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安若山上润如春

发布日期:2025-09-05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胡青沉   字号:[ ]

在八桂之地,我看到这么一座山,它自风雨里塑脉,热浪中孕形,于微末处化雨,方寸间见岳,此山,无测绘坐标,惟以“心”为等高线。

广西环北部湾项目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职工作为工程建设的根基,在这片热土上,精心构筑起一座名为“安若”的山峦。

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稳如磐石,工程建设愈发加快推进,行稳致远。这座“安若”,是项目部用一项项细致入微的举措、一次次暖心贴心的行动,一砖一瓦垒砌而成。

筑山记:风雨如磐安若山

玉林地区,气候多变,台风暴雨频繁造访,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时刻考验着项目建设的“筋骨”。

项目自开工以来,已累计6次受到台风或强降雨的严峻挑战,每一次预警的拉响,对于项目班子来说,都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时时刻刻,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安全总监张本敬的声音斩钉截铁,筑牢安全屏障,守护每一位职工的生命安全,是项目部一切工作的基石,更是“筑山”最坚实的底座。

6月,台风“蝴蝶”来临前夕,风雨欲来,空气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常务副经理王昆平亲自带队,安全总监、安环部、工程部、各工区负责人紧随其后,组成一支应急巡查突击队,一头扎进了台前准备工作中。

“王总,这边边坡有新渗水点!”技术员小卢指着基坑右侧边坡一处不起眼的湿痕,声音略带急切。王昆平半蹲下身,仔细查看泥土湿度,用手感受渗水速度,旋即果断安排,“做好标记预警,通知物资部,立刻调运防雨布和防汛沙袋,排水沟再加深些!小卢,你负责跟进,台前必须完成加固!”

那一刻,小张心头因天气带来的阴霾和焦虑,仿佛被经理坚定的指令冲淡了不少,他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发现,有被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

与此同时,工区应急仓库灯火通明,队伍仓库管理员老赵正对照着物资清单,有序地组织人员清点、补充。发电机、抽排水设备隆隆试运,确保关键时刻随时能用;成箱的应急灯、救生衣、沙袋码放整齐;防汛三宝数量充足,随时待命;医疗急救箱里的药品也已更新补充,泡面面包等储备也已齐全。老赵擦了把汗,对身边的工友说:“东西齐整,心里才踏实,咱们这仓库,就像一颗‘定心丸’!”

电工刘师傅则带着他的徒弟,对工区临水临电设施进行重点排查。潮湿环境下,电气安全风险陡增。他们逐一检查配电箱的防水密封、电缆的绝缘层有无破损、接地是否牢靠,裸露线路是否套管处理等。

“这根电缆接头有点松,绝缘胶带重新缠紧!”刘师傅经验老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徒弟小刚一边操作,一边感慨:“以前在别处,台风天就放假等通知,哪像这里查得这么细,话说回来,虽然累点,但安全有保障,干活不慌。”这份由细致管理带来的“不慌”,正是项目部想要传递给每位职工的安心力量。

项目驻地,会议室彻夜灯火不熄,三防(防汛、防风、防涝)轮值领导24小时在岗,实时监控气象信息、水文数据,确保通讯畅通无阻,并提前与属地应急管理局、市人民医院等关键单位建立了联动机制。

“知道兄弟们都在安全的地方,设备也保护好了,这班值得不亏。”也正是这一次次未雨绸缪和严阵以待,项目部在风雨侵袭下受损控制到最低程度,让职工们在风雨中,切实感受到“安全若山”般的踏实与庇护。

化雨录:鏖战酷暑润如春

安全屏障筑牢了,但岭南的盛夏,烈日仍是炙烤着大地,股股热浪扑面而来,施工现场更是如同巨大的“烤箱”。

如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保障好一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如何让鏖战酷暑的艰辛,也能衍化“春风和煦”?广西环北部湾项目部用“春风化雨”般的关怀,给出了答案。

高温不仅吞噬效率,更严重威胁健康,项目部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不能仅靠工友们意志力硬扛。

5月伊始,项目积极组织开展现场管理问题研讨会,邀请全体职工和一线班组长代表参加。“大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建议,敞开了说!”副经理吕尚贵开门见山地说。

“尚总,现在天越来越热,暴雨来的快走得也快,温度根本没降几度。下午两点钢筋烫手啊,模板反光也很刺眼,很难集中精力,容易出错。”来自四川的钢筋班长老吴抹了把脸上的汗盐,直言不讳。

其他工人也纷纷反映——某些工点缺少遮阳棚,休息时无处可躲;个别区域的饮水补给点距离太远,走过去都要耽误十几分钟……这些问题被项目部一一记录在案,并立即督促责任部门整改闭合。

很快,作业面的遮阳棚增设了,饮水点分布更合理了,通风不畅的角落加装了工业风扇。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却让一线工人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声音“管用”,因燥热而郁结的烦躁,被逐渐消解。

“送清凉,要送到心坎上,最起码要实实在在落到工友手里,而不是卡在班组管理人员手里!”这是综合部主任盛杰的行动口号。

入夏以来,项目精心策划了“一线送清凉”活动,一次又一次直达现场一线,截至目前,累计覆盖约200人次,投入资金数万余元。

当载满清凉物资的中货车驶入作业区,现场总会响起一阵雀跃的欢呼。一箱箱冰镇的矿泉水、清凉茶,一个个滚圆沙甜的大西瓜,一盒盒必备的藿香正气水、人丹,还有成袋的绿豆、成箱的可乐雪碧……这些带着项目关怀的物资,被送到每一位挥汗如雨的职工或工友手中。

