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多维密织“质量网” 绣出蓄能“精品图”——黄龙项目部的质量管理纪实

发布日期:2025-09-24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巍巍陇原,青山为证。在这片承载着能源战略梦想的土地上,黄龙抽蓄工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项目部以“山河为卷、匠心为笔、质量为墨”,将“绣花功夫”融入工程血脉,以“理论精讲+实操体验+现场对标”的多维赋能模式,在每一个环节下足“针功夫”、做足“线文章”,让质量成为这座抽蓄丰碑最厚重的底色,为国家能源战略绘就一幅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长卷”。

以培训为“丝线”,绣牢质量意识根基

项目聚焦“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核心逻辑,将全员质量意识培育视作质量的核心“丝线”,从理论学习到实操锤炼,从全员覆盖到专项提升,搭建系统化培训体系,让质量要求成为每根“丝线”的统一底色。

针对新员工这一质量意识培育的“起针点”,项目部将《质量风险警示案例库》作为进场“必修课”,通过图文结合还原“小疏忽酿大错”的真实场景,为“丝线”染上敬畏色。同步设置“专题培训+考核合格”的“双门槛”,既要让新员工吃透质量风险点,更要让“质量无小事”的理念随“第一针”深深扎根。

日常管理中,质量周例会化身“挑错镜”,将施工中的质量漏洞直接曝光,让全员直观感受不重视质量的后果;月度总结会则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三检制”“隐蔽工程验收规范”等条款,让质量要求贯穿施工全过程。2024年以来,15场质量专题培训已覆盖300余人次,从混凝土缺陷的分级判别、验收流程的关键节点,到各岗位的质量责任划分、管控标准细则,形成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不仅让质检员精准掌握“缺陷等级怎么判”“验收标准怎么卡”,更让各岗位人员清晰知晓自身岗位的质量管控要点,切实将质量标准转化为日常施工的行动准则。

面对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岗位,“定制化培训”成为“精修绣法”。缺陷处理班组培训现场,蜂窝、麻面、裂缝的实物样本摆放在桌前,技术员手持图表拆解“每种缺陷的根源与处理步骤”,让抽象规范变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指南;隧道衬砌作业前,专项交底会将“模板支护平整度误差≤5毫米”“锚杆间距偏差不超20毫米”等标准逐条细化。而试验员、特种作业人员会定时资格证复核,确保岗位人员始终保持过硬的专业能力,从“丝线源头”杜绝因技能不足导致的质量隐患,全方位绣牢关键岗位的质量意识防线。

以体系为“针脚”,织密质量管控网络

若说培训是绣制“精品图”的“丝线”,那制度便是确保“针脚”规整、“图案”成型的核心支撑。项目部以“系统化、标准化、可追溯”为核心,构建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让每一项质量管控动作都有章可循、有迹可查。

质量风险防控层面,“双层排查机制”是“打底针”。项目部构建“领导小组统筹+执行小组落地”的双层排查机制,明确“日常巡查、周检查、月度检查、专项检查”的频次与重点,发现隐患后填写《隐患排查记录单》,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限,形成“发现-整改-验收”闭环;通过“风险矩阵法”划分的红、黄风险等级,并发布风险警示单,标注风险描述、管控措施、责任班组,给质量管控装上“预警灯”,红色风险24小时内定方案,黄色风险48小时内明措施,微信工作群里面进行实时公示,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针对混凝土施工这一影响“精品图”成色的关键“绣面”,项目部的《混凝土缺陷处理制度》是核心“针法手册”,内容明确缺陷判别、处理工艺、材料标准三大核心内容,既标注I类、Ⅱ类、Ⅲ类缺陷的判别指标,更对应不同缺陷等级制定标准化处理工艺,规范修补材料的品牌、型号与配比要求,杜绝因“补线随意”或“材料劣质”引发的二次质量风险,以制度“刚性针脚”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与结构安全、工程耐久性相匹配。

质量成果验收与追溯环节,“验收-标识-追溯”流程是“落款针”。检验批验收需填写《检验批质量验收责任标识表》,其中标注工程部位、验收时间、责任人,隐蔽工程验收留存影像记录,并以红漆标注“检测点编号”,实现“谁验收、谁负责”的精准追溯,让每一处质量验收都有“针脚记录”,从“成品端”压实质量责任。

