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八桂大地上的世纪水墨 |
|
|
|
铁臂挥凿,劈开千壑晨光;管节潜游,贯通百川暮色。当广西玉林的晨雾晕开第一笔淡墨,八桂大地的地质褶皱间,正悄然铺展一幅钢铁与水文共舞的世纪长卷——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水电四局建设团队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重绘水系命脉,为岭南题写破解千年水困的灵渠新篇。 挥毫泼墨定经纬 八桂大地,虽处丰水南国,却暗藏自然的造化之别。北部群山叠翠,江河奔涌,是为“水塔”;而南部那片向海而生的黄金海岸——环北部湾经济区,却常年饱受“干渴”之苦。这里河短流急,雨停即旱,水资源的“北丰南寡”,如同一道无形的天堑,制约着这片热土的腾飞。 “在玉林,春天看天蓄水,夏天望河兴叹,老百姓几十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站在玉林干线施工起点,项目副经理吕尚贵远眺蜿蜒的管线,语气沉重。“别看南方雨多,工程性缺水却是心腹大患。” 作为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北部湾的惊涛正拍打着时代的鼓点。重大产业星罗棋布,城市群拔节生长,对“发展之水”的渴望从未如此迫切。 “这水不仅是发展之水,更是生命之水。”他转身指向正在埋设的管道“未来,这里流淌的将是北部生态清流,更是沿线三百多万人的希望甘霖。” 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绝非普通水利项目,它被写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地方性水源调剂项目跃升为保障国家水网安全的战略性工程。这项工程被视为激活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血脉”,是国家向海图强、深化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坚实底座。 “我们承建的D4标段是整个工程的咽喉要道。”他带着我们走向施工图纸前,手指沿玉林干线划过,“这段26.01公里的输水线路,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玉林大地。主要采用DN2400的PCCP管道进行布设,5.5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共布置检修阀5座、流量计3座、排气补气阀41座、排水排泥阀20座等69座附属建筑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告别缺水日子。” “最难的是三处跨河施工。”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沙生江、旺老江、六司江,每一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必须闯过去,因为管道那头的老百姓还在等着这股清水啊。” 面对这些河流季节性暴涨暴落、地质条件复杂等挑战,项目部多次优化专项施工方案。“计划采用‘全段围堰、明渠导流’相结合的方式,在今年11月至次年3月这个枯水窗口期抢抓主体作业。”他详细解释道,“对于河床基础,采用反开挖,结合钢板桩支护,确保安全施工。”跨河段采用钢管,精准控制下沉轨迹,确保管道在河床下安全埋深。“这就像是在河流下方编织一条钢铁巨龙,既要保证自身坚固,又不能阻隔水系自然流动。”所有这些措施,只为了一个目标——让清水安全过河,永不断流。 面对错综复杂的技术要求与地质挑战,建设者们以现代工程的精工之笔,在八桂大地的经纬线上开始了铿锵有力的施工谱写。每一段管道的铺设,不仅连接着南北水系,更串联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铁笔银钩铸龙脉 这条承载着民生期盼的“绿色水脉”,正以每日近百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将精工之美写入八桂大地的褶皱深处。 自今年一月进场开工以来,建设者们便与雨季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苍穹如漏,雨水滂沱,施工现场化作泥水交织的战场。抽水泵昼夜不息,轰鸣声是攻坚的号角;清淤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沼中开凿前行的通道。 项目副经理吕尚贵笑着给我们看一张现场照片,画面中人人脚蹬雨靴、满身泥泞,几个年轻的施工员脸上还溅着泥点子,身后抽水泵正隆隆作响。他指着照片说:“你看,这就是我们雨季施工时的场景。雨下得睁不开眼,但没人退缩——雨再大,也大不过咱们的决心!”他仿佛又站回那片泥泞之中,语气坚定起来:“我们现场增加三台大功率抽水泵,清淤队伍24小时轮班作业。民生工程等不起,老百姓盼着呢!” 地质的诡谲与技术的精密在此狭路相逢。施工过程中遭遇六条横亘如隐伏巨龙般的燃气管线,迫使方案在图纸层面经历反复推演。 “这下面就像个‘地下迷宫’。”项目总工程师闫伟露指着图纸上的交叉点解释道,“每条燃气管线都是不能碰触的红线。