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石杰:运梁车旁盯毫厘 安全哨里守初心

发布日期:2025-07-28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王思雨   字号:[ ]

成眉项目制梁场的清晨,总是被机器的轰鸣声唤醒。钢筋与钢筋的碰撞声清脆悦耳,工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力量的工程建设交响乐。在这片繁忙的土地上,有一个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格外忙碌,他穿梭于高耸的预制梁之间,往返于嘈杂的施工现场与安静的办公室,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为项目的安全生产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就是制梁场安全员石杰。

作为一名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他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安全生产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安全无小事”的深刻真谛。

初入职场的“安全小白”

1997年,石杰出生于湖南永顺的一个苗族家庭。自幼在湘西山水间成长的他,骨子里镌刻着苗族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家乡的吊脚楼、风雨桥,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工程建设的特殊情感。“小时候看大人们修建房屋,总会被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对工程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6年,石杰考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启了与安全事业的不解之缘。四年的系统学习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培养了他对安全管理的深刻理解——“安全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融入每个细节的生命防线”。

2020年夏天,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安全事业的热爱,石杰加入成都地铁19号线项目部,成为一名现场安全员。初入职场的他,面对地铁施工复杂的地质环境、密集的作业人员和庞大的机械设备,既兴奋又忐忑。“刚开始工友们说话带口音,我都听不太懂。”回忆起那段日子,石杰笑着说。但很快,他便以惊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崭露头角:白天跟着师傅巡查现场,晚上研读安全规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技术员请教;为了掌握特种设备操作要点,他甚至利用休息时间模拟演练。这种钉钉子精神让他在短短一年内,就从“安全小白”成长为能独立负责工区的安全员。

2023年8月,当得知成眉项目制梁场需要安全员时,石杰主动请缨。“制梁场是桥梁建设的心脏,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带着这份使命感,他踏上了新的征程,也开启了人生中更具挑战性的安全守护之旅。

运梁作业的“守护先锋”

成眉项目岷东新区制梁场承担着成眉市域铁路436片预制梁的生产及架设任务,每片梁长30米,高1.884米,整体重量约500吨。运梁作业作为连接制梁与架梁的关键环节,安全风险极高。而运梁车作为特种设备,其操作、维护和运输过程也都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这相当于移动着一栋三层小楼,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出大事。”石杰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他将运梁作业的安全管控视为工作的“生命线”。

每天清晨6点,当工地上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石杰已经开始了他的“晨检”工作。从轮胎气压到制动系统,从钢丝绳磨损到液压油渗漏,甚至一个螺丝的松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走到运梁车旁,他先是弯腰观察运梁车的轮胎花纹,用手指抠出夹缝中的小石子,“这些石子看似不起眼,高速行驶时可能会导致轮胎爆裂。”接着,他拿出胎压计逐个测量轮胎气压。检查制动系统时,他会让司机反复踩下制动踏板,耳朵贴着刹车盘听声音,“正常的制动声音应该是均匀的,如果有异响,可能是刹车片磨损不均。”对于连接梁体与运梁车的钢丝绳,石杰更是格外上心。他戴着白手套顺着钢丝绳一寸一寸抚摸,检查是否有断丝、锈蚀的情况。

除了设备检查,石杰更注重作业过程的管控。在运梁过程中,他全程盯控,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作业,运梁车必须限速行驶,严禁超速;梁体装载必须平稳,重心要居中;运输路线必须提前规划,避开松软地基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却是用无数事故教训换来的经验。

石杰认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为了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他定期组织运梁车司机和配合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结合事故案例讲解操作规程,并通过现场模拟演练强化应急能力。在他的推动下,制梁场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内业资料的“精标典范”

如果说现场安全管理是“看得见”的战斗,那么内业资料管理就是“看不见”的战线。在很多人眼中,安全内业不过是填填表格、做做台账的“形式主义”,但石杰却把它视为安全管理的“灵魂”。

“内业资料是安全管理的痕迹,是追溯问题、优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在他看来,规范的内业管理不仅能反映现场安全状况,更能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他对安全内业资料的要求近乎苛刻。严格按照公司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台账体系,包括日常检查记录、隐患整改台账、培训考核档案等。每一项资料都分类清晰、内容详实,确保随时可查、可追溯。

“日常检查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的巡查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隐患整改台账”对发现的隐患实行闭环管理,确保整改到位;“培训考核档案”记录每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应急预案资料”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措施。这些资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整理的“安全宝典”。每一项记录都必须真实准确,每一个数据都要有据可查,每一份文件都要分类归档。

“石杰不仅踏实肯干,还善于思考,他的很多建议都让我们的安全管理更加高效。”其他同事这样评价。

安全意识的“播种能手”

在石杰看来,真正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员参与的持久战。他深知,只有让每个工人都成为安全员,才能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小张,你昨天戴的安全帽下颌带没系紧,今天可得注意。”清晨的班前会上,钢筋班组的老工人李师傅提醒着年轻同事。这样的场景,在制梁场越来越常见。而在一年前,不少工人还觉得“安全是安全员的事”。

这变化背后,是石杰的“安全教育经”。他的培训课从不用“照本宣科”,而是用“案例说话”。在讲解“高空作业安全”时,他播放了一段工人因未系安全带而坠落的视频,然后让学员们讨论:“如果他是你的兄弟,你会怎么做?”这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安全意识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同时,他还积极组织了“安全知识竞赛”“隐患排查大赛”等活动,激发工人的参与热情。

在他的带动下,制梁场形成了独特的“安全文化”:工人们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的多了,违规操作的少了;互相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的多了,心存侥幸的少了。

生命防线的“永恒哨兵”

夜幕降临,石杰仍在办公室整理当天的检查记录。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墙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标语格外醒目。从湘西大山走出的苗族青年,用专业与匠心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用创新与温情培育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

在成眉项目制梁场,石杰就像一位永不松懈的“哨兵”,日夜守护着安全生产的防线。他用专业的知识排查隐患,用严谨的态度管理内业,用负责的精神应对突发,用热忱的心传播安全文化。

“安全是刻在心里的信仰,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这是石杰的座右铭,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成眉项目制梁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安全重于泰山”,什么是“责任铸就品质”。

在工程建设的大潮中,有千千万万个像石杰这样的安全守护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筑起了安全生产的长城。他们的故事,写在工地的晨曦里,藏在内业资料的字里行间里,刻在每一个平安交付的工程里。

成眉市域铁路的建设还在继续,石杰的安全守护之路也没有终点。他将继续扎根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专业、责任和奉献,为项目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铁路的顺利通车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