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正能量】薛俊阳:青春淬匠心 三程护江河 |
|
|
|
|
粤西大地,青山如黛,江河如练。一座座水闸横亘碧波,一段段堤坝蜿蜒沃野,这些守护一方安澜的基础设施,不仅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更凝结着一代建设者的青春与汗水 薛俊阳,公司青年建设者中的一份子,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三百六十个日夜的深耕细作,他在纸页间夯实根基,在工地上破解难题,在创新中拓宽边界,用实干与坚守书写了一曲青春奋进之歌。 纸页间的“较真” 2024年盛夏,暑气蒸腾。刚走出校园的薛俊阳,怀揣着对基建事业的憧憬,踏入了茂名市高山拦河闸坝重建工程项目部的大门。与想象中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不同,他的第一个“战场”是一间安静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以及码得齐整的文件堆。 施工内业岗位,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内业不是简单的‘文书工作’,而是工程的‘档案馆’,更是质量的‘证据链’。” 前辈的叮嘱,薛俊阳记在心里。方案编制、技术交底、质检归档,每一份文件的格式规范、数据精准、逻辑闭环,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验收的顺利推进,更关乎项目的安全与质量。彼时,项目正处收尾阶段,资料编制任务繁重且人手紧张,对新人而言,这既是压力,更是快速成长的契机。 白天,他埋首于厚厚的行业规范与设计图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同事请教,把疑问逐一厘清;下班后,他又和部门伙伴扎进网络课堂,钻研典型案例、吃透行业标准,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这份 “钻劲”,在一次分部工程验收资料整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发现前期部分检测报告编号存在断续,若视而不见,可能为后续归档埋下隐患。没有丝毫犹豫,他主动翻出该分部工程的上百份文件,从施工记录到材料报验单,逐页核对、重新梳理,最终编制出一份清晰明了的索引目录,让整个资料链条完整可追溯。 “别人觉得麻烦的事,他偏要‘较真’到底。” 同事这样评价他。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薛俊阳在入职之初就站稳了脚跟,更读懂了 “工程要做得漂亮,资料更要扎得扎实” 的行业初心,严谨与条理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工地上的“破局” 结束茂名市高山拦河闸坝重建工程项目的历练,薛俊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考”—— 高州市留驾水闸等九宗水闸重建工程。这一次,他的岗位从办公室转向施工现场,职责也从内业资料转向现场施工管理。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连串实打实的挑战。工期紧、任务重,整个现场仅他一名驻场技术员;更棘手的是,九座水闸零星分布在45公里的跨度内,最北端的罗村水闸与最南端的水口水闸遥相呼应,往返奔波成了日常。 项目的皮卡车,成了薛俊阳的 “移动办公室”。每天天未亮,他就揣着图纸、扛着安全帽出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精确到小时的工作计划:“罗村水闸基础开挖,水口闸坝浇筑准备,合丫水闸协调混凝土供应……” 他像一位精准的调度员,在各个工点间高效穿梭,确保施工工序衔接顺畅、不出现丝毫纰漏。 真正的考验,来自技术难题的“拦路虎”。在合丫水闸与乾坡水闸施工中,“渗水海漫” 问题突然凸显。因设计变更,海漫段紧邻干流外江,沙质基础渗水量巨大,而业主与设计方不同意采用成本高昂的钢板桩止水方案。现场开挖后,江水持续涌入,作业面瞬间变成泥泞沼泽,施工队伍束手无策,工期眼看就要滞后。 薛俊阳没有等待救援,而是俯下身来仔细观察 渗水点的分布、水流速度、地质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被他记在心里。经过反复琢磨,他提出“强排 + 固结”的组合方案——立即调配水泵进行强排,同时优化渗水管布置,在地质较硬的外围开挖加深积水坑;他精准把握外江下午低潮的“黄金窗口期”,集中所有水泵加大排水力度,待水位下降后,迅速指挥工人对基础进行撒灰固结处理。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很快抢出了合格的作业面,成功攻克了海漫段施工难关,为枯水期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更棘手的难题还在后面。乾坡水闸箱涵段正上方的高压线杆迁改谈判陷入僵局,若一味等待,整个水闸工期将无限期拖延。薛俊阳再次沉下心研究图纸,与各方反复研讨后,提出了 “跳出顺序,化整为零” 的大胆思路:打破 “从下到上、循序渐进” 的传统施工模式,暂时跳过受高压线影响的箱涵段,优先施工两侧翼墙、铺盖等不受影响的部位。这一变通,如同棋局中的 “弃子争先”,先盘活全局再攻克难点。最终,在电力迁改问题解决后,箱涵段施工顺利收尾,乾坡水闸如期完工。 当九座水闸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赢得业主与设计方的一致好评时,薛俊阳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段独当一面的经历,让他真正读懂了 “现场管理” 的内涵 —— 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功底,更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敢闯敢试的担当。 江河边的“创新” 带着工地上积累的实战经验,薛俊阳转战规模更大的茂名市袂花江综合治理项目。此时的他,已从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成熟的现场管理骨干,负责全线约10公里的施工现场管理。而他的“工具箱”里,多了一件 “新武器”——BIM 技术。这让他在追求工程品质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在栈道 9米高、直径0.8米的承台墩柱施工中,薛俊阳对质量的要求近乎 “苛刻”。为确保墩柱垂直度达标,他创新推出 “三阶段校准控制法”:浇筑前精准定位模板、浇筑中实时监测偏移、浇筑后复核数据。混凝土浇筑期间,他全程坚守现场,紧盯模板的微小变化,及时指挥工人调整,不敢有丝毫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7 根墩柱拆模后,经专业检测,0°、90°、135°三个方向的垂直度误差均控制在 ±3 毫米以内,远超行业规范要求。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他在2025年10月荣获南方公司“质量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 这既是对他一丝不苟工作态度的褒奖,更是对他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最好认可。 工作之外,薛俊阳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自发钻研 BIM 建模软件,从零基础到熟练运用,付出了无数个熬夜奋战的夜晚。一次,公司参与新项目竞标,急需在 20 天内完成大量高质量标书插图。薛俊阳临危受命,凭借自学的 BIM 技术,加班加点绘制并渲染了 8 套共计 120 余幅模型插图。这些插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施工方案与建成效果,为标书增添了重要竞争力,也为项目注入了数字技术活力。 在最近的2号桥桥台施工前,薛俊阳又一次展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他没有照本宣科地宣读技术交底文件,而是将渲染好的 BIM 三维模型图投射在屏幕上,对着管理者和施工工人讲解:“大家看,钢筋搭接位置在这里,模板安装要贴合这个弧度,混凝土浇筑顺序按箭头所示推进……” 抽象的图纸瞬间变得直观易懂,施工要点一目了然。这次别开生面的技术交底,为后续施工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高山坝的“资料守护者”,到高州水闸的“现场破局者”,再到袂花江畔的“BIM 创新者”,是角色的蜕变,更是能力的升华。,薛俊阳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面对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分析问题时的细致入微、解决难题时的果断行动;没有惊天伟业,只有对每一份资料的严谨把关、每一根墩柱的精准把控、每一张图纸的创新优化。 “我坚信,只要尽心竭力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薛俊阳的话语朴素而坚定。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