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知味,四季暖心——张掖抽水蓄能项目部食堂里的“幸福密码” |
|
|
|
张掖抽水蓄能项目部始终将提升员工幸福感作为核心,匠心打造职工满意食堂,用锅碗瓢盆“烹”出舌尖上的幸福,让一餐一饭成为员工的幸福加油站,用一举一动传递“家”的温暖。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项目营地,食堂不仅是满足味蕾的场所,更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的精神港湾。 菜园植鲜绿,鸡舍蕴安心 “食堂的面粉得用本地的冬小麦,磨出来的面蒸馒头才够劲道;蔬菜要选当季的,昨天刚从廉洁菜园摘的黄瓜,带着露水就能下锅。”食堂大厨李师傅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食材采购清单。在张掖抽水蓄能项目部,“吃得安心”是食堂的第一准则,而这份安心,从食材进入项目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项目部在西北角开辟了“廉洁菜园”,空地被划分成7块“责任田”,党员和员工轮流耕种。春末的番茄苗刚上架,初夏的辣椒就缀满枝头,深秋的萝卜在土里攒着甜。“员工自己种的菜,没打农药,摘下来冲冲就能吃,炒菜时不用多放调料,本身就鲜。”小李说。如今,职工们吃上了“放心菜”“绿色菜”用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了幸福指数。 菜园旁是用废旧材料搭建的鸡舍,二十多只土鸡正在悠闲啄食。项目部利用食堂的剩饭剩菜和菜园里的菜叶喂养,形成了一套生态循环系统。每天清晨,食堂的大厨都会准时来到鸡舍,一边撒着鸡饲料,一边仔细检查每只鸡的健康状况。“这些土鸡可金贵着呢,”李师傅笑着说,“它们未来下的蛋,蛋黄颜色肯定特别黄,特别好吃。” 食安双保险,后厨见匠心 对于菜园里供应不上的食材,项目部建立了“四方联检”的食材验收机制,综合部负责核对数量与规格,财务部把控采购价格,大厨检验食材新鲜度,伙委会代表监督流程合规性。 食材进入后厨后,另一项“铁规矩”随即启动——三餐留样制度。每餐开饭前,专管员用专用留样盒分装当日所有菜品,标注菜名、日期和时间后存入留样冰箱,整整保存48小时。“这是我们的‘时间胶囊’。”专管员指着恒温留样冰箱介绍,“任何菜品都要保留48小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立即送检溯源。”翻开厚重的留样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近两年来的每一餐留样信息,连去年冬至夜的饺子馅都没遗漏。 步入食堂大厅,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倍感舒心:卡其色的餐桌擦得一尘不染,映着头顶暖黄的灯光;锃亮的地面看不到一丝油痕,连墙角的踢脚线都洁净如新。后厨更是将“洁净”二字刻进日常:“每天收餐后,地面要拖三遍,第一遍去油污,第二遍杀细菌,第三遍清水净残留。”帮厨耿姐边擦拭灶台边介绍,不锈钢台面要用钢丝球搭配去污剂反复打磨,直到能映出人影;抽油烟机的滤网每周必须拆洗,油污积攒超两毫米就要返工;连盛放调料的瓶罐,都要每天用酒精棉片擦拭瓶口,“后厨干净了,做出的饭菜才敢让大家放心吃,这是我们的本分。” 三餐藏心意,一饭暖日常 “老张,今天的回锅肉特意多煸了会儿,香得很!” “小李,今晚是你爱吃的红烧牛肉面!” 食堂的师傅们对员工的口味偏好早已烂熟于心,谁爱吃辣,谁口味清淡,都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这个汇聚了来自十几个省份员工的项目营地,食堂的餐桌就像一个“微型美食地图”,既有北方的豪迈实在,也有南方的精致细腻,用舌尖上的调和,让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找到归属感。 每周公示的菜谱上,藏着食堂师傅们的“用心良苦”。“我们统计过,项目里北方人爱吃面食和炖菜,南方人偏爱米饭和小炒,所以每日都保证有面食和米饭,让大家都能吃到顺口的。”李师傅展示着他的“口味数据库”,里面详细记录着员工的籍贯和饮食偏好。 菜品的季节轮换更是藏着“顺应时令”的智慧。春天的韭菜鸡蛋包子、香椿拌豆腐,带着万物复苏的清新;夏天的绿豆汤、凉拌黄瓜,是解暑降温的良方;秋天的南瓜粥、萝卜炖肉,透着丰收的温润;冬天的羊肉汤、白菜粉条,有着抵御严寒的暖意。“冬至饺子夏至面”“立秋啃秋瓜”这些节气习俗,食堂从未错过。去年冬至,师傅们从午饭过后就开始和面调馅,准备了猪肉大葱、素三鲜等馅料,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吃上热乎饺子。来自南方的技术员小刘第一次在北方过冬,捧着滚烫的饺子感慨:“这口热乎劲儿,比家里的汤圆还暖心。” 食堂里,“守正”与“创新”从来不是矛盾的存在。师傅们既把老味道做得分毫不差,也总在琢磨着给餐桌添点新花样。第一碗飘着蒜苗香的牛肉面端上桌时,来自甘肃的司机先喝了口汤,当即竖起大拇指:“这味儿,比我老家县城的馆子还地道!” 三餐知味,知的是食材本真,更是人心温暖;四季暖心,暖的是胃里烟火,更是肩上责任。张掖抽水蓄能项目部的食堂,用一粥一饭的匠心,一言一行的关怀,让每个远离家乡的建设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度。当朝阳再次升起,食堂的香气又会飘向营地的每个角落,那是幸福的味道,是安心的承诺,更是项目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温暖注脚。 下一步,张掖抽水蓄能项目部将继续把“食”事办好,不断优化食谱,不断丰富菜品及主食种类,用心守护职工舌尖上的“幸福”,不断增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