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盾构】地层深处的光明交响曲

——重庆地铁17号线项目盾构施工纪实

发布日期:2025-04-16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刘乐   字号:[ ]

在美丽的山城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就在重庆地铁17号线项目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的地底深处,“昆仑60号”和“昆仑61号”两条钢铁巨龙正以磅礴之势奋力掘进,在坚硬的地层中开辟出一条条通途,为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注入无限活力。

钢铁巨龙,穿越深土

在那钢铁心脏般的机舱内,操作员们凝神聚焦,目不转睛地盯着控制面板,指尖在按钮之间灵动地舞蹈。

“继续保持当前的速度,务必密切监控地质的变化。”副经理周强的声音稳重而坚定地从对讲机中传来。他是盾构施工的灵魂人物,有着十余年深厚的盾构施工经验,对盾构施工有独特的见解。

操作员们点了点头,继续专注于操作面板。他们知道,在这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安全。手指在按钮上轻轻一按,盾构机的巨大刀盘开始缓缓旋转,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正在苏醒。

随着刀盘的旋转,泥土和岩石被迅速切削并输送到后方的排土系统。操作员们的眼睛时而瞥向屏幕上的参数,时而观察着从监控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屏幕上显示着当前的推进速度、刀盘扭矩、土压平衡等一系列关键数据。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前方地质条件的变化。

“地质层由黏土变为砂层,注意调整土压平衡。”对讲机里再次传来周强的声音,提醒着他们。

团队迅速在面板上做出调整,确保盾构机在新的地质条件下依然保持稳定运行。他们知道,在砂层中推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或盾构机偏移。经过一番紧张的调试,屏幕上的各项参数重新稳定下来,大家松了一口气。

“干得漂亮!”周强的声音透着欣慰和赞赏,“保持这个状态,我们有望提前完成这一段的掘进任务。”

操作员们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作为盾构团队的一员,他们深知每一米、每一环的掘进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心血和努力。盾构施工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较量。

随着夜幕渐渐降临。机舱内的灯光依旧明亮,映照着每一位操作员专注的面庞。“今天掘进突破11.5环,是项目部首次单日掘进最多环数,我们创下了掘进记录。”他们彼此低语,语气中透露着几分骄傲与成就。大家知道,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去克服,但他们和项目一定会携手并肩,将这条地下通道顺利贯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艰苦卓绝,迎难而上

盾构施工的路途并非一路坦途,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频频制造考验。岩石的坚硬、地下水的渗透、泥沙的淤积,每一个难题都对施工团队的智慧与毅力进行着严苛的挑战。

“前方的地层比预期的硬许多,刀盘磨损已很严重。”现场技术员向队长张子云汇报。

“调整刀盘参数,放缓掘进速度,同时加强刀盘维护。”张子云果断决策,沉稳自信。

在这样的关头,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尤为重要。每一名参与者犹如这庞大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枚齿轮,密切配合、浑然一体。正是这种无间的团结与协作,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稳步前行。

“水压突然升高,可能是地下水渗入。”技术员吉阳捷紧张汇报。

“立即启动排水系统,确保安全。”张队冷静指挥,从容不迫,经验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盾构机轰鸣的声浪中,团队成员们紧密协作,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毫不退缩。他们深知,盾构施工的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然而,正是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锤炼了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

随着排水系统的启动,地下水的威胁逐渐被控制住,水压恢复到安全范围。吉阳捷松了一口气,继续监控着各项数据,以确保不会再有意外发生。与此同时,其他团队成员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全神贯注,确保盾构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在最佳状态下运作。

在这一片被钢铁与泥土包围的神秘境地,时光像是被凝固。在狭窄的隧道中忍受着高温与湿气,机电班组手握工具挥汗如雨。“刀盘维护完成,磨损部件已更换。”他们从盾构机前方走来,在他们的脸庞上,镌刻着坚定与执着,流露出对这片大地深沉的热爱。

“干得好,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张子云鼓励道,他知道,团队的士气是他们最强大的武器。

随着地层的变化,新的挑战不断涌现。队员们没有一刻松懈,他们密切关注着地质报告,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这条地下通道顺利贯通。

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团队成员们轮流休息,互相鼓励。他们在这片钢铁与泥土交织的世界中,谱写着一曲无畏的赞歌。每一位成员都知道,他们不仅是在完成一项工程,更是在为城市的未来铺设一条通途。

技术革新,精益求精

在重庆地铁17号线的盾构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始终是项目团队克服困难的关键武器。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团队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这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我们采用了最新的管片更换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副经理周强在施工现场向大家介绍道。他的声音中透着自豪,因为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施工风险。

工人老刘听后,满脸欣喜地说道:“这真是太棒了!有了这些新技术,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人,他深知技术进步对施工的重要性。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提前预警,避免了很多风险。”周强补充道,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这些技术不仅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更为团队成员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每一位成员,都在为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盾构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精益求精地改进。从刀盘的设计到推进速度的调整,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只有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游刃有余。在施工现场,团队成员们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如何更好地应对地质变化带来的挑战。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眼前的任务,更是在每一次施工中积累经验,为双线的顺利贯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盾构机的不断推进,隧道的轮廓逐渐清晰。每一米的掘进都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技术的支持。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无限热情,推动着项目团队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前行。他们用智慧和创新,在地下深处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传奇。

筑梦山城,谱写未来

岁月荏苒,转眼项目的盾构已经掘进4个多月,盾构机也取得了一定的掘进成绩。截至目前,金凤北站-高龙大道TBM区间左线掘进完成431环,右线掘进完成246环。右线单班掘进突破7.5环,单日掘进突破11.5环,左线单月最高完成162.5环,创下项目TBM施工最高掘进纪录。

11月11日,“昆仑60号”TBM验收通过;

11月20日,项目首台TBM“昆仑60号”顺利吊装下井;

12月12日,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首台TBM顺利始发;

1月18日,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左线TBM顺利突破100环;

2月14日,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右线“昆仑61号”TBM顺利始发;

3月22日,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右线TBM顺利突破100环;

4月2日,金凤北站-高龙大道站区间百环验收顺利通过;

……

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中,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团结与协作精神。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确保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提升设备性能,确保掘进的安全与效率。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双线全贯通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要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积累经验,为四局盾构做出更大的贡献。”项目经理孙君常常这样激励团队。他深知,唯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轨道之路上走得更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盾构机在地下的前行愈发稳健。每一次的掘进突破,都是对团队智慧与合作的检验。盾构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四局盾构人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夜,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正是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四局华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