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代装备人守护时光里的匠心承诺

发布日期:2025-10-30 信息来源:装备公司   作者:刘会丹   字号:[ ]

清晨7点50分,钢构厂房里,率先打破沉寂的是那句“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安全承诺。早会完毕,各班组迅速投入战斗:起重工李敏手拿天车遥控器,指尖轻按操作键,闸门在一点点的重心移动中,慢慢翻转,最终轻轻落在操作平台上。不远处,焊工小杨正对着试板练习立焊,焊枪游走的轨迹越来越稳;那边质检上的丁群义手拿焊角尺,仔细测量着闸门上焊缝的尺寸;冷作工官学文则蹲在闸门面板上,一丝不苟的进行着放样测量划线。

这是云南分公司车间十余载生产线上的日常一幕。从2008年小湾水电站的第一扇弧形闸门,转型到新型能源的风电塔筒,从西北延伸至云南、广西、西藏等新能源市场,他们始终专注于“钢”的塑形与“力”的传递——用焊枪赋予钢材生命,用吊钩掌控钢铁平衡,用尺子守护毫米精度。这些藏在焊缝、吊钩与刻度间的故事,看似是个体的坚守,实则是彩云之南装备人用匠心守护着时光里的承诺。

水平仪为衡:在钢构间校准“可靠”

70后老师傅丁群义,他的工作轨迹里藏着对“可靠”的注解。从最初的冷作工,到现在的质检人,他一直保持做工作记录的习惯,以前是工作任务记录,现在是质检记录。眼前厚厚的质检记录,是他对“可靠”最好的诠释。丁师傅的质检记录上,封页背面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可靠,是每一次测量都精准无误,是每一道焊缝都经得起检验。”这不仅仅是一句座右铭,更是丁群义二十余年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刚在三峡参加工作的时候,丁群义时常蹲在拦污栅栅槽旁,手转动着水平仪读取数据,师傅在一旁记录数据。那时候他还是冷作工学徒,装配这组栅槽时,反复调整三天都达不到直线度要求。师傅没批评他,只是陪着他一遍遍测量,一遍遍分析数据。“冷作是给钢材‘塑形’,你得摸透它的脾气,焊接时受热不均会变形,装配时就得提前预留变形量。”那一次,为了保证第二天的验收,两人连夜校正变形的栅槽,直到天亮时,再次复测时水平仪里的水平线在塔尺上不再随意跳动,直线度偏差终于达到了规范要求。

如今,丁群义每次检查完闸门或塔筒的尺寸,都会在转移单上郑重签名。“这名字一签,就是说这尺寸在规范要求内,后续闸门能扛住水压、塔筒能顶住狂风。”他常对年轻质检员说,“你手里的尺子,看的不只是长度数据,是检查完的产品能不能经得起十年、二十年的考验。”从冷作工的水平仪到质检时的焊角尺,装备人对“可靠”的追求,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每一测量里的承诺。

吊钩为尺:在空间里掌握“安全”

80后起重工李敏的家里,被媳妇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电视机旁边除了摆放着两个儿子的照片,还有一张他自己在三峡工地的照片,那年从技校毕业,18岁的李敏主动申请去了三峡工地。第一次登上30米高空时,他盯着脚下的基坑和往来的工友,手心全是汗,腿还有微微地颤抖。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起重工的‘眼’要能测距,‘手’要能控速,‘心’要能算重心——这闸门埋件偏一公分,就可能撞坏预埋螺栓,你吹出的哨音,不仅仅是指挥着天车工,还连着下面十几号人的安全。”为了练眼力,李敏每天跟着师傅在工地转,记各类闸门、埋件的重量和重心位置;为了练哨音的准确,他天天含着口哨练习,不知道吹坏了多少个口哨。

近20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成了车间里最稳的起重工,每当有大型闸门吊装任务,他总是第一个被点名。多年的工作也让他养成了每次吊装前,都要绕着工件走两圈,会对着工件上的吊点反复确认的习惯。他的眼睛像尺子一样精准,能迅速判断出吊物的重心位置;他的哨声干脆利落,指挥天车工控制着吊钩的起落和移动。遇到复杂的吊装环境,他总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吊装方案,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安全到达指定位置。

每天工作结束,李敏都会把吊具擦干净,认真检查是否存在断丝、裂纹等情况。小吴问他为啥这么仔细,他指着厂房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咱起重工手里的吊钩,吊的是钢铁,守的是大伙的安全。我多查一遍吊具,底下的人就多一分踏实,这不是啥大道理,就是咱干活的本分。”

焊枪为笔:在钢铁上书写“匠心”

