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同金峰:与缆机共舞的“安全卫士”

发布日期:2025-08-20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王妍   字号:[ ]

当晨雾漫过东庄大坝的坝顶时,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他皮肤被风霜染成褐色,鼻梁上的眼镜泛着冷光,左手始终攥着磨得发亮的报话机,巡视着高耸的缆机。办公桌上永远泡着一杯浓茶,茶香与机器的轰鸣交织,成了他多年缆机生涯的独特印记。

他是同金峰,东庄缆机大队的副大队长。从甘肃泾川的黄土高原到云南小湾的深山峡谷,从白鹤滩的湍急江河再到东庄的千仞绝壁,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多个大坝。

这位来自甘肃泾川的西北汉子,言语不多,却字字铿锵。聊起工作时他侃侃而谈,可一提到生活,他又会腼腆地嘿嘿一笑,仿佛所有的骄傲都留给了那些轰鸣的缆机。

安全魂,深刻骨子里的信仰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这是他介绍缆机操作时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多年缆机生涯的最真实的写照。

缆机,是水电站建设中的“空中走廊”,吊运混凝土、材料、设备,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事故。“早上七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这样的节奏他坚持了三十年。每日,巡查设备、参加班前会、巡视缆机操作室,他细致入微,从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手机备忘录中缆机运行参数表,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仓面对应的缆机桩号及相关参数,为提高缆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大于一切。”这是同金峰的口头禅。作为一名特种作业人员,他始终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谈及安全隐患,这位西北汉子罕见地提高了声调。他掰着手指数出那些“微不足道却足以致命”的细节隐患:未检查弧门自锁的砼罐、未恢复的安全保护装置、中断的通讯信号……“每一条规程都是用血写的,我们不能再用事故去验证它们的分量”。他说这话时,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责任,于他而言,是沉甸甸的担当,是绝不妥协的底线。

三十年,创新铸就钢铁生涯

1994年,24岁的同金峰在山西万家寨开始了他的缆机生涯。从缆机工到中队长,再到副大队长。他的职业生涯与缆机的齿轮紧紧咬合,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而坚定。

“我这辈子,就干了缆机这一件事。”说这话时,他抬头望向塔架,眼神里有光。

在云南小湾电站工作时,他提出增设“目标位”自动减速限停装置,大大降低了碰撞风险;在白鹤滩,他调整高低缆数据,优化牵引速度,让每一次吊运都精准无误。如今在陕西东庄,他针对缆机大钩可能碰撞山体的风险,提出增设30米限位保护装置,杜绝操作失误带来的隐患。他的工作经历像一部中国水电史:重庆江口的安装攻坚、小湾电站的多机协同、向家坝的拆除挑战……;

“最难忘的是东庄水电站初期浇筑第一仓混凝土那会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连着几个夜班都守在浇筑现场。”说到这里,他摩挲着手中的报话机,那是他的“老伙计”,也是他指挥千钧重物的“魔法杖”。

三十年间,他带出的十多名操作员,个个成了缆机运行的中坚力量。而他自己,始终保持着零责任事故的纪录。这不是运气,是细心、担当与绝不松懈的专业精神。

党员心,责任书写初心答卷

作为老党员,同金峰始终以身作则。对组织生活的认真程度令人敬佩,抽屉里的党员学习笔记,他都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篇。他说:“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工作上带头,学习上也不能落后。”每逢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他总不缺席,必定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思想汇报,把信仰化为行动。

脱下安全帽和工装,他仍是那个沉稳细致的同金峰,生活简单却充满意趣。工休时,别人刷手机,他却捧着书本啃得入迷,眼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深邃。脱下工装,他是棋盘上的“隐形高手”。营地旁的树荫下,与工友对弈几局。楚河汉界间,他步步为营的风格恰如工作中对安全的缜密把控。

提及家乡泾川的麦浪,他的眼神会短暂柔软。但话题总不自觉绕回缆机——那些他守护了半辈子的钢铁巨臂。“等东庄缆机拆除了,希望在退休前还能再去下一个水电站……”

在他的心里,安全是责任,是信仰,更是融入生命的习惯。而生活,则是沉静中的思考、对弈时的策略,是麦浪与钢缆交织的遥远乡愁。

同金峰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责任与坚守。他像一颗拧紧的螺丝,牢牢钉在祖国水电建设的一线。又像一座无声的灯塔,以严谨与专注照亮每一个施工的角落。

“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大于一切。”这句话,他说了半辈子,也做了半辈子。当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缆机的钢索在余晖中闪闪发亮——那不仅是机械的运转,更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用毕生坚守,在祖国山河间写下的最美诗行。

“等东庄的工程结束……”他总爱这么说,可谁都知道,这位老党员的心早已系在了下一个亟待建设的水电站上。因为对他而言,安全不仅是岗位职责,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永不卸下的使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