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食堂“三让”暖人心 |
|
|
|
做工程,必先做文化。文化立起来了,人心便能聚、人力便能合,纵使千重阻碍、万道难关,也能携手攻克 —— 在我看来,环北广东工程项目正是这样践行的。 抓支部建设,先重凝心聚力;抓工程施工,先优方案体系;抓安全质量,先树价值导向。若暂离宏观视角,转而聚焦实处,把镜头拉近、以小见大,项目员工食堂便是文化落地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核心正是“三让”理念:让绿色食材看得见、让后台数据吃得透、让各方口味合得来。 让绿色食材看得见 生态绿色,是业主对项目工程的核心要求之一。自项目营地规划建设之初,便同步统筹生活污水处理与环水保工作,将 “绿色” 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 项目部署 A2O 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通过 “沉淀 + 砂滤 + 菌群净化 + 紫外线消毒” 工艺,先由排水管网收集废水集中处理,再经三级沉淀深化处理,最终出水水质完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 营地左侧原规划为临时渣土场,项目综合研判后,先通过大面积种植百香果、香樟等易活苗木,搭配绿网覆盖与局部硬化措施完成场地整治,再从中调配出约半亩土地,打造 “职工菜园”,专门种植纯天然应季果蔬直供食堂。而污水处理产生的再生水,通过灌溉喷淋系统滋养菜园中的红薯、玉米等作物,形成 “污水 — 处理 — 灌溉 — 种植” 的生态闭环。 菜园坚持有机种植时令蔬菜,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从源头杜绝土壤与水源污染;同步养殖的走地鸡、番鸭、大鹅等家禽,约两成直供食堂,大幅降低食材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项目员工主动参与播种、喂养等全过程,不仅为食堂食材安全加了 “保障锁”,更在实践中增进对农业生产的认知,涵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担当。 经不完全统计,菜园累计产出果蔬超万斤,圈养家禽出栏百余只。这不仅有效降低食堂运营成本,更让 “一抹健康绿” 实实在在端上员工餐桌。“果然,亲手种出来的西瓜,就是比外面买的甜,还更健康!” 安环部史云鹏捧着菜园自产的石头瓜分给同事,清甜的滋味里,满是大家的欢声笑语。 让后台数据吃得透 降本增效、提质创效,是项目食堂管理的另一大亮点。项目引入智能食堂运营系统,集成订餐、就餐考勤、意见征集、数据分析等功能,成功实现食堂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份数据都能 “服务于食、惠及于人”。 综合部每日将订餐数据同步至后厨,后厨据此精准规划食材采购量与菜品搭配 —— 既大幅减少食材浪费,又能依据各菜品实际就餐量灵活调整菜单,持续提升员工满意度。“前一天下午五点前后,综合部就把第二天的订餐情况同步过来了,我们按数量备好食材,第二天早上菜一到就能开工。” 大厨程姐一边复验菜品新鲜度,一边介绍,“哪个菜受欢迎、哪个菜吃得少,我们都一清二楚,调整也及时。” 项目还组建了食堂管理沟通群,若员工因公漏订、临时需加餐或减餐,都能通过群聊快速协调解决,让管理更具灵活性。同时,系统可通过后台设置,定期向员工推送意见征集问卷,围绕菜品口味、营养搭配、服务态度等维度收集评分与建议,再据此逐一优化调整,持续升级食堂服务。 此外,项目结合生产实际,细化并落实伙委会管理制度,构建 “月度成本分析会 + 季度运营总结会” 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厂务公开栏,对食堂每一笔收支明细进行公示,确保运营账目清晰透明、全员可监督。项目在定期开展市场询比价的基础上,还鼓励员工围绕食堂采购供应、菜品创新、成本控制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好点子已被采纳落地,且成效显著。 “我们本地人下班路过菜市场,清楚当天菜价和新鲜度,常会把市场报价、优质菜品分享给食堂。” 后勤人员吴阿姨笑着说,“看到食堂买到便宜菜,我们也会问问采购渠道,家里买菜都省了不少心!” 让各方口味合得来 项目员工来自全国十余省份,口味差异显著:湖南人嗜辣、两广人好清淡、山西人恋醋香。面对“众口难调”的挑战,项目以“周菜单轮值制”为核心,搭配动态反馈机制与厨师创新研发,将食堂打造成跨越地域偏好的 “风味融合平台”。 每周六清晨,工程部张工总会捧着笔记本在办公室征集建议:“周二轮到咱们定菜单,弟兄们想吃啥尽管说!”这种部门轮值制,让每个部门都能当一天膳食 “总监”—— 工程部值周的周二,食堂主打川湘风味,水煮鱼片满铺花椒辣子;财务部值周的周四,则推出闽粤养生餐,椰子鸡汤清甜润喉。 各轮值部门需于上周末前提交方案,综合部再以此为基础,综合考量地域特色、营养搭配与删减重复。来自广东的资料员小刘在轮值日特意增加白灼菜心:“以前总嫌菜太咸,现在自己掌谱终于吃到家乡味!”各轮值部门需在上周末前提交菜单方案,综合部再结合地域特色、营养均衡原则,剔除重复菜品后优化整合。广东籍资料员小刘在部门轮值日,特意要求增加白灼菜心:“以前总觉得食堂菜偏咸,现在自己‘掌勺’定菜单,终于吃到家乡味了!” 项目每月初还会召开 “餐桌意见恳谈会”,大厨现场记录员工的改进需求。东北籍物资员老赵曾在会上随口提了句 “想念锅包肉”,仅一天后,这道金黄酥脆的东北名菜就端上了食堂餐桌。为进一步贴合员工口味,项目还组织厨师开展菜系专项培训:综合部根据员工反馈,筛选合适的做菜教程与视频,动员厨师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同时鼓励厨师自主研发新菜品,让口味常换常新。 综合部更邀请职工家属担任“菜品顾问”。甘肃籍管师傅的爱人曾到食堂,传授祖传腌椒技法;车班卢师傅则手把手指导厨师做白切鸡、炖药膳汤的诀窍,让家常味走进食堂。最新一轮食堂满意度调查显示,员工对菜品口味的认可度达 98%。“吃得舒心,干活才更有劲!” 工程部技术员张工的感慨,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项目食堂的后厨里,锅勺翻飞间调和的不只是酸甜苦辣,更是天南海北员工的心。当辣子鸡的炽烈与广式冬瓜汤的温润在餐桌上氤氲交融,员工们咽下的是家的归属感,汲取的是干事创业的凝聚力。这方寸食堂里的“三让”,正是项目文化落地生根的最佳见证。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