以精度为“绣法”,雕琢精品细节纹理

筹建期洞室的开挖支护、上下库连接道路的边坡防护、上水库的混凝土浇筑,三大核心标段的施工难点,既是“精品图”的复杂“纹样”,更是考验“绣技”的关键。

项目开工以来,“方案精准化”是“起稿绣法”。项目已累计编制130余项施工方案,开展专家论证13次,每一份方案都精准匹配现场需求;同时,开展85次技术交底覆盖673人次,采用“细节讲解+实操演示”模式,手把手指导施工人员掌握质量精度标准,杜绝“因不懂标准导致精度偏差”;施工图会审时,总工程师带领团队逐页复核结构尺寸,对照规范逐一校验,设计变更严格遵循“提报-审核-备案”流程,杜绝旧图误用引发的质量精度问题。

技术创新更成为突破质量精度瓶颈的“特色绣法”。庙坪沟1号大桥预制箱梁施工中,原计划的架桥机架设因地形受限难以实施,项目部果断改为“220吨+160吨吊车双机抬吊”,并将预制梁场沿0号路路基两侧布局,运输距离缩短30%,构件损伤风险大幅降低,确保箱梁外观尺寸精度达标;进厂交通洞衬砌引入智能台车,浇筑监控、压力监测系统实时运转,衬砌空洞、裂缝等病害减少,质量达标率提升至98%以上,工人劳动强度也随之下降。

技术研究持续为“绣法升级”注入动力,在2025年上半年,《复杂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完成总结,同步上报1项专利、1项QC成果,推进《不良地质条件下洞室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研究》立项攻关。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活水”,正持续为工程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推动项目质量管理向更高精度、更高标准迈进。

以行动为“绷架”,厚植质量文化底色

绣制蓄能“精品图”,既需“丝线”优质、“针脚”规整、“绣法”精细,更需稳固的“绷架”支撑,项目部以实践优化为“质量绷架”,以长效举措校准“绣制方向”,让质量文化成为“精品图”的厚重底色。

每年9月的“质量月”,是拉紧质量“绷架”的“黄金窗口期”。项目部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矩阵,线下通过“横幅签字表决心”仪式,让每一位员工在签名中强化质量责任意识;依托工地宣传栏打造“工艺展板”,将施工要点、质量要求可视化呈现,让标准深入人心;组织“质量大检查”专项行动,精准排查隐蔽工程、关键工序中的质量隐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线上同步开展质量知识答题活动,内容涵盖施工规范、质量事故案例、应急处理流程等,以“以考促学”的方式提升全员质量知识储备,全方位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守护质量”的浓厚氛围。

质量管理绝非“一阵风”式的“临时绣制”,而是贯穿工程全周期的长效工作。项目部在每年年底常态化开展工程“回头看”活动,组织各岗位人员聚焦已完工部位的施工细节,小到钢筋绑扎间距、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大到结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缺陷,均对照国家标准与设计要求逐一核查。通过“回头看”,为后续同类工程施工提供改进依据,持续巩固质量成果,实现“建一个项目、树一个标杆”的目标。

面对施工协同不畅、资源保障不足、恶劣天气干扰等“绷架松动风险”,项目部始终坚持“早谋划、早应对”的防控原则,通过制定详细施工计划,明确各工序的搭接逻辑与时间节点,从源头规避协同漏洞;安排专人定点看守已完工成品,针对混凝土结构、装饰面层等采取覆盖、围挡保护措施,防止后续施工造成损坏;建立材料供应“提前量”机制,结合施工进度精准测算需求并提前采购储备,杜绝因材料短缺导致的质量退步;构建气象预警联动体系,密切关注汛期、台风等极端天气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响应;即便面临工期紧张的情况,也始终严守质量标准,绝不以牺牲工程品质为代价赶工,确保风险防控与质量管控同步落地。

一针一线皆匠心,一分一毫总关情,唯有织密质量之网,方能筑牢工程之基,以今日之精工,成就明日之丰碑。项目部将持续以“绣花功夫”为针,以“质量至上”为线,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每一个施工环节,在岁月长河中绣出一幅无愧于时代的质量画卷,为新时代能源建设注入磅礴动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