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柔肩担重任 匠心写华章 |
|
|
|
在白马航电项目浩大的建设图景中,一群女性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改变着这片土地。她们中,有人在施工一线奔走忙碌、无惧风雨;有人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精打细算;也有人在综合岗位执笔为歌、传递温暖。 尽管岗位不同,她们却共同展现出女性特有的坚韧、智慧与温度,默默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建设诗篇。她们来自天南地北,却共同诠释着“柔肩亦能担重任”的当代巾帼风貌,为这项宏伟工程注入温暖而强大的“她能量”。 牛牧遥:安全,是一种温柔的坚守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进白马航电项目办公区的窗户,走廊里已经响起清脆的脚步声。23岁的牛牧遥抱着一摞刚刚印好的安全知识试卷,推开一扇扇办公室的门。“新年第一考,请大家认真对待哦!”她声音清脆,笑容明亮。同事们接过试卷,都会忍不住多看她一眼,这个扎着马尾、身材纤瘦的姑娘,正在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安全”二字一点点刻进每个人的心里。 去年八月,牛牧遥刚来到项目时,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姑娘。有人私下议论:“一个小姑娘,干安全员?能吃得了这苦吗?”“工地风险大、责任重,她行不行啊……”这些话偶尔飘进她耳朵,她没有反驳,只是每天早早戴好安全帽,揣着巡查记录本,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她总是默默告诉自己:“我不光要干,还要干得比别人更细、更到位。” 从190平台到导流明渠,从高边坡到浇筑仓面,她一步一步走,一处一处看。她总说:“安全这件事,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和一。” 今年五月,连续暴雨后的一个清晨,她照例去高边坡巡查。泥水混着碎石往下滑,她蹲下身,用手拨开浮土,发现坡面有细微的渗水痕迹。“这里不对劲!”她立即警觉起来,“这里土体可能不稳,得马上报告!”她一边通知技术员,一边设置警戒区域,雨越下越大,她浑身湿透,却坚持留在现场协助监测,直到初步加固完成。事后有人问她怕不怕,她笑了笑:“隐患不等人,再小心都不为过。” 除了跑现场,她更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分量。她把枯燥的安全规程改编成“小漫画”,把事故案例拍成“一分钟警示教育片”,甚至在工地休息时组织大家玩“大家来找茬——安全隐患排查”小游戏。“罚款不是目的,真正重要的是让大家从心里认同安全、自觉遵守。”她这样说道。 如今,再没人质疑她“行不行”。工友们说:“别看小牛年轻,检查起来一点不含糊,有她在,我们干活心里踏实。”主任夸她:“虽然年纪小,但责任心强,肯钻研、有热情。”而她只是每晚依旧伏案整理材料、写日报、优化培训内容,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从容,牛牧遥用一年的时间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她用自己的日常证明:安全,是一种温柔的坚守。她一次次走入工地的深处,脚步清晰而坚定;她常在深夜仍伏案梳理规程,屏幕的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那是一个年轻安全员用温柔与韧性,守护每一个机械轰鸣与江流奔涌的夜晚。 她没有高大的身影,却扛起了最重的责任;她不说响亮的口号,却让“安全”两个字,成了白马航电每一处施工现场最踏实的存在。 聂江琴:在数据中打磨工程的温度 聂江琴的“战场”,是经营部那一张堆满资料的办公桌。2022年刚入职时,面对白马航电项目中导流明渠、道路、隧道等复杂的经营体系,她一度心里发怵。“那么多结算资料,看得人头昏眼花。”她回忆道。但这份不安很快就被她的那股子拼劲所替代——每天下班后,项目部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为她亮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电脑里反复优化的方案,都是这位年轻经营员成长的见证。 同事们有时打趣她:“江琴又在“抠数字”了。”她笑着回应:“搞经营的,不就是要把账算明白吗?”言语轻松,眼神却认真,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在经营部的岗位上,聂江琴主要负责对下结算、资料和经营日常工作等,每项工作都考验着她的专业能力和耐心。