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3500,是海拔高度,更是精神刻度

发布日期:2025-09-01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颜想平   字号:[ ]

“12小时无通讯?海拔3500米以上?夜晚没电没信号?”“今天运气好的话,还能目睹黑熊、旱獭、狐狸、高原兔等野生动物的风采”带着这些好奇,我穿越当金山,进入祁连山深处,探寻阿克塞供水工程最艰辛的咽喉段落,一座总库容达971万立方米的工程施工现场。

生命绿洲

阿克塞的远山在晨光中泛起淡淡的金色,车辆驶入当金山,信号已经飞逝,时间似乎在这一刻也消失了。穿过当金山的盘山公路,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一时间竟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就在这片苍茫天地间,生命的奇迹却在不经意间跃动。远处沙丘起伏处有成群的羊队,哈萨克族牧人挥动着长鞭,羊群如流动的云朵漫过公路。更远处的草滩上,三五成群的野马低头啃食着耐旱的骆驼刺,鬃毛在风中扬起自由的弧线。

“你见过沙漠上的绿洲吗?越往前走,我们将会看到苏干湖,有海子、前山、哈尔腾三个草场,还有稀稀疏疏的牧民场。”

“海子草场,跟海一样大的草场吗?”

“海子草场是苏干湖以及周边的草场湿地,海子是蒙古语,是湖泊的意思。据说在哈萨克牧民到来之前,这里曾是蒙古族人和维吾尔族人生活的地方。当金山也被称为阿尔金山,也是蒙古语,意思是金色的山。”

在车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

据说,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赛什腾山环抱的干旱盆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新老交织处,64.52%的面积是山区、沙漠、戈壁,但是剩下的35%的面积则全是天然的草场。在荒袤贫瘠的高寒山地中,这样肥沃的草场是万金难买的宝贝。

穿越哈尔腾草原仅有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却仿佛翻阅了一部游牧文明的生命画卷。视线所及,远山如黛,成群的羊群如同散落的珍珠,在金色的草坡上缓缓流动。近处,传统的毡房(蒙古包)旁炊烟袅袅,勾勒出家的温度。几个脸颊泛着高原红的孩子正追着小羊羔嬉戏欢笑,清脆的笑声乘着旷野的风,传得很远很远。他们的母亲倚在门边含笑注视着,手里还忙着揉制奶制品。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雪山、草原与这份代代相传的、其乐融融的恬淡生活,让人恍然以为闯入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

空气骤然变得清冽而稀薄,像是无形的细沙拂过鼻腔,每呼吸一次都需要更深的力度。近乎三小时的车程,终于成功抵达海拔3500以上且一百公里无人区的项目施工现场。

取水枢纽坝址位于大哈尔腾河中游下段骆驼脖子以上3.2公里处,高寒多风、气候多变,周边存在一百公里无人区,物资运输困难,也是施工难度最大、最具有挑战性的工程。

我沿着颠簸的土路前往施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砂石拌合厂,一座高原上的露天巨型工厂,昼夜不息地为大坝输送原材料的厂房。

据现场人员介绍,砂石拌合厂分为“原料库”“加工车间”和“成品出厂区”。原料厂将原料拉回来通过筛分破碎线和皮带输送系统进行加工,再通过搅拌站产出混凝土。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是在海拔3500米高原上的一场精密协同作战。运输难题、筛分系统要适应气候环境多变等一系列难题被逐项攻破。

转过小山丘,施工现场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展现在眼前。已初具雏形的围堰基坑内,工人们正顶着烈日进行钢筋绑扎作业。不远处,混凝土搅拌车发出低沉的轰鸣,灰色的浆液通过长长的泵管被精准注入仓号,工人们手持振捣棒紧随其后,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密实无隙。远处,几台挖掘机正在河床上游作业。

大家各司其职,丝毫没有被我们这些外界访客打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也静止了,仅有风声、呼吸声,还有机械轰鸣声,在全体建设者无声地努力下,一个个工程节点被突破。

2024年6月4日,一期围堰施工启幕;2024年11月23日,取水枢纽一期围堰首层填筑已近尾声;2025年7月9日,取水枢纽防渗墙首仓混凝土成功浇筑;2025年7月23日,引水枢纽大坝开仓浇筑。

这座正在崛起的水利枢纽,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它将成为滋润阿克塞绿洲的重要水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荒野求生

这里没有剧本,也没有镜头,但每一天都是一场真实的“荒野求生”。当我踏入项目部,向四周望去,目之所及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是层峦叠嶂的荒山,是一百公里无人区的绝对寂静。狂风是常客,严寒是标配,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身体与高原的对抗。

“刚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没电没水没人,据说晚上有黑熊等野生动物出没,我们不敢出去,大家就靠吃方便面度过。”

“我们饮用的水都是从项目部拉回来的,水是我们的宝贝。”

“我们根据施工现场复杂的地理、地质特点,提前组织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入场,一来是熟悉现场的工作环境,二来也是想让大家的身体能够提前适应,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我们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一起吃饭,午饭间隙,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仿佛在听一场惊险又充满豪情的探险故事。

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藏着被风沙磨糙的皮肤,藏着他们一步一步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更藏着四局人那不屈的意志。

他们习惯的,并非是被动忍受,而是用专业、秩序和惊人的乐观,在荒野中构建起生活的秩序与工作的节奏,将现代工程的奇迹镌刻于雪山之下。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更是一曲关于信念、勇气与奉献的英雄赞歌。这群可爱的建设者,以其钢铁般的意志,真正做到了为荒原注入生命的脉搏,他们的每一份坚守,都在为阿克塞的明天注入希望的活水。

绿色“水源”

四工区项目部依水而建,枕水而居。

项目建设的起点与终点,离不开亘古流淌的大哈尔腾河。它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冰川雪线,由降水、泉水和冰雪融水汇聚而成,是阿克塞地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在施工现场,我目睹了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一方面,它是狂暴无情的。会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项目建设者的劳动成果,不得不与天时竞速,在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一方面,它又是生命线,发展线。四局建设者日益浇筑的防渗墙、钢筋混凝土,都是为了更高效、更科学地利用这珍贵的每一滴水。

我轻轻地俯下身,这清冽的甘泉,这源自野牛脊山圣洁泉水的馈赠,此刻正在建设者的手中被赋予新的使命。

我想,当最后一道工序结束,这滴生命之水,它即将通过这条用钢铁意志铸就的“血管”,去滋润牧场的草场、点亮城市的灯火、灌溉未来的绿洲,最终成为维系生态、滋养民生、推动发展的绿色命脉。每一滴水的旅程,都因建设者的奋斗而被改写,从此奔向更加辽阔的明天。

“通水了,通水了……”我仿佛听到了众人的欢呼声,激动的泪水声,还有那清冽的甘泉声。

当夕阳再次为当金山脉镀上金边,机械的轰鸣渐渐平息,我耳边最终只剩下一种声音,那是大哈尔腾河水永恒不变的奔流声,它与建设者们的汗水共振,共同汇成了一首关于生命、奋斗与未来的协奏曲。

千年的河水流淌着,这流水如银练般蜿蜒,终将穿透无垠荒漠,在死寂的沙丘下悄悄渗出清泉,滋养出倔强的胡杨与绿洲。荒漠与流水博弈之处,生命以诗的方式重生——每一粒沙都成了历史的注脚,每一滴水都唱着永恒的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