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风采】我在K122邂逅的阿克塞“硬核”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5-08-28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王梦缘   字号:[ ]

当接到前往阿克塞PCP预制管运输中转站采风的任务时,我看着任务框里的时断时续的信号标志,心中不免忐忑起来,心跳不由得加快几分。那片只在随行人员口中描述过中的土地——既有高原的壮阔,也藏着无人区的苍凉。

起初,道路两旁还有零星的农田与村落,绿色渐渐褪去,风蚀的雅丹地貌像沉默的雕塑,远处的祁连山余脉像黛色屏障。海拔表上的数字不断攀升,1500米、2500米、3200米……我开始感到呼吸略有些急促,摇下车窗,天地间只剩下风声与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终于,在柳格高速柳园方向K122的路牌旁,几间蓝白相间橙色的门机管理闯入视野,那便是我此行的目的地——阿克塞PCP预制管运输中转站。

初至:蓝檐映戈壁

车子刚停稳,凛冽寒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我慌忙攥紧衣襟,连呼吸都下意识放缓。抬眼望去,四间蓝白相间的管理房格外醒目,如哨台般错落着扎根在这片土地。最外侧是两间生活宿舍,米黄色外墙满是风沙拂过的痕迹,玻璃窗虽蒙着薄尘,却被擦得发亮,映照着高原烈阳,透出几分暖意。

推开宿舍门,消毒水味混着肥皂清香萦绕鼻尖。两张铁架床上,蓝色被褥被叠得方正的“豆腐块”透着股规整劲儿;床尾柜子整齐码放着军大衣与安全帽,侧面值日表上“崔保朋”“祁路发”的字迹鲜亮有力。窗边不咋大的小桌上,几只颇有怀旧风格的搪瓷缸,一本《PCP管材运输规范手册》翻得卷起边,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骆驼刺,想来是工作人员巡线时随手采的,成了这艰苦环境里的独有浪漫。

顺着石子路往深处走,厨房烟囱已飘起淡青炊烟。穿蓝色工装的师傅弯腰擦拭灶台,十分热情招呼我进屋:“快坐,丫头!锅里炖着羊肉,刚焖好,给你盛一碗热乎的!”操作台上,新鲜蔬果整齐码在竹篮,墙上的日历密密麻麻圈着物资派送日,每圈旁都用小字记着“8月26日:面粉20斤、土豆30斤”,一撇一捺都是项目部的牵挂。

修理间又是另一番热闹。墙面被各式工具占得满满当当,扳手、螺丝刀、千斤顶挂得齐整,废旧轮胎与零件乖乖待在角落的收纳区。地上检修的车载管道架,在阳光折射下泛着刺眼的金属银光。“瞧,这架子可是咱的大‘功臣’!”拧螺丝的师傅抬头指了指,眼角笑出细纹,“有了它,中转站每辆车一次能多装3根管子,效率翻了一倍!”

不远处的停车场上,4辆橙红色拉运车并排站着,车轮缝里还嵌着没清理的砂石,像是刚从颠簸的运输线上回来,满身风尘却透着股冲劲。

见闻:轮辙碾风沙

刚在宿舍放下背包,崔工就过来招呼:“今天要去K49送管子,你要是方便,跟着去看看?”我连忙点头,跟着他往停车区走时,8位大车司机已穿戴整齐,正围着车辆忙碌。

运输路线上全是碎石路,尖锐程度足以将轮胎硌爆。车辆检修是每天出发前的“必修课”。有的师傅蹲在地上拿起小刷子,检查轮胎纹路里的碎石,每清理完一块,就用手摸一摸胎纹深度。有的打开引擎盖,手持电筒照着机油尺,弯腰检查水箱水位,动作很是熟练。还有人用卷尺反复测量管道架间距,扳手拧紧螺丝,金属碰撞声在风里格外清晰。

“开始装管!”随着中转站负责人崔工的一声吆喝,师傅们迅速拿起挂钩与绳索,爬上车厢。只见两位师傅分别站在管材两端,将挂钩牢牢扣在管道架上,另一位师傅用绳索将管材一圈圈固定,每绕一圈就双脚蹬地、用力拽紧,直到绳索在管材表面勒出浅浅的印痕,最后再用卡扣固定好。