2025年年初,多个重要的子项目同时需要结算和整理资料,她连续数日埋首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细致核对每一份签证单和计量记录。面对繁杂的流程和海量的数据,她创新性地将各项工作环节梳理成清晰的图表,提前3天完成了所有任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沉得下心、耐得住烦,年轻员工中有这样的定力,很难得。” 主任这样评价她。在与合作方协商结算价格调整时,她逐字研读相关政策文件,带着厚厚一沓数据分析报告据理力争,和团队一起为项目争取到了合理的价格调整,保障了项目的效益。面对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结算资料,她的武器是计算器和装满规范的电脑。与协作队伍沟通时,她总是提前准备好充分的数据支撑,用专业和耐心化解分歧。“聂工虽然年轻,但做事有理有据,我们服气。”一位合作多年的协作队伍负责人表示。 闲暇时,她喜欢沿着白马大桥散步,看着项目一天天“成长”。“有时候站在导流明渠边上,想起自己经手过的那些结算数据突然变成了眼前的混凝土和钢筋,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这个来自重庆的女孩,已在项目驻扎三年。 夜晚的项目部安静下来,经营部的灯还亮着。聂江琴仍在电脑前核对着结算书,屏幕上的数字在她专注的目光中跳跃、排列,最终汇聚成白马航电项目坚实的经济基石。 在这个由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里,她用自己的方式,静静书写着属于她的建设故事。 辛白瑶:把工程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白马航电项目,人们常能看到一个肩挎相机、手拿笔记本的年轻身影,穿梭在焊花飞溅的施工一线。她是辛白瑶,2024年8月加入工程建设团队,一年时间,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项目宣传与青年工作中那道温暖而坚定的光。 “腿勤、眼勤、嘴勤,心才能到、情才能到、故事才能到。”这是她自创的“三勤三到”工作法。她跑遍工地每个作业面,小到钢筋间距、止水焊接,大到机组吊装、围堰浇筑,她都用镜头捕捉细节,向老师傅请教工艺,把晦涩的技术术语转化为温情的建设故事。她说:“一线工人汗水背后的付出,不该被埋没。” 2025年6月30日,下游4×2.5米矩形截面抗滑桩首件施工完成。她二话不说挎起相机冲进现场,泥泞的基坑边,她踩着模板架桥深入作业区,镜头一次次对准技术人员紧盯监测设备时凝重的目光、工人合力振捣混凝土时臂膀上滚落的汗珠、还有那些沾满泥浆却灿烂的笑脸……每一帧都是最真实的建设语言。她在现场来回奔走,蹲在刚成型的桩体旁询问工艺细节,一手举相机,一手快速记录。“截面这么大,钢筋密度怎么控制?”“混凝土一次浇筑方量多少?”她追着技术负责人不停发问,直到把所有关键信息悉数捕捉。她说:“工程节点不等人,新闻更不能过夜。” 在她看来,每一次节点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建设者日夜拼搏的成果,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第一时间记录、传递。 她不仅用笔和镜头记录,更用心搭建青年员工的“精神家园”。在党支部支持下,她组建“青年突击队”,攻坚导流明渠汛期施工难题;创办“白马青年讲堂”,组织技能分享、水利知识竞赛;每逢端午、中秋,她带着热腾腾的饺子和月饼走进工棚;篮球赛、集体生日会上,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她说:“团组织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应该是一双手、一句问候、一份陪伴,真正把温暖送进每个人心里。” 天刚蒙蒙亮,江畔的雾气还没来得及散开,白马航电工地就已苏醒。辛白瑶又一次拿起相机,向施工现场走去。她知道,白马航电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使命,就是让那些沉默的汗水与坚守,被看见、被记住。而她自己的青春,也正与这座伟大工程一同扎根、生长。 她们的故事,是白马航电建设史上生动的注脚,更是无数建设者默默奉献的缩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她们以细腻的观察、坚韧的步履和温柔的匠心,在奔流的江河之畔、轰鸣的工地之间,写下属于女性的坚韧与荣光。 她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光芒”,未必来自耀眼的舞台,也可以发自平凡的岗位、细微的坚持、日复一日的热爱与守护。 而这座宏伟的工程,也正因为有了她们,才更显温度、更具厚度。 聂江琴 牛牧遥 辛白瑶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