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薪火淬出的旌旗原色——记滦平抽蓄项目五四红旗团支部

发布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孟令婉   字号:[ ]

芒种过后,滞留在燕山中麓的凉意被几场夏雨尽数廓清,低调了整个春季的太阳才真正被催生出潜力。

正午日光掠过矿区裸露的岩层,循着上下库连接路覆上滦平抽蓄电站排风竖井平台施工现场。石料吊运的摩擦声中,截水沟旁的几辆自卸车在边坡附近往返出渣;已浇筑完毕的锁口旁,几位调度员正与施工人员对接扩挖进度与耗材。燥热的季风拂过环山的葱茏,眼前“团员示范区”内招展的团旗,正为这些汗流浃背的身影致敬。

滦平抽蓄项目团支部成立于2022年4月,现有成员14人,涵盖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经营、综合等各个部门。自组建以来,团支部聚焦质量安全、技术攻关、施工生产、综合提升等方面,着力打造一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善作善成的“生力军”,于2025年5月荣获水电四局2024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以变求进的“技术蓝”

作为地下洞室的“空气净化道”,排风竖井的通风散烟效果是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效率的关键因素。2024年开工伊始,根据原方案,滦平抽蓄电站的排风系统采用“排风竖井+排风上平洞”的设计,但若将排风竖井设置于主变洞端头,竖井开挖必会牵制主变洞的施工;且排风上平洞是利用地下厂房的探洞进行扩挖,地厂探洞的洞口又恰好位于下水库业主单位(矿业公司)矿坑的边坡上。

“咱们电站的下水库要用业主单位的矿坑成库,但目前矿坑还没挖完,想从边坡探洞‘单刀直入’根本不成。”紧密的工期迫在眉睫,技术部主任朱永强深知,排风系统的滞工,将会拖延整个地下厂房的开挖进度。而在滦平抽蓄“矿电结合”的特殊背景下,一味遵循既定方案按部就班的老路子根本行不通,唯有“善变”,才能“稳进”。

为保障洞室施工的如期推进,朱永强与技术部的年轻人们对排风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一是将排风竖井位置向上游偏移,防止排风竖井与主变室间的交叉作业干扰;二是将原“排风竖井+排风平洞”的设计变更为“一井到顶”的排风竖井型式,使排风机房平台及竖井顶部设于采矿区以外,避免排风竖井施工与矿坑边坡开挖的交互影响。

“由‘交叉’变‘平行’,排风系统施工就能尽早启动了。”光爆试验后刚散完烟的竖井内,朱永强正在掌子面上和几位新入场的技术员耐心解释道:“按原方案,排风上平洞和排风竖井间有2处拐弯;而且排风系统施工期间,需要在排风上平洞洞口布置通风机进行通风。但现在取消了上平洞,直接按‘一井到顶’的方式,不仅排风效果远超过原设计,而且还节省了通风机设备的采购、运行及维护费用。”

然而,贯通“绿色通道”仅是序幕,在EPC总承包项目复杂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扩大“降本增效”的覆盖面,才是洞室施工“主战场”的重头戏。为降低传统人工清基成本、提升洞室底板清基工效,他们引进可与反铲端头快速连接的刮板、钢刷。将反铲铲斗拆卸后,采用销钉将刮板快速连接到反铲端部,利用刮板对洞室底板进行一次清理;一次清理完成后,同样采用销钉将仰拱钢刷换接到反铲端部,利用钢刷将底板坑洼内的积渣进行二次清扫。在200米长的洞室底板清基中,相比于需10个人工、1台反铲、清理2天方可完成的传统方式,新技术仅2个人工、1台反铲、半天内即可完成,实现了降本与增效的双赢。

功不唐捐,截至目前,他们已成功取得《一种经改造的隧洞自动化清基设备》与《一种移动箱式变压器安装平台》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2024年劳动竞赛期间,由技术部、质量部、施工部等一线青年骨干组成“青年先锋号”,兵分各路深入生产一线,提前四个月完成主副厂房首层中导洞洞挖支护、提前14天完成主变洞首层洞挖支护等阶段性任务,相继实现地下厂房首层中导洞贯通、主变洞首层中导洞贯通、综合加工厂建成投产、尾水施工支洞开挖完成、地下厂房首层开挖完成等重大节点,并多次获得业主贺信。

精益求精的“质量金”

“吊罐里就剩0.1方,这次‘掐’得最准!”四下嗡鸣的振捣声里,技术员李梦龙朝着站在岩壁梁上满心忐忑的小刘竖起了大拇指。

凌晨三点,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入仓,地下厂房的“逆时战场”也暂时进入休整阶段。由于白天交叉作业施工频繁,为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筑质量,厂房岩壁梁混凝土浇筑安排到夜间进行。而这群全程盯仓的“排头兵”们,责无旁贷地扮演起每一道工序的把关人角色。

根据地下厂房、主变洞首层支护中所用的锚杆均为砂浆锚杆的现况,他们针对性采用“先注浆后插杆”的工艺用于顶拱和侧耳部位的锚杆施工。但在锚杆安装过程中,孔内砂浆流失的问题,使锚杆注浆质量大打折扣。为保证首层支护质量满足要求,质检员们在插杆前,将锚杆端头安装上橡胶止浆塞;在锚杆送入孔内过程中,用止浆塞将孔口封堵,有效减少了水泥浆流失,保证了锚杆注浆质量。

“质量和进度这两碗水得端平了,‘又好又快’才称得上高效。”虽解决了注浆问题,但副总工朱宝松心里那杆秤仍有偏衡:“现阶段的锚杆都是采用人工安装,不仅慢,安装质量也参差不齐。”在把控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呢?一味“以机代人”显然不切实际,但从技术上“以新代旧”倒是个切入点。

