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海外故事 | 历时700余天,跨越山海筑丰碑!

发布日期:2025-05-19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徐念念 罗苗苗   字号:[ ]

5月12日,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埃尔比勒省的山谷间,彩旗招展、掌声雷动。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伊拉克DCCP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电厂项目正式竣工移交,标志着这座承载中伊合作厚望的“沙漠绿洲”,历经700多个日夜的匠心雕琢,终于从一片荒芜的山谷蜕变为现代化工业地标。它的建成,不仅填补了当地水泥产业的缺口,更在“一带一路”沿线树立起EPC工程的标杆典范。

跨界破局:异军突起的华丽转身

2023年3月,当业主正式签发开工令时,摆在中国水电四局面前的是一块全新的“硬骨头”——作为水电四局首个海外工业类EPC项目,项目涵盖日产6000 吨熟料生产线与 52 兆瓦重油电站,设计寿命 25 年,工期紧、任务重,涉及电气、工艺、矿山等18个专业,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与传统水电项目大相径庭。

面对“从零起步”的挑战,项目部迅速组建“跨界攻坚团”,邀请10余名国内水泥行业资深专家组成智囊团,深度介入设计与采购环节,完成37次工艺方案评审、52项设备选型优化;创新采用“包保制+日进度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整个厂区划分为8大责任片区,项目领导班子分片包干,每日召开进度复盘会,以“日计划保周节点、周节点保月目标”,通过动态调配1200 余名施工人员,合理安排施工工作面,配置最优的施工资源,成功避免了 “全面开花” 的混乱局面,为项目的顺利调试及性能测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年4月4日,生料均化库基坑开挖的机械轰鸣,拉开了这场跨界之战的序幕。1200余名建设者带着水电人的坚韧,在荒芜的山谷中开启了从“水电先锋”到“水泥匠人”的转型征程。

科技赋能:创新密码的探索之路

在120米高的窑尾塔架施工现场,一场“高空浇筑革命”正在上演。面对钢管立柱混凝土高空浇筑安全风险大、密实性要求高等施工难题,技术团队研发出一种自动卸料的吊罐,解决了高空吊罐卸料难问题。同时针对钢管混凝土离析现象进行了施工探索,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等措施,确保了钢管混凝土密实性。在97米跨度的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网架施工中,项目摒弃传统高空散装模式,采用“地面预拼装+整体吊装”技术,在地面完成80%的组装工作,仅用15天完成整体吊装,较原计划提前22天,安全风险降低70%。

面对伊拉克45℃高温下的高空焊接难题,直径22米的储油罐施工采用“倒装法”工艺,从罐顶向下逐层焊接,搭配冷风机降温系统,既保障了作业人员安全,又让业主验收效率提升50%。自主研发的“集成化钢球加注装置”,通过受料斗自卸结构、电动行走机构及地坑设计,实现安全、高效、精准的钢球加注,解决了传统加注方法的安全隐患和效率问题,相关技术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项目技术输出的“新名片”。

在质量管控上,项目部建立“双认证”体系:聘请属地专业工程师与中方工程师共同工作,有效增强了与业主专业工程师之间的沟通,方便现场验收,避免了由于业主工程师对中国规范的掌握不透彻等,造成验仓时间的延长。在现场地基承载力、岩土检测等重点试验工作中,项目部严格把控,邀请政府中心试验室执行,混凝土、钢筋等检测送样至政府试验室,从源头上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全球协同:设备采购的跨国接力

作为典型的“卖贷项目”,设备采购与运输是贯穿项目始终的“生命线”。项目团队与国内外60多个厂家签订超过110份采购合同,累计运输3000多套,总重量21000吨设备物资,足迹遍及中国、德国、法国、韩国等6个国家,上演了一场跨越山海的“跨国接力”。

2024年初,项目核心设备运输恰逢红海航线危机,原定运输方案无法执行。项目部紧急调整运输方案,通过“集装箱改散货船+关键设备空运”的方式,确保所有设备全部顺利抵达。面对厂家交货延迟、设备出厂不合格等问题,项目派出驻厂监造团队蹲点验收,在项目现场设立临时组装基地,实现“到货即安装”,将设备延误影响降到最低。

2024年8月,6台单重158吨的韩国MAN重油发电机组全部吊装就位;2025年1月,回转窑一次性点火成功。项目部从国产设备到国际顶尖品牌实现有机整合,用“全球视野”构建起可靠的设备供应链,为重油电站提前2天发电、全厂系统调试一次通过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心筑基:丝路合作的新征程

在钢筋水泥之外,项目更浇筑着中伊友谊的基石。项目建设期间,1200余个就业岗位向当地开放,中伊工程师并肩作战的场景成为工地常态。2024年12月,项目部向周边9所学校捐赠价值2万美元的教学物资,为孩子们送去实验室设备、体育器材,更送去对未来的希望。

在施工现场,中伊文化交融处处可见:中方师傅手把手教授属地工人焊接技术;属地安全员主动发起消防培训,用库尔德语和阿拉伯语讲了两个小时,他说:“想让家乡的建设者都平平安安。”……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工程建设不仅有钢筋水泥的硬度,更有民心相通的温度。库区总理马斯罗尔·巴尔扎尼在竣工仪式上动情地说:“这座水泥厂不仅是工业设施,更是中伊友谊的桥梁。它创造的不仅是水泥,更是就业、技术与发展的新机遇。”

从沙漠中的第一铲土到现代化工厂的崛起,伊拉克水泥厂项目的成功,是中伊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建“走出去”征程中的新坐标。通过这个项目,水电四局完成了从“跨界新手”到“全产业链专家”的蜕变,培养了一批水泥行业的专业人才,建立起涵盖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掌握了皮拉德燃烧器系统工作原理及调试步骤,为今后拓展水泥建材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如今,项目运维团队已全面入驻,将为业主提供12年技术支持。当第一车水泥缓缓驶出厂房,当“DCCP”牌水泥出现在千家万户,它承载的不仅是优质建材,更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未来,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与积淀,中国建设者将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播撒希望,筑就更多共赢丰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