我跟随其中一辆拉运车前往K49的湖北安装施工队。车队很快驶离柏油路,踏上砂石路。车身瞬间剧烈颠簸,我牢牢抓死扶手,感觉五脏六腑都在晃,窗外的碎石被车轮卷起,“噼里啪啦”地打在车身。孔师傅手握着方向盘稳如“老司机”,眼睛紧盯前方,遇到坑洼处就轻打方向绕开,偶尔还会减速指给我看:“前面那段路危险,有暗沟,去年冬天雪大把它盖住,车陷进去过一次。”

终于抵达目的地。车子刚站稳,祁工就拎着工具包跳下车,先绕着管材巡视一圈,掏出手电筒,蹲在地上顺着防腐层仔细照。手指贴着管材表面不断轻轻滑动,遇到疑似磨损的地方,就用指甲轻轻刮一下,确认没有脱落再移开。

走到第三根管材时,他将手电筒的光聚焦在一处细微划痕,检查防腐层是否属于合格范围,又拿出卡尺,测量管材两端直径,确认尺寸无误后,才叫来专业质量人员,递过弹性防腐涂料和刷子。

质量人员蘸着涂料,小心翼翼地在划痕处涂抹,祁工在旁边盯着,偶尔提醒:“多涂两层,这边风吹日晒的,得防好。”等涂料干透,他又用抹布擦了擦管材表面,确认没有杂质,才肯在验收单上签字。

返程时已近中午,阳光晒得车厢发烫,我看着车窗外不断瞬移的风景,想起刚才祁工检查时专注的眼神——每一根管材的安全抵达,都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

滋味:风中品艰涩

下午的风比上午更烈了,站在中转站院子里,我得使劲摁着帽子才不会被吹飞。刚从K49回来的师傅们,顾不上歇口气,又要卸新到的管材。

中转站常年为强风沙天气,为装卸管材增添了不少难度。这不,师傅们手刚碰到铁链,大风掀起沙尘,挂钩“哐当”一声撞在管材上。皱着眉,叫另一位师傅过来帮忙。一人抓挂钩,一人扶管材,迎着风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合力才把挂钩扣稳。我站在远处看着,发现他们的脸颊被紫外线和风沙反复打磨成黑红色,脖子上的皮肤也比常人粗糙,眼角的皱纹更是里嵌着没洗干净的沙尘。

“不打紧,这风还算小的,上个月刮大风,挂钩根本抓不住,卸一根管要大半个钟头。”崔工走过来,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他指着不远处的拉运车,“你看那轮胎,我们才跑了三个月,胎纹都快磨平了,这砂石路太费车。”我走近细看,车轮花纹模糊,侧面还有几处碎石硌出的小坑,车漆早被风沙刮得斑驳。

想给同事报平安,掏手机才发现只剩一格“E”信号。“得爬到后面土坡才有信号。”崔工说。我试着爬上去,风更猛了,站都站不稳,好不容易连上网,消息发出去就断了线。

傍晚时分,师傅们准备明天去K62送管。大家都齐刷刷穿上厚厚的军大衣,拉链拉到顶,外面再套上橙红发光马甲。反光条格在深夜里格外显眼。有人检查绳索磨损,有人摸管材固定处,李师傅蹲在地上,最后查了遍轮胎气压。师傅们的脸上,没半点不耐烦,神情中满是严肃认真。

风还在刮,我裹紧冲锋衣,却还是觉得冷。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突然明白——这里的“滋味”,是风沙灌进衣领的涩,是轮胎碾过碎石的颠,是信号中断的闷。但更多的,是他们迎着困难不退缩的坚韧,是守护工程的执着,是藏在艰苦里的坚守。

残阳染尽祁连雪,暮色轻笼转运屋。师傅们仍在弓身细查车辆,橙红拉运车沐浴着余晖,似披甲卫士般静立。我挥手道别时,蓝白屋舍浸染在霞光里,已运出的9799根预制管材,早早地为阿克塞县的供水希望铺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