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隧脉贯通泉城轨,铁盾攻坚济水东——济南地铁9号线项目盾构全线贯通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26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赵一麟   字号:[ ]

2025年8月18日,济南东北部地下15米深处,“昆仑57号”盾构机刀盘破开最后一道岩层,掘进里程定格在第5299环。这一刻,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济南地铁9号线4个盾构区间全部实现双线贯通,一条总长4.75公里的“地下钢铁脉络”在济南大地之下彻底成形。历时15个月,6台盾构机协同作战,建设者们以智慧和汗水攻克无数技术难题,最终铸就了这条贯穿城市东北部的地下通途。

六机并进,地下钢铁军团的协同作战

2024年5月11日,开源路站地下深处,“昆仑52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启动,巨大的刀齿切入粉质黏土层,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这一刻,标志着济南地铁9号线盾构施工正式拉开序幕。作为项目首台始发的盾构机,它肩负着为后续施工探索经验的重任。

随后15个月里,5台盾构机相继加入地下攻坚战役。7月3日,“昆仑53号”在小清河东站始发;11月27日,“昆仑55号”在开源路站始发;2025年2月,王裴区间两台盾构机相继始发;3月1日,最后一台盾构机投入战斗。至此,6台“钢铁巨兽”在地下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协同作战。

地下施工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演奏。每台盾构机都配备了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刀盘转速、掘进姿态、推进压力、注浆流量等数十项参数。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两班倒全程跟机,用算法与经验与岩层博弈。在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隧道的掘进数据实时跳动,形成了一个地下“作战指挥中心”。

2024年10月2日,小清河东站至开源路站右线率先贯通,成为全线首条贯通的隧道;11月10日,该区间实现双线贯通。2025年4月起,贯通捷报开始密集传来:4月14日凤毛区间左线贯通;4月29日开王区间右线贯通;5月15日凤毛区间右线贯通;5月28日开王区间左线贯通。最终,在2025年8月18日,王裴区间左线盾构机破岩而出,标志着全线4个区间实现双线贯通。

地质博弈,穿越复杂地层的技术突破

济南地铁9号线沿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工程师们称为“地质博物馆”。线路需穿越粉质黏土、富水砂层、卵石层、胶结粒岩等多种地层,每个区间都面临着不同的技术挑战。

小清河东站至开源路站区间主要穿越富水粉质黏土地层。项目团队采用“钢套筒始发”技术,通过气压平衡掌子面水压,配合四道盾尾刷与聚氨酯密封,有效解决了始发阶段的防水难题。在掘进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地质变化实时调整盾构参数,将轴线偏差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以内。

开源路站至王舍人北站区间面临卵石层破岩效率低的难题。盾构机采用“合金齿刀+撕裂刀”组合刀盘,根据实时地质数据动态调整开口率,使刀具磨损率降低。针对“V”字坡掘进易出现的轴线偏差,建立“智能监测+人工复核”双控机制,定期人工复测盾构姿态,确保隧道精准贯通。

凤鸣北路站至毛庄站区间需穿越旋流池软土回填区。项目部提前对回填区进行地质雷达扫描,采用“袖阀管注浆+深层搅拌桩”组合工艺对地层进行预加固,形成厚度达2米的“加固帷幕”。盾构穿越期间,采用“慢推快搅”模式,实现该区域零沉降安全穿越。

王舍人北站至裴家营站区间施工中,团队创新采用同步注浆实时检测系统,用以检测壁后注浆饱满情况。该区间累计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施工安全与质量。

毫米精度,穿越敏感环境的“绣花功”

在城市建设地铁,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地下穿梭的同时,确保地面建筑和设施的安全。济南地铁9号线沿线需下穿10余处敏感区域,每一处都考验着掘进精度。面对地层细微变化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项目盾构施工团队采取双重保障措施:一方面实时监测地质变化,动态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另一方面实施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工艺,有效稳定周边土体,确保对周边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

最具挑战的是一处距离建(构)筑物竖向净距仅2.3米的穿越段,掘进时,团队采用“低转速+小推力”策略:刀盘转速降至1.2转每分,推力稳定在12000千牛内,同步注浆压力精准控制在0.25兆帕,像用指尖轻触般温柔作业。最终监测显示,周边沉降在控制范围内,这种“微扰动掘进”方式实现了对既有结构的最小干扰。

另一区间穿越管线密集的地表环境时,更需极致耐心。2025年春节期间,盾构机在复杂地层中推进,建设者们放弃休假机会,每环管片拼装期间,洞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反复测量,确保管片错台不超过±4毫米。当区间最后一环管片拼装到位,地表之上的日常秩序丝毫未受影响——地下“钢铁巨兽”的穿行,悄无声息得如同从未发生。

这种毫米级的控制,让盾构施工在敏感区域实现了“穿越即无痕”,用技术精度化解了环境风险,也为城市地下工程的安全推进写下了生动注脚。

全线贯通,四百昼夜奋战铸就地下通途

四百昼夜奋战,铸就地下通途;四局精工匠心,贯通泉城脉络。当最后一块管片严丝合缝地嵌入隧道壁,这条绵延4.75公里的地下巨龙终于被彻底唤醒。它不仅是钢筋混凝土铸就的交通动脉,更是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的壮丽诗篇。

回首攻坚历程,每一米推进都凝聚着四局人的匠心独运。在施工最高峰时期,6台盾构机如钢铁巨龙般在地下齐头并进,日均推进12环,展现了高效推进的施工成效。建设者们以“机械不息,人员轮替”的实干作风,24小时轮班作业,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坚守岗位,在暴雨如注的夜晚监测沉降,在酷暑难耐的夏日挥汗如雨,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基建人的责任与担当。

承压泉域富水地层地铁车站绿色施工与变形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快凝盾构壁后注浆体快速配制及其对地层沉降影响控制技术研究、泉域富水复杂环境既有车站受限空间盾构密闭始发接收施工技术等等工法与专利成果成为后续公司地铁施工的“地下指南针”,让9号线的探索惠及更多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如今,漫步在贯通后的隧道中,灯光如练,管壁如镜,通风系统的轰鸣仿佛在奏响胜利的凯歌。这条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地下长廊,即将迎来列车的飞驰。它必将成为串联城市交通脉络的重要纽带,为济南东北部片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让千年泉城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