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先进基层党组织】竹寿项目部党支部以“韧”克“刚” 扎实做好党组织建设

发布日期:2025-07-14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毛龙宇婷   字号:[ ]

横断山脉晨光熹微,金沙江水奔涌向前。作为凉山州重点水利工程,竹寿项目部肩负着大坝加高扩容与铺设百里输水“生命线”的双重使命。当大坝面板浇筑与七零补水隧洞进入冲刺阶段,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施工最前沿。项目部党支部以“信念如磐、组织如铁、心系群众”的“三重韧性”为引擎,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以“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克服“艰辛困苦”

“如何快速凝聚团队,形成开局即冲刺的合力?”2021年5月,竹寿水库扩建工程启动伊始,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漫长的输水干线,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王德伟看着图纸,深感组建一支过硬团队的紧迫性。来自各项目的11名技术骨干汇聚凉山,如何让这支“联军”迅速拧成一股绳?党的组织优势提供了答案。

“三个党员就能成立党支部,而且党组织是最容易、也最应该率先形成工作力量的组织!”王德伟的提议掷地有声。占前期职工半数以上的党员率先“集结”,如同一颗颗火种撒向关键岗位。党员突击征地协调,啃下首批工程用地交付的“硬骨头”;党员牵头营地选址建设,迅速安顿好建设者的大后方;党员骨干梳理重点工区技术方案,为首条渠道顺利开挖奠定了基础。围绕“动起来、干起来”建立的党支部,在开局之战中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力,成功点燃了团队合力。

随着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一个关键问题摆在党支部面前:如何真正压实党员骨干的担子,并将工程难点有效转化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党支部将“党要管干部、要促生产”的理念深化为“党员与管理的融合”,找到了破题的抓手。即以“作用发挥好、任务完成好、安全监督好、技术攻关好、效益管理好”的“五好”要求为标尺,在关键工区、要害岗位精准设立“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让党的组织力量穿透管理末梢,直达一线。在放管衔接、干算结合、管理层与作业面协同等关键环节,党员们主动担当,成为穿针引线、畅通梗阻的关键节点。在大坝浇筑仓面,党员张伟山带领的“温控责任区”,24小时严密监控混凝土内部温度,依靠精细到每一度温差的管理,有力保障了面板的高质量浇筑;在长距离输水隧洞的开挖面,“安全监督岗”党员陈安虎紧盯复杂地质段,他提出的“短进尺、强支护、勤监测”九字诀,成功化解了多次潜在的塌方风险。

正是在这一次次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党支部不断强化党员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将重大风险挑战视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与“战场”。他们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最终冲破了一个个制约工程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

以“强韧有力”的组织建设抵御“洪水猛兽”

组织的力量,在风雨来袭时尤显珍贵。竹寿项目部党支部深谙此道,将建强组织体系作为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基石。这一理念,在项目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生动体现。

“衬砌施工班组现在检查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穿戴情况,不规范的尽快调整!”清晨,在大坝扩建主体工程现场,安全员、片区安全包保党员濮永圆的嗓音穿透机器轰鸣。他的安全帽檐下,目光锐利如鹰。濮永圆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作为包保党员,他与一线党员组成“安全巡查队”,每日穿梭于枢纽区各个施工面,进行“串场式”交叉检查。一次例行巡检中,濮永圆在溢洪洞施工现场发现一处临时用电线路私拉乱接,存在严重漏电隐患。他当即勒令停工整改,并登记在册,三天后杀了个“回马枪”复查,直到隐患彻底消除才签字销号。这种“小问题即时纠、大问题盯到底、整改完回头看”的铁腕作风,正是项目部“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的生动缩影。党支部制定了详尽的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任务清单,设立安全生产“区、岗、哨”,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红色安全网”,保障了项目开工至今零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录。

技术攻坚的战场,党旗同样是引领方向的旗帜。党支部将“党建+”模式深度融入技术攻关,成立由党员骨干领衔的技术攻关小组和创新岗。“提高六边形预制块成型合格率”QC小组便是典型。面对输水工程小凉山调蓄山塘六边形预制块成型合格率低,小组党员们按需“碰头”,日夜钻研。青年党员杨志宝,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勘察后,大胆提出采用机械振捣替代人工振捣,并在党员责任区率先试验。经过多次现场试验,新工艺成功将小凉山调蓄山塘六边形预制块成型合格率提高,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和效率。这个由党员深度参与的QC成果,不仅荣获云南省建筑业协会二等成果奖,其经验更在项目部推广,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正是通过将组织力量深度融入安全监管和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竹寿项目部党支部锻造了组织建设的“刚性”,赋予了质量、安全管理在关键时刻非凡的“韧性”,为项目筑起了抵御风险的钢铁长城。

以“柔韧有度”的群众路线化解“情感生硬”

竹寿项目部党支部深知,力量的根基在群众,发展的温度在民心。为此,党支部以“柔韧有度”的群众工作方法,将组织的关怀浸润到建设者和驻地百姓的心田,让党的根系深扎于实践的沃土。这“柔韧有度”的实践,首先体现在对一线建设者的深切关怀上。

党支部坚持“政治理论集体学习”制度,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央精神,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的自觉行动,始终将“职工需求”作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了解到高原严寒期一线工人防寒物资不足,支部迅速组织“党员服务队”,将加厚防寒服、暖宝宝和姜茶送到每一个露天作业点;针对员工长期离家思亲的难题,建立支部委员谈心机制,定期与职工面对面交流,成功协调解决了3名骨干技术员异地探亲的困难。困难职工关怀、女工重点帮扶、全员技能提速扩能……一项项如春风化雨的暖心举措,显著提升了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与此同时,这份“柔韧有度”的关怀,更主动延伸至项目驻地的百姓。党支部主动延伸工作手臂,以联建共建为桥梁,深度融入驻地发展,寻找支部内外、项目上下共促共融的切入点。当得知驻地村民刘应林家D级危房摇摇欲坠,支部迅速组织党员突击队,带着专业设备和建材进村。经过两天的努力,党员们不仅安全拆除了危房,更顶着烈日完成了新房地基的开挖与浇筑。看着新房一天天“长高”,刘老汉拉着党员的手哽咽道:“共产党派来的队伍,是真心给咱老百姓盖‘安心房’啊!”;在“六一”儿童节,支部党员化身“爱心叔叔阿姨”,为驻地小学的孩子们送去装满文具、图书的“成长礼包”;在雨季汛期,当驻地道路突发塌方,项目部党员先锋队闻“汛”而动,连夜抢通生命线,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

从危房改造到暖心助学,再到应急抢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建设一座水库,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庄严承诺,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由衷赞誉,为工程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真正实现了企地“双融双促”。

金沙江水奔腾不息,见证着奋斗的足迹;大坝巍峨矗立,铭刻着信仰的力量。竹寿项目部党支部始终以“三重韧性”为笔,饱蘸忠诚与担当的浓墨,在凉山壮丽的山水间奋力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党建的精彩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