尽管烈日晒得他皮肤发红,汗水湿透了衣服,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因为他深知,安全无小事,自己的职责就是守护每一位工人的生命安全。

技术员赵乾则专注于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他在办公室里反复研究图纸,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符合技术要求。他不仅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还要兼顾质量和效率。尽管长时间伏案工作让他腰酸背痛,眼睛也有些干涩,但他依然全神贯注,因为他知道,技术是项目的灵魂,只有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物资员尹毅城负责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他每天都要和各种材料打交道,从钢材到水泥,从塑料布到工具设备,每一样物资的采购、存储和发放都必须严格把控。他不仅要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还要合理安排库存,避免积压或短缺。尽管物资管理的工作繁琐且压力巨大,但他依然一丝不苟,因为他知道,物资是施工的“粮草”,一旦出现问题,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尽管岗位不同,但新职工们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烈日下,在雨中,在嘈杂的施工现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入职礼”,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青春的篇章。

成长的“加速器”

在提升技能的道路上,项目部为新员工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砺中成长,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薪火相传,桃李芬芳”。2024年新员工“师带徒”协议签订仪式的举行,开启了新员工成长的加速模式。经验丰富的导师们与新员工一一结对,他们在工作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为新员工厚植沃土、搭桥铺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新员工们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向着成为复合型、多功能型的“紫色英才”目标奋力前行,为项目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苗初长成”。入职100天座谈交流会的召开,为新员工们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分享心得的平台。“这是我出校门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曾有的东西。”“师傅教会了我看图纸、制图。”“我对咱们水电十四局传承70年的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项目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拥有了一段美好的工作经历,同事之间的热情、宽容和帮助让我每天过得都很开心……”项目部积极搭建维护好项目级“育苗”“护苗”“壮苗”平台,关注每一位新员工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交流,新员工们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朝着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目标不断迈进。

通过建立持续性培训体系,制定项目部周、月、年度培训计划,不断强化培训与考核的双重推进机制,推动整体管理水平迈上新的高度。首先,建立持续性培训体系。技术办、质量办、安环办每周组织培训讲座,内容涵盖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规程、标准化等核心领域;每月进行管理人员综合测评,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检验学习成效。其次,加强绩效联动机制。将月度测评结果与绩效考核直接关联,形成“培训 - 测评 - 激励”的闭环管理,既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提供了量化的依据。

练就的“十八般武艺”

半年时间,这群年轻人练就了令人惊叹的复合能力。

数据中枢的“最强大脑”赵炳钧。作为项目部的“数据管家”,赵炳钧每周要编制5类周报:项目部周例会周报、生产周报、项目管理周报、玉林指挥部周报及监理周报。这些材料涵盖进度、质量、安全、资源调配等核心内容,仅数据源就涉及工程部、安环部等6个部门。“最考验人的是玉林指挥部周报,必须用10页PPT说清产值偏差原因。”他说道。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赵炳钧常常加班到深夜,反复核对数据,确保每一个数字都准确无误。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如今的他已经成为项目部不可或缺的数据专家。

设备安全的“守护者”尹毅城。“这台履带吊的钢丝绳磨损超标,必须立即更换!”在1月的设备巡检中,尹毅城凭借刚学会的“捻距测量法”,及时发现重大隐患。他建立的设备台账涵盖多台套机械,从采购合同到维修记录一目了然。材料验收更是他的“战场”。有次下午到货PCCP钢筋,他逐根查验,拒收1捆不合适的产品。“台账差1%,工程可能差100%”——这句话被他写在安全帽内侧,时刻提醒自己要严谨细致。尹毅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守护着设备的安全,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工程进度的“导航仪”罗淑嵘。“松山支洞衬砌滞后,需增加人手和车辆!”在月度进度会上,罗淑嵘预警道。她负责的算量同步工作像一张“动态地图”,将图纸量、完成量、变更量实时关联,累计处理设计变更47份。参与编制的《岩溶区隧洞开挖工法》已通过集团初审,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12月25日,跟进专利附图修改;1月8日,整理QC活动数据……”罗淑嵘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工程进度提供精准的导航,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推进。

从烈日下的汗水,到办公室里的灯光;从设备巡检的严谨,到进度预警的果断,这群年轻人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更在团队协作中凝聚了强大的力量。他们深知,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检查、每一份材料,都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之歌。一张蓝图,是国家的使命,是未来的希望;一群追梦人,是时代的先锋,是梦想的践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跨越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在烈日与风雨的洗礼中,他们成长为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团队协作与自我磨砺中,他们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这张蓝图,因他们的努力而更加清晰;这片土地,因他们的奋斗而充满生机。他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壮丽的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