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鑫:看不见的深处——与山河对话的质量诗人 |
|
|
|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一种如星辰,闪耀在天际;一种如磐石,沉默在地心。 在鄂西北秦岭山脉的腹地,在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工程十二公里长的超长隧洞最深处,我们遇见了第二种伟大—— 这不是一个关于超级工程的宏大叙事,而是一个人与山河的私密对话。 金立鑫,引江补汉工程9标质量部主任,一个32岁的黑龙江青年,用十年时间,把一张毕业证书的承诺,锻造成了国家级工程的质量宪章;把对父母的思念、对妻儿的亏欠,全部浇筑进混凝土,成为山河的一部分。 他的战场是埋深千米的岩层,他的工具是卡尺和手电,他的作品是能运行百年的水利丰碑。跟随工程车辆的轰鸣,我们抵达隧洞入口。巨大的风压声裹着潮湿的水汽从深处涌出,昭示着山体内部的澎湃心跳。在一处钢筋加工区,我们终于见到了那个清瘦的身影——他刚从隧洞复检出来,安全帽上还沾着水痕,正打着手电,对照着图纸一寸寸核验刚加工好的构件,专注得仿佛在阅读一部无字天书。 北国少年,走向天山之巅 2015年7月,22岁的金立鑫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窗外,东北的白桦林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垠的戈壁。几天后,他抵达新疆齐热哈塔尔水电站——人生的第一片战场。 “当时只想赚钱,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十年。”回忆起当初的选择,金立鑫笑得有些腼腆。齐热哈塔尔,这个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金色峡谷”的地方,用沙暴和孤寂迎接了这个黑龙江青年。项目驻地海拔3000多米,昼夜温差超过20度,一年中有200多天刮着7级以上大风。 作为技术员,他每天揣着图纸徒步数公里,在四十度高温下穿梭;深夜仍猫在板房里核算混凝土方量。“最熬人的是想家。从项目部到乌鲁木齐得两天,回哈尔滨还要再三天。路太远,舍不得回。” 正是在这片苍茫土地,他完成了职业的原始积淀。第一次独立完成竣工清算的忐忑,为一个数据奔走整日的执拗,老师傅那句“技术不在纸上,在脚下”的叮咛……悉数刻进青春。 “所谓技术,是手上的老茧与脚下的泥土共同写成的诗。十年后,他这样定义那段岁月。 抽蓄蜕变,在黑暗中寻找光的形状 2019年,金立鑫调任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这里,他从技术执行者迈向管理者的蜕变之门。 易县带来的,是面板堆石坝的复杂工艺、露天作业的苛刻环境,还有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坡面防护技术的抉择——“挤压边墙”还是“翻模固坡”? 他带着团队在坝上反复试验。翻模精度高却耗时险峻;挤压边墙快捷安全,却对设备和工艺极为苛刻。 某个暴雨将至的黄昏,基层湿度超标3%。施工队长想抢雨前浇筑,金立鑫却坚决叫停。“就差这么一点?”工人不解。 他望向远方的燕山脉络:“一百年后,当这座大坝依然守护京津电网,没人会记得今天省下的三小时,但大地会记住每一个被忽略的0.1%。” 最终,挤压边墙技术经试验验证被推广,效率与质量双双提升。他由此彻悟:技术创新并非炫技,而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敬畏。 引江补汉,在国之重器深处植入手温 2024年5月,金立鑫南下加入引江补汉工程——这条总长12.81公里、最大埋深超千米的隧洞,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的关键水源工程,质量须以毫米计,责任须以百年衡。 “压力前所未有。”他坦言。首道难关便是拌合站的建设。原本计划设置在23号和25号平洞口附近的拌合站,因征地原因重新选址——23号站最终定在2.5公里外的柏果村一处空置小学,25号站也位于洞口1.7公里之外。 “这不仅仅是距离拉长那么简单”,金立鑫解释道。根据混凝土高峰用量,每个站日产量需达到300立方米,按原设计配备一台HZS75型搅拌机本可满足需求。但业主出于整体施工考量,明确提出需同时保障喷射混凝土供应,为防止生产相互干扰,确保绝对产能,要求每个拌合站必须安装产能更大的HZS120型搅拌机,并且每个站点要配备两台。 “这就彻底推翻了我们原有的紧凑型布局方案。场地是别人定的,设备型号和数量是业主指定的,但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责任,牢牢压在我们自己肩上。”于是在极为局促的既定场地上,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塞进四台体型更大、产能更高的“巨无霸”。“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最精密道场,图纸反复调整了无数遍,就为压榨出每一寸空间的极限价值。” 半年后,因表现卓越,他出任质量部主任。角色剧变——从思考“如何干”转为确保“必须干好”。 “质量终身责任制,意味着写下的每个字,都承载历史。” 他迅速搭建四级质控体系,将目标分解至每道工序。最棘手的,是大断面衬砌钢筋安装合格率仅80.4%。 毫米之战,质量在细节中诞生 2024年9月,一组数据让他彻夜难眠:每五个作业点就有一处需返工。 他立即成立QC小组,带年轻技术员扎进隧洞。掌子面温度35℃、湿度超90%,地下水混着岩屑滴落。他们打灯查验丝头外露扣数、钢筋间距、垫块位置。 “问题出在细节。”自制垫块强度不一、定位依赖人工、丝头控制不严…… 对策精准落地:采购高标号混凝土垫块;设计可复用定位卡具;推行“砂轮切割+角磨精磨”精细下料,实施“通规止规+卡尺”双检。 三个月后,合格率跃升至95.5%。“监理签字那一刻,所有日夜都值了。” “智”造质量,让机器拥有温度 金立鑫坚信,新时代的质量守护,需科技赋能。他积极配合推动建成智能化综合加工厂——数控切断机、弯曲机、机械臂协同作业,钢筋构件高效标准化成型。 “目标是‘机械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从源头抑制人为质量波动。” 但他最自豪的,不是设备多先进,而是人驾驭机器的能力。“机械换人不是不要人,是要更懂机器的人。”他要求质检员能徒手画出数控参数曲线,“要听得懂机器什么时候撒谎。” 这种“人机共生”的智慧,在攻坚丝头合格率中淋漓尽致。连续七天驻扎工地,记录287组数据后,他们发现:湿度超80%,丝头膨胀偏移0.02毫米——“仅发丝三分之一,导致套筒拧紧度下降!”解决方案却极朴素:加装防潮棚,给丝头戴防护帽。 “真正创新不在云端,在泥土之间。”他擦掉卡尺上的泥点,笑着说道。那些获奖专利、QC成果,无不是从渗水隧洞中生长出的“土法智慧”。 山河家书,被珍藏的柔软 视频通话里,两岁的儿子对着镜头咿呀学语,身后是黑龙江农村的老屋。“爸爸在哪儿呀?”父母问。孩子小手拍打着屏幕:“爸爸在黑洞洞!” 金立鑫沉默。这些年来,他错过了很多,错过了儿子的第一次走路,甚至错过了自家新房从奠基到封顶的全过程。唯一没有错过的,是每一个需要坚守的质量节点。 他的微信签名是一句看似矛盾的话:“远离一切,为了守护一切”。 ——远离繁华,是为守护都市供水; ——远离亲情,是为点亮万家灯火。 今年暑假,他第一次带儿子到项目驻地。看着孩子在房里蹒跚学步,他忽然红了眼眶:“也许他现在不懂爸爸为什么总在黑洞里,但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些工作必须有人在黑暗中完成,才能让更多人生活在光明里。” 山河作证,验收通过 当我们合上笔记本,意味着这次对话即将结束。金立鑫望向窗外,目光仿佛能穿透山体,看到那条他日夜守护的隧洞。那一刻他仿佛不是工程师,而是与群山签订了契约的守夜人。 “会不会遗憾?青春都藏在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他笑了,目光沉静而坚定:“怎么会看不见呢?未来的某一天,长江水会带着我们的温度流经这里。那水声,就是山河在朗读我们写下的质量之诗。” 忽然想起他说的话:“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能参与这样的国之重器。也许百年之后,当江水穿过这条隧洞北上,不会有人记得金立鑫这个名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山河记得,就足够了。” ...... 是啊,山河记得。 记得每一个在黑暗中执灯的人, 记得每一个用青春丈量大地的人, 记得这个时代最沉默也最响亮的回答: “山河无恙,请示返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