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乾:永不生锈的“水电螺栓” |
|
|
|
清晨6点,细垌暗涵工区的薄雾尚未散去,现场已传来铿锵的金属碰撞声。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肖玉乾正站在旋挖钻旁,仔细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汛期不等人,质量差一毫米都可能埋隐患。”他嗓音沙哑却坚定。 今年50岁的肖玉乾,是水电四局名副其实的“老水电工人”。从1995年四局技校毕业至今,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在李家峡水电站的凛冽寒风中抡起钻机,于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的安装现场彻夜鏖战,如今又转战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环北部湾项目。三十年来,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栓,牢牢铆在水电建设第一线。 成长在钢筋铁骨间 翻开肖玉乾的履历,几乎是一部中国水电建设的微缩史:参与20余个重大工程,干过钻工、修理工、安全员等8个岗位。 1995年7月,21岁的肖玉乾从四局技校毕业,第一站就来到了青海李家峡水电站。“那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回忆起当灌浆钻工的岁月,“老师傅说,干水电就要像钻头一样,认准方向就不回头。”他笑着说。 此后近十年,他在李家峡的崇山峻岭间磨炼技艺。2000年转战重庆江口水电站时,这个西北汉子又“跨界”干起了汽车检修。“设备就是战士的枪,必须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2006年,肖玉乾的身影出现在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在这里,他从安装工干起,逐渐展现出过人的管理才能。2009年调任宁杭高铁项目安全员,开启了他长达八年的安全管理生涯。 “老肖查安全就像老中医把脉。”曾共事过的安全员王师傅说。2017年转战白鹤滩水电站后,他更将拌合厂的安全生产周期一直保持到他离开。 抢出来的48小时 在孟底沟项目部,当时施工已进入关键时期,而钢模台车的安装进度更是直接关系到后续混凝土浇筑节点能否按时完成。面对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交叉作业频繁等诸多挑战,肖玉乾带领着团队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 白天,肖玉乾忙碌地协调着各种设备的调度,确保每台设备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位置,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深夜,当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他却还在仔细核对图纸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确保安装工作的精准无误。 为了进一步缩短吊装间隙,提高安装效率,肖玉乾积极创新,大胆采用“分段预拼装+动态调整”的工艺。在安装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将钢模台车分段进行预拼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种创新工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安装效率,最终使这台“钢铁巨兽”的安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了2天完成,为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一切工作告一段落,肖玉乾站在施工现场,望着眼前这台刚刚安装完成的钢模台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抹去额头的汗水,感慨地说:“台车早一天就位,后续工序就能少一分被动。我们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接下来还要继续加油,确保整个项目顺利推进。” 半个月的“拼命三郎” 气象预警显示,今年广西汛期可能提前至4月初,原定3月底完成的钢管段安装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把工期压缩到3月15日前!”在紧急动员会上,肖玉乾立下军令状。 “工期紧、任务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肖玉乾说道。 抢工期间,肖玉乾实行“三段两班”作业法,将施工面科学划分为三个独立工段,每个工段实行两班倒作业,既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又避免了人员疲劳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实施过程中,肖玉乾亲自绘制了详细的工序流程图,将每道工序精确控制在2小时内完成,确保各班组无缝衔接。 可这个方案的制定者自己却像个“永动机”。当第一班工人到岗时,肖玉乾早已在现场巡查完毕;深夜的时候,第二班工人交接下班后,他还要召开当日总结会。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时,他擦了把脸上的雨水,“习惯了,看到工程顺利推进,比什么都踏实。” 这种拼命三郎的作风感染了整个团队。在最后冲刺阶段,形成了“人歇工不停”的奋战局面。一位老师傅动情地说:“肖工都这么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上?” 当最后一道焊缝通过验收,提水管线施工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泵站提水线路钢管段提前15天实现全线贯通,成功抢在汛期前锁定了胜局。 “这不是庆祝的时候,马上组织回填!”浑身湿透的肖玉乾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沙哑的嗓音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作为管理员,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完成回填才能算真正规避度汛风险。 “提前这15天,为后续施工赢得了战略主动。”项目总工评价说。 而肖玉乾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们水电人,不就是专治各种‘不可能’吗?”说罢,他又转身走向了刚开工的细垌暗涵新工作面。 这个春节,肖玉乾用汗水和坚守,在工地上书写了最美的“敬业福”。 夕阳下,D1标段的施工仍在继续。肖玉乾的身影渐渐融入忙碌的工地。 从李家峡的凛冽寒风到白鹤滩的灯火通明,从钻机轰鸣的青春岁月到统筹全局的沉稳担当,肖玉乾像一颗深嵌在时代齿轮中的铆钉,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着大国工程的脊梁。那些抢出来的48小时、拼出来的15天,不仅是施工日志上的数字,更是一个普通建设者对山河承诺的具象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不可能”锻造成“中国能”。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个“肖玉乾”正以晨露为伴、与星辰共舞。他们留下的每一个焊点、每一组数据,终将汇聚成环北部湾的滔滔水脉,化作乡村振兴的电流、城市发展的动能。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