我们采用了‘人工探挖先行、机械配合’的方式,每掘进0.5米就复测一次,确保1.5米的安全距离。”他笑着说:“这活儿得比绣花还细心。” 在石方开挖段,岩层以强风化至弱风化为主,坚硬厚重。面对这一“硬骨头”,项目果断投入炮机实施高效破碎处理。在施工现场,炮机操作手全神贯注地操作设备,铁臂起伏间,每一击都精准控制落点与力度。 “破碎岩石既要力度又要精度。”操作手擦擦额头的汗说道,“既要破除岩层,又不能震动周边管线。我们采用了分层破碎工艺,先破软层,再攻硬岩,效率提高了30%。”随后,挖掘机迅速进场,将破碎后的石方有序装车、及时外运,整个流程环环相扣,默契配合。 吊装作业更是一场力量与精密的共舞。在DN2400管道吊装现场,履带吊机展开钢铁巨臂,将28吨重的预制管道缓缓吊起。 “起吊!”吊装组长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封闭区域内,信号工手持红绿双旗,以标准手势构建起立体指挥系统。 “慢一点,再慢一点...”师傅目不转睛地盯着管道,“每分钟下沉不能超过0.5米,这活儿急不得。”随着他的指挥,巨大的管道以近乎完美的精度缓缓下沉,与已安装管段准确对接。 “每次吊装就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安全总监张本敬在一旁补充道,“所有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装备,安全员全程监督。” 挖掘设备和履带吊机如同如椽巨笔,在地下精心勾勒着城市的脉络。“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古老智慧,在现代工程技术的演绎下焕发新生。水电四局建设者们用铁笔银钩,在八桂大地上铸造着这条惠泽万家的“民生龙脉”。 水墨晕染续春秋 走进D4标段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如脉搏跳动,数百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宛如一支协同精密的交响乐团。他们以工匠精神雕琢每个细节,用智慧与汗水攻克道道技术难关,只为让这条绿色水脉早日润泽八桂大地。 “你看,这是我们正在推进的‘三边施工法’。”项目副经理吕尚贵站在沟槽边,向我们详细解释,“边开挖、边安装、边回填,就像在织一条地下长龙,一环扣一环,最大限度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他指向正在作业的队伍:“这二十六公里管线要穿越农田、河流、坡地,每一段地质条件都不一样,必须动态调整,精准施工。” 面对复杂的地貌挑战,建设者们组建了多个“移动画坊”——由数十台套设备和数百名工人组成的流水作业班组,在山水之间徐徐展开这幅现代水利的壮丽长卷。 “最考验技术的是管道对接。”现场施工员车明轩一边检查刚吊装的PCCP管,一边向我们介绍,“每一节管长6米、直径2.4米、重28吨,相当于一辆满载的大卡车。我们要把它精准吊入4米多深的沟槽,还要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 他蹲下身,用手指向接口部位:“最难的是拉入过程——必须保证各个方向均匀发力,让新管和已安装管的轴线完全一致。”接着他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我们会在承插口间隙端面左右各180度的位置安放限位块,用它来精准控制接头间隙。” 他带我们走近一个刚完成的接口:“你看这个承插口,我们先要仔细清理接触面并将其用食用油充分润滑,然后安装两道食品级橡胶密封圈,再使用内拉法将PCCP管道缓慢精准对接。”他的语气中充满自豪,“对接完成后,还要进行三次严格的水压试验,确保滴水不漏。整个标段3800多节管道,节节都要过这一关。” 在管道连接处,几位工人正在仔细进行接口处理。“这是我们的‘绣花活儿’。”老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说,“先对外部接缝进行水泥砂浆抹带处理,再在内部进行勾缝。既要保证内部密实,又要保证表面光滑平整,减少水流阻力。”他笑着说:“这管道要用一百年,咱们得对得起后代。” 烈日下,工人们橙色的安全帽如跳动的音符,与山间晨雾共舞。每一节管道的精准对接,都是建设者们用汗水谱写的铿锵乐章;每一次挖掘机的掘进,都在地层深处刻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我们创下了单日安装15节管的纪录。”项目副经理吕尚贵指着正在吊装的管道说,“别看这个数字不大,但每节管从吊装、对接到检验,都需要极致的时间和耐心。快不是目的,好才是根本。” 随着管道不断向前延伸,回填作业也同步进行。“回填不是简单把土推回去那么简单。”他解释道,“要分层回填,每层不超过30厘米,还要用小型夯机逐层夯实。管道两侧必须对称回填,防止管道发生位移。” 绵延向前的PCCP管道犹如在宣纸上勾勒的墨线,以其精准的轨迹晕染开希望的色彩。 当工程顺利通水时,四局建设者的安全帽将成为最特别的毛笔,他们在八桂大地挥洒的,不仅是管道构成的输水网络,更是用钢铁与混凝土写就的当代《水经注》。这幅“世纪水墨”,终将在北部湾的潮声中,完成它润泽万物的使命。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