经反复推演,朱宝松与工程部的年轻人们研究出以多臂钻安插锚杆的新方案——通过将双臂凿岩台车的一条钻臂安装锚杆支撑底座,进行锚杆快速安装施工。改造后的两臂台车安装锚杆耗时约1.5分钟/根,不仅大幅缩短了锚杆安装时间,也节省了人员设备投入。经自检和第三方试验室检测,主厂房、主变洞顶拱层一级锚杆占比均达到90%以上,喷护混凝土厚度一次检测通过。

掌子面附近的积水、用石块垫成的“水路”、沾满泥浆的雨靴……对于入职未满一年的质检员赵世超而言,正是在“地下战壕”驻守中积累的实战经验,才让他实现由“新兵”到“小将”的进阶。为保证洞室开挖体型,他们总结爆破试验参数结合现场围岩地质条件控制超欠挖,从调整测量放点断面、加密测量断面数据反馈、严格控制周边孔与底孔钻孔间距等方面,对每个循环的爆破孔进行严格验收。在洞挖过程中,他们定期对开挖面进行测量复核,及时发现并修正因地质条件变化或施工原因导致的开挖偏差,确保半孔“平直齐准”、装药过程可控。

在这群“生力军”的齐心协作下,滦平抽蓄电站地下厂房顶拱半孔率达到95%以上,超欠挖范围控制在5厘米以内,并打造出隧洞底板清基、锚喷支护与混凝土浇筑外观质量控制等一系列质控亮点。2024年劳动竞赛期间,他们根据施工实际申报了《大跨度地下厂房顶拱层施工质量控制QC小组》、《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顶拱层开挖支护施工创新技术》等QC质量小组及质量创新成果。在水电四局第二分局2024年“质量月”活动中,滦平抽蓄项目部荣获质量月活动先进集体“一等奖”。

严把关卡的“安全绿”

随着项目部安全法规专题讲座、硐室坍塌应急演练、触电事故应急演练等各项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激发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团支部与安环部积极落实“团建+安全”工作,通过“双向优化”把牢风险防控关卡。

优化奖励机制,激活安全动能。为激励现场作业人员遵章守纪,增强员工的安全管理自觉,由安环部策划、团支部协办的“安全积分超市”近期将迎来新一轮“进货潮”。自2024年9月安全积分超市建成于教培中心以来,现场协作队伍民工们可通过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现场安全检查、安全知识答题等途径获取安全积分,凭借积分在超市内兑换洗漱用品、防暑药品、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等不同额度的商品。“我们会根据各类安全活动的开展情况,给班组和作业人员积分。”安全员樊怡然展示着一批新定制的积分卡,解释道:“工友们可以在安全超市里‘刷卡换购’,卡里面1积分等同于1元。”这种“以奖代罚”的激励模式既解决了民工的生活品需求,也提升了他们掌握安全技能的主动性,使现场安全文明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

优化体系建设,压实主体责任。为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经项目党政联席会与团委会协商,推出“安全生产包保工作”实施机制,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与团支部青年代表按所有施工部位和作业队进行分级“包保”。通过明确包保责任人、包保项目与包保职责,进行区域网格化管理,以全面掌握本项目安全风险分级分布情况与包保作业队伍基本情况,落实各项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向心聚力的“团建红”

为将团建工作效能嵌入项目管理全链条,团支部自成立以来,以助力生产经营为目标,以完善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团建融合的新边界。

多方协同,拓宽联建渠道。在联合业主单位举行篮球友谊赛、员工红歌比赛等活动之外,团支部与中国电信滦平公司根据双方“党建翼联”协议,开展系列“党团共建”活动。通过联合举办“红色讲堂”、“参观红色基地”、“反诈进工地”等联合团建活动,以团员“联学”共同提升素养、以资源“联享”搭建共赢平台、以风险“共防”织紧安全密网,发挥各类资源的集约化效应。

创新形式,凝聚向心动力。为强化青年员工克己奉公、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项目部将“每月谈”党员故事会的参与群体扩大至全体团员,使青年员工们在对标党员模范的过程中查摆自身、多面提升,营造“弘扬主旋律、争当排头兵”的向上氛围。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团支部相继策划“迎新季”文艺汇演、七一红歌会、集体观影等活动;2024年9月末,团支部成员代表赴涿州参与华北片区红歌会,在展现项目青年精神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锻炼员工综合素养与团结意识。

企民共建,彰显央企担当。因项目部位于滦平县小营镇马剑沟门村,受矿业运输影响,供电线路常有故障。为保障项目员工及周边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团支部与马剑沟门村合作建立“供电保障组”,负责对接村内供电管护责任人及资深电工,在线路故障时及时进行检修、应急发电等工作。

“村里常停电的原因很多,有时是运矿,有时是地方限电,有时是运输大宗货物刮断电线……但是咱们项目部配备了发电机。”团支部书记邢帅解释道:“这不仅保障项目正常运行,而且能在停电时帮周边超市、饭店这些公共场所发电,给老乡们应个急。”

“接通的不光是屋里的电灯,更是咱大伙儿的‘心灯’。”项目营地院内,风风火火赶来的村支书展开新制的锦旗,握着项目负责人张宏伟的手,由衷道:“老乡们的心里话,都在上面了。前是帮我们收菜籽,现又给村里发电,真没少麻烦你们……”

西斜的日暮下,文化宣传栏旁新挂的锦旗被余晖点染了原本的赤色,在通勤车的引擎声中,目送着又一批“生力军”向主阵地驶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