90后焊工王文腾,尽管从事焊工工作多年,但其眉宇间的帅气仍难以掩饰。他的工具箱里,除了经常要用的焊帽、防护服等物品外,还一直摆着一块焊接试板,试板的左边被焊接得歪歪扭扭,像初学写字时的笔画;右边则是饱满平整的鱼鳞纹焊缝,连纹路都透着均匀。这是他2008年刚入行时,与师傅的“同台作业”成果,也是他理解“匠心”的起点。

刚入职的他第一次接触焊接时,对任何事物都是陌生的,连最基本的埋弧自动焊的开关都不会使用,更不会透过焊帽观察焊缝,刺眼的弧光让他下意识偏头,第一次试焊,焊缝就歪七扭八的不成样子。“导师”老王并没有责备和不耐烦,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扶住他的手腕,师傅教他“眼睛要盯着熔池的前沿,手要跟着铁水的流速走”,直到王文腾焊出的试块,用小锤敲上去能发出清脆的“当当”声。他至今记得师傅掌心的温度和低沉的教导:“焊塔筒的环缝,就像给钢铁‘接骨’,熔池要托住铁水,焊缝要咬牢母材,风才能吹不散、震不断。”

十五年后,他成了车间里的“王师傅”,带00后徒弟时,他也用了同样的教学法。徒弟第一次焊水电闸门的主焊缝时,总因运条速度太快导致焊缝出现夹渣,急得直跺脚。王文腾扶着他的手腕,从电流调节到运条角度,一点点校准,直到一道平整的焊缝出现在试块上。徒弟的工作笔记里,除了记着“电流120A、电压24V”的参数,还画了个小小的焊枪,旁边写着:“焊缝要像城墙,才能守护住匠心。”

匠心为火:在闸门制作中传递“薪火”

今年4月,综合车间里开展了单套309吨的RM闸门攻坚战,成了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装备人匠心接力的“实战课堂”,从毫米级质检到平稳翻身,从焊缝无损检测到装配加工复测,每道工序里都藏着“老手带新手”的匠心故事。

70后丁群义是车间的“质检定海神针”,手里的焊角尺、钢板尺、水准仪成为闸门的检验标准。RM闸门水封座板平面度要求误差不大于2毫米,他带着年轻质检员蹲在门叶上,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调平水准仪。他不仅教他们使用工具的技巧,更教他们“看、摸、量、比”的独门诀窍:看焊缝表面是否均匀,摸焊接处的过渡是否平滑,量关键部位的尺寸是否在公差范围内,比不同批次产品的细微差异,过往的经验就在这些简单的测量工具中流动着,传承着。

80后李敏的吊钩,是“安全传承”的标尺。61吨门叶翻身前,他带着年轻起重工在休息室方桌上模拟了三次,他教年轻人分析如何布置吊点、复杂结构如何校核重心,就像当年师傅在三峡工地教他“练眼力、稳手势”那样。当门叶随着清亮的指挥哨音,缓缓平稳地落到支架上后,年轻起重工攥着满手汗对着李敏说:“李师傅,现在才懂‘把每一次吊装都当第一次指挥’的含义。”

90后王文腾的焊枪,焊接着“技艺的接力”。他带的00后徒弟小苗,从刚来时连平焊都焊的“狗爬爬”,到如今能做到主梁腹板无清根一次探伤合格。“听,滋滋声像炒豆子才对,‘噗噗’声就是气孔!”王文腾扶着徒弟的手腕让他感受运条速度,从最初的试板焊接试练到一类焊缝一次探伤合格,师徒俩的工装上全是焊渣烫的小坑。当徒弟焊出第一道不用清根的焊缝一次探伤合格后,王文腾掏出他的 “军令状”:“记住‘宁可多流十斤汗,不让闸门留隐患’,这是咱们焊工的根。”

00后的身影,已在各工序里扛起“责任”。装配班的小朱跟着师傅姚志国调节着节间错台,2毫米的偏差是他们的标准线,他们用焊角尺一点点测量验证;焊接班的小杨则在验收时主动请缨接过探伤工手里的浆糊桶,为探伤工检测焊缝刷起浆糊。当首套闸门通过联合验收的消息传来,小朱略带轻松地说着:“师傅说我测量准,以后这尺寸复验的活儿,我接了!”

如今,水电站的闸门仍抵御着江河奔涌,风电塔筒在山巅输送着绿色电能,RM水电站的“钢铁巨闸”守护着滇西水源。这些由钢与匠心筑成的“作品”,是装备人对时光最实在的应答: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焊缝里的平整、吊钩下的平稳、卡尺间的精准;不是孤勇者的坚守,而是“老手带新手”的薪火相传,是“彩云之南装备人”这个名字里,代代相承的责任与承诺。

晨光再临之时,“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承诺还会在厂房响起,新的钢构将在焊枪下塑形,新的闸门将在吊钩上起吊。时光流转,心火不熄,这群与钢铁为伴的人,终将继续以匠心为笔,在西南大地的能源蓝图上,写下更多关于 “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