“来,师傅,吃块西瓜解解暑!”“藿香正气水随身带着,发觉头晕记得喝一支!”项目部管理人员化身“送清凉小分队”,悉心挨个分发。焊工老刘接过冰凉的西瓜啃了一大口,冰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他咧嘴一笑,黝黑的脸庞上满是舒坦:“得劲,透心凉!”这份及时的清凉,如同一场恰到好处的春雨,迅速浇灭着身体的燥热,也熨平了疲惫的心。

科学应对高温,项目下足了功夫,执行“抓两头、歇中间”原则,避开中午高温作业,合理调整施工工序计划。关键节点确需连续作业的,则采取轮班替换的方式,确保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以前大太阳底下硬熬,人蔫蔫的,效率反而低,现在中午能多歇会儿,下午精神头更足,大家抢活反而更快!”混凝土工小邵对调整后的作息赞不绝口。这份人性化的安排,让广大职工、工友们,在酷热的战场上,也能感受到被体恤的“春风”。

为让职工和工友,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能真正放松,项目在多个关键工点精心布设了标准化休息区。简易集装箱内,几台大功率风扇呼呼地吹着凉风,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陈列整齐。更暖心的是,项目部采购了大量的绿豆,分发到各工区伙房,要求每日熬煮绿豆汤,存放在休息区的保温桶里,全天开放供应。

午休时分,不回房的工人们三两聚在休息区,吹着风扇,捧着一碗碗清凉祛暑的绿豆汤,聊着家长里短,舒展着酸胀的四肢。那一刻,风扇的嗡鸣、碗勺的轻碰、工友的谈笑,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工地“清凉颂”。

此外,项目还大力加强现场标准化建设,努力创造更好的作业环境,尤其是水土保持和化解扬尘工作,除了常规的洒水车定时喷洒,项目还在裸露土方区域大面积覆盖绿色防尘网,并播撒草籽绿化。

耕耘篇:小间微处至臻情

如果说筑牢安全是“筑山”的根基,化解酷暑是“润春”的及时雨,那么对于日常点滴需求的关注与满足,则是项目部在“安若山”上最精心的耕耘。

真正的关怀,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和细微情绪之中,唯有深耕细作,方能真正收获职工们真心归属和项目持久活力。

“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项目党支部书记王昆平(分管此项工作,职务是常务副经理)说的一句话。为了精准捕捉职工的需求和心声,项目部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职工心声收集与关爱专组”,不定时深入各工区、宿舍营地,利用晚饭后的闲暇时间,积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王总,咱们食堂口味有点清淡,我是陕西人,想多吃点辣椒,咱们厨房能安排一下吗?”技术员小吴在聊天中随口提了一句。“盛姐,宿舍后面那块空地光秃秃的,要是能种点花草就好了,看着也舒心。”“主任,项目的羽毛球就剩一个了,能不能再补充采购一些哟。”新来的办事员彭子祥充满期待。

这些琐碎,却关乎职工幸福感的需求,被专组用心记录和用实际行动去挨个解决。不出一周,食堂的菜谱上增加了几个湘味小炒、川味凉菜,厨师的辣椒罐明显用得更勤了。后院那片荒地,被平整出来,项目部采进了易活花草苗木,组织党员和青年团员一起动手进行营地绿化部署,空地变成了小绿园。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项目部整合了空间,组建了职工之家活动室,里面不仅有崭新的乒乓球台、象棋桌,还设立了职工书屋,购置了工程技术、文学名著等各类书籍百余册。看着这些变化,职工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心里的归属感也就更强了。

关爱不仅体现在设施改善上,更体现在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守护,项目部持续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利用现有洽谈室,灵活开设“心灵驿站”;组织发放《职业病防治知识手册》,累计约200册,手册内容涵盖焊接防护、粉尘预防、噪声危害等,浅显易懂。

安全员老周在班前会上结合手册内容反复叮嘱:“兄弟们,别嫌麻烦,口罩该戴戴,这都是为了大家好,干这行,咱们身体是本钱!”这种持续的健康宣教,让职工从“要我防护”逐渐转变为“我要防护”,内心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悄然提升。

项目部同样没有忘记为工程建设默默奉献的“半边天”,针对女性职工,项目部充分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契机,精心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团建活动,以及个人健康科普讲座。活动室里欢声笑语,女经营员、女资料员、女后勤人员们围坐一起,聆听、交流、分享。

安若山上,非一日之筑,润心如春,更需久久为功。广西环北部湾项目部用一次次隐患排查构筑起安全的基石,用一碗碗绿豆汤传递夏日的清凉,用一场场活动凝聚团队的力量,用一桩桩“小事”的解决赢得广大职工的信赖。

这座以“心”为等高线的山,真实而具体,温暖而坚实。正是这无处不在的“润如春”般的关怀,让奋战在八桂热土上的建设者们,更有信心和热情,去凝聚合力,立足岗位,共同服务工程顺利推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