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水利】李春喜:把图纸“写”在工地上的人

发布日期:2025-08-13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沈共亿   字号:[ ]

他的办公室在隧洞里,他的设计稿在悬崖边,他的验收单在百姓的笑脸上。他辗转11个重大工程,用双脚丈量江河,用匠心浇筑大坝,把一张张“不可能”的图纸,写成造福人民的“施工图”“民心图”,他就是环北广西D1标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春喜。

把“青春梦”刻进“山河志”

1997年的青海高原,海拔2800米的黑泉水库建设工地上,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碎石坡上。“把炸药扛上来”,老师傅的喊声穿过风声传来。李春喜赶紧脱下棉袄扛着炸药顺着山坡小路和大家伙一起送炸药到料场开挖工作面。高原的阳光格外毒辣,不到半天他的脸就被晒得脱皮;夜晚的严寒又让帐篷里的毛巾冻成了“冰棍”。但最让他震撼的,是那些在零下仍坚持施工的老工人们——他们手上的冻疮裂开又愈合,却从未停下手中的活计。

“小子,知道为啥选这个地方建水库不?”一次夜班时,老队长指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说,“那下面有十几个村子,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等水库建成了,万亩旱地就能变良田。”那一刻,李春喜突然明白了课本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真正含义。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收工后,总要就着微光多学两小时。泛黄的《水工建筑物》教材上记满了笔记,有些页面还被高原的雨水洇出了水痕。

2010年,他报名中国地质大学网络函授。白天在施工现场,晚上在缅甸工地的板房宿舍看书本,三年后,他拿到了本科文凭。有人问他值不值,他笑笑:“我把青春刻进了山河,山河也给我的青春盖了章。”

青海大通5年,昆明掌鸠河引水隧洞工地5年,这段青葱岁月的淬炼,为李春喜28年的水电人生打下了最坚实的底色。那些在高原上学会的坚韧与担当,就像黑泉水库蓄积的雪水,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浇灌出新的奇迹。

把“不可能”写成“施工图”

工程技术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在高山峡谷、地质复杂、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更需要技术人员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在隧洞一小时涌水650方,泉眼干涸,流沙不断,塌方高度15米的工地,大多数技术人员陆续调走,他坚持了下来,和团队一起并肩作战,成功将涌水堵成功,泉水复现,流沙止步,塌方治理安全通过。

面对四局难度最大的50度斜井开挖任务,他借鉴新疆工地60度斜井施工案例,大胆修改投标方案,采用反井钻机导孔加人工扩挖的方式,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有效控制了成本;同时建议斜井压力钢管采用单坡口焊接工艺,管内施工焊缝,并获得监理业主审批通过,成功解决了斜井管外狭窄工作面焊接难题。此外,他还提出钢管在昆明异地加工拉运创新思路,运距(360公里),极大的节省了建厂费和征地费,同时遵守了地方安监局法规,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厂房主岔管原设计在隧洞内布置,隧洞小,搬运难,他带领工程部人员看现场,提出:出口5米洞挖变明挖,边坡改陡,岔管直接吊放的方案,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江长箐水库的隧洞里,他再次挑战“不可能”。面对V类围岩的“豆腐渣”地质,爆破方案既危险又昂贵。李春喜和项目部领导多方咨询铣挖数据和地质条件,“土夹石地层就像千层饼,硬度不高,铣挖机最适合。”江长箐水库工地采用铣挖法不仅节省爆破费用26万元, V类土夹石隧洞小断面月进尺达到140米,300米导流洞仅用两个月便完成开挖,竖井出渣设计自翻转渣桶,极大提升了出渣效率,为后续水库截流和度汛填筑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外,他还主导多项工艺优化:闸门井浇筑采用定型散钢模板替代滑模,节约设备采购费用15万元;坝体度汛方案由全断面填筑调整为上游坝壳料度汛,既保障坝基帷幕灌浆施工进度,又顺利完成合同节点;坝体迎水面预制块制作引入制砖机制作+砂浆修面工艺,日产量大幅提升,从原来360块直线上升到1100块/天;下游网格梁采用先覆土后挖槽浇筑方式,节省人工费用70%……每一项改进背后,都是他对工程质量、安全、效益的深度思考和精准把控。

“别人在图纸上画线,李工是在岩层里绣花。”同事感叹道。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把‘不可能’写成‘施工图’”。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对工程技术不断追求极致的真实写照。

把“施工图”变成“民心图”

一项工程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指标的实现上,更在于它是否真正服务于人民,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李春喜深知这一点,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工程。

在江长箐坝体度汛方面,他参考类似工程提出将原设计的全断面填筑改为上游坝壳料度汛方案。这一调整既保证了合同规定的度汛节点任务顺利完成,又为后期坝基灌浆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避免了因度汛不当而造成的返工浪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汛期安全问题,确保了下游村庄和农田的安全。

在万花溪水库导流洞建设中,面对隧洞断面狭小、运输困难等问题,他结合地形特点,提出了“减少明挖早进洞、调整洞口早出洞”的施工思路,并建议采用木模板,合理布设搅拌机和泵车位置,实现了直接接料输送,省去了罐车水平运输环节。当25万元成本节省下来时,他却更关心另一个数字:“早一天通水,下游300亩烤烟就能多浇一茬。”

在竣工验收阶段,李春喜同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主持完成了大理江长箐水库工程的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及完工验收工作,和团队一起整理竣工图初稿和竣工资料1套。最终,通过多方比选,选中大理一家工程复印店仅花费3.2万元完成25万张(1080卷/6套)资料全部复印扫描装订任务,相比以往委托外部机构整理完成的做法,不仅节省了外委费用30万元,还提升了资料质量,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项目部成本。

在环北广西工地,隧洞工作面出现岩层变化时及时指导工作,在隧洞塌方处理的部位,他及时观察现场,及时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安全及进度。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正是他把“施工图”变成“民心图”的生动写照。在他眼中,每一个工程都不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千家万户期盼的希望工程;每一次技术优化,也不仅仅是成本控制或效率提升,更是对项目部利益的尊重与回应。

有人问他:“一辈子都在山沟里打转,值吗?”他微笑着说:“鲜花要长在大树上,干了大工程,你的胸怀才更大,前方的道路更光明。”此刻,夕阳把泵站镀成金色,钻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向未来的水脉。他知道,当第一股清水穿山越海流进千家万户,人们不会记得某一张图纸,但会记得——曾有一群人,把“不可能”写成“施工图”,又把“施工图”变成了“民心图”,就为了干好1:1的任务,就为了100个放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