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山阳抽蓄:创新工艺破地质困局 单月进尺突破210米

发布日期:2025-10-22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李连琴 单申伟   字号:[ ]

巍巍秦岭,横亘东西,群山深处奏响奋进强音。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的崇山峻岭之间,一座承载着能源转型重任与区域发展希望的重大工程——陕西山阳抽水蓄能电站正拔地而起,书写着新时代绿色能源建设的壮丽篇章。作为电站建设的“咽喉要道”和安全命脉,通风兼安全洞的建设进程尤为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紧迫的工期要求,项目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成功实现单月进尺210米的重大突破,不仅刷新了项目自开工以来的施工进度纪录,更以创新工艺破解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为我国抽水蓄能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动态适配+分步加固” 攻克地质难题

通风兼安全洞全长903米,净断面尺寸宽8.55米、高8.6米,综合坡比8%,工程体量与技术标准均居同类抽蓄项目前列。施工地质挑战超预期,部分区域围岩松散,开挖易坍塌;地下裂隙渗水频发,既延缓进度,又加剧岩面风化,给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埋下双重隐患。

面对“硬骨头”,项目团队坚持“问题导向、技术引领”,经过多轮方案论证与现场试验,创新推出“动态适配+分步加固”的优化施工工艺,构建贴合现场的精细化施工体系。

团队先搭建围岩实时监测系统,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应力监测仪24小时捕捉岩体数据,通过分析动态判定稳定性等级,为支护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稳定性差的区域,摒弃传统支护方式,创新设计“分级抽排+五步递进加固”流程,筑牢安全防线。

“分级抽排工艺”围绕“控渗-截水-抽排”核心,在纵向裂隙花管排水方面,以“靶向导排”减少渗水涌入作业面;在掌子面临时截水方面,构建“物理拦截+定向导排”防水挡坎,阻断积水扩散;在分级动态抽排方面,打造 “近掌子面集水-分级抽排-主管网输送”体系,在低处设临时集水井,确保排水匹配涌水量。

“五步递进加固工艺”则环环相扣,第一步初喷早强混凝土,快速封闭岩面防风化掉块;第二步立设高强度钢拱架并加密布设,挂钢筋网片形成初期支护骨架;第三步喷护5~10厘米混凝土,将钢拱架、网片与岩面固定为“骨架+保护层”整体;第四步钻锚杆孔注专用浆液,实现“表面支护”到“深层加固”的转变;第五步补喷剩余厚度混凝土,完成全断面封闭。

相较于传统工艺,“动态适配+分步加固”实现“边开挖边加固、从表面到深层”的动态防护,每步操作精准针对松散围岩特性,既解决岩面长时间暴露问题,又通过“分步注浆+全断面封闭”大幅提升支护强度,成功攻克松散围岩易坍塌难题。

24小时无缝施工 释放工艺效能

为将优化工艺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施工效率,项目团队创新推行“24小时无缝衔接”的施工模式,实现工序流转“零间隙”、资源利用“最大化”,为风兼安全洞单月进尺突破210米提供了强劲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支撑。

前方施工现场精工细作,筑牢施工“基本盘”。项目部严格执行“一炮一支护,一炮一设计”。设计阶段三类围岩每个循环12.78小时,通过优化工艺时间,最终每个循环施工时间为11.5小时。施工团队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每循环均按测量放线、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排烟、排险、出渣、喷锚流程推进,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技术要求。技术、质量人员全程旁站监督,确保开挖轮廓精准、支护及时到位、混凝土喷射密实均匀。通过压缩工序衔接时间、前置设备维保,实现24小时无缝衔接,最大化释放工艺效能。现场实行“工序卡控”管理,上一道工序未验收合格,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真正将“质量在细节中、安全在过程中”的理念落到实处。

同时,后方技术团队下好优化“先手棋”。技术团队随时对施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复盘,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对当天的围岩监测数据、施工进度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性调整次日施工方案,同时安排专人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工艺优化是基础,高效执行是关键。”项目负责人表示,24小时无缝施工模式不仅让优化工艺得到高效落地,更实现了人力、设备、时间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化释放了工艺效能,为单月进尺突破210米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全质量并重 呵护工程生命

在高风险、高难度的地下工程中,安全与质量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项目团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构建起严密的管控体系。

为了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把控,项目引入了联网洞内视频监测系统。该系统犹如一双双“智慧之眼”,24小时不间断地紧盯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这一系统,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看到洞内的施工动态,无论是工人的操作流程,还是设备的运行状况,都能清晰掌握。这不仅方便了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提前规划下一道工艺的部署。

在安全施工保障方面,项目采用了 “班前五分钟+现场监控” 的创新方式。每天施工前,各班组都会开展“班前五分钟”教育活动。针对当天的施工任务,详细讲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这种简洁而高效的方式,让每一位工人在开工前都能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现场监控也毫不松懈,配备了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他们穿梭于施工现场的各个区域,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有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立即予以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为安全施工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真正做到了安全质量纵向到底。

此次通风兼安全洞单月进尺突破210米,是项目团队技术创新与高效执行的双重成果,不仅彰显了团队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更验证了创新工艺在复杂地质隧道施工中的核心价值。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施工工艺创新,总结推广此次复杂地质施工的成功经验,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为项目顺利竣工、助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贡献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