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破壁穿岩处,危途自挺生——引江补汉工程9标技术攻坚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2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荆楚大地的腹地深处,引江补汉工程9标正以钢铁与混凝土为鳞甲,穿透千岩万壑的阻隔,在崇山峻岭的肌理中蜿蜒前行,于平均埋深数百米的地层深处,开辟出一条连接长江三峡与汉江丹江口水库的“生命水道”。

这条“生命水道”不仅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从“一期通水”迈向“后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更将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这两大“国之重器”紧紧相连,织密国家水网的关键脉络。

开局:岩心深处的重重难关

当第一批建设者踏足襄阳市谷城县时,正值当地的汛期,暴雨正倾泻而。严家沟、冷集镇一带的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奔涌,给这片即将开工的土地蒙上严峻底色。

本标段的输水隧洞、23号检修交通洞与25号平洞,围岩以Ⅲ类为主,却暗藏着Ⅳ类、Ⅴ类的“陷阱”。输水隧洞有216米的严重软岩大变形段,可能导致围岩收敛超限、支护结构失效;全段还有32米的涌水、突泥风险段;同时,穿越土关垭断层等区域,有害气体超标及断层软弱带的威胁随时可能出现。

输水隧洞的12.8公里的隧洞长度,还带来了长距离施工的三大挑战:钻爆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需高效排出;混凝土衬砌在地质复杂段易因围岩变形开裂;施工运输与调度得建立智能化系统,避免工序冲突。

“汛期的雨是明着来的险,地下的问题是藏着的坎。”项目部副经理权亚波回忆时眼神坚毅,“但我们这支队伍,就喜欢啃硬骨头!”强岩爆可能一下子掀翻掘进面,把支护钢拱架扭变形,可项目全员毫无惧色。

为了守住施工节奏,大家24小时轮休值岗,暴雨夜的巡查手电照亮过泥泞的山路。他们带着“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在雨里优化方案,在灯下推演工序,硬生生让各项工作从磕磕绊绊走向稳步推进。

2024年7月,项目部营地举行揭牌仪式。

2024年9月1日,25号平洞首仓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

2024年9月27日,25号平洞衬砌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

2024年10月19日,25号平洞开挖进尺突破1000米。

2024年11月7日,25号平洞营地正式启用。

2024年11月12日,23号拌合站验收通过。

2024年12月27日,25号拌合站验收通过。

2025年4月18日,25号平洞全线贯通。

2025年6月3日,23号检修交通洞进尺突破1000米

……

一个个节点的突破,像在岩壁上钉下的钢钉,深深镌刻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

破局:以创新为锋撕开突破口

面对开局的重重困境,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将创新融入施工全流程,搭建起一套闭环的技术攻坚体系。“从开工第一天起,我们就把创新摆在首位,钱要花在刀刃上,每一分都得用在破解难题上。”项目经理在首次技术交底会上说着。

团队开工聚焦质量创新驱动,通过制定经费保障方案、搭建激励平台、组建攻关小组等举措,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方面,主动研发推广“四新”技术,结合施工优化方案,让技术攻关与工程进度同步;另一方面,明确技术应用、工法研发等计划,将创新纳入常态化管理,确保投入对接攻坚需求,推动质量创新提质增效。

创新不仅体现在体系构建,更渗透在细节攻坚中。针对混凝土外观质量、温控精度、灌浆效率等“细节痛点”,团队开展“三微改”活动。针对高空作业安全,升级爬梯防护结构;针对邻水施工风险,优化灌浆设备密封性,以“小创新”解决“大难题”,一点点撕开困境的口子。

面对隧洞不良地质现象,项目部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测数据,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通过地震波法、瞬变电磁法等手段预测不良地质体,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有了这套系统,就像给隧洞装了‘透视眼’,哪里有风险提前就知道,心里有底!”在信息管理中心的介绍员小张盯着屏幕上的地质图谱说道,为安全施工筑牢了防线。

为解决输水隧洞施工中长达6.53千米的长距离独头掘进工作面通风、排烟难题,团队从“源头防控”与“过程管控”两方面发力。一是团队采用新能源电动机械减少废气污染,二是选用高效智能通风装置,依据洞内气体检测数据实时自动调节设备功率,同时修设独立排烟管道避免烟气回流,打通洞室施工“循环风道”。

技术攻坚的成效已然显现,项目团队在2024年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斩获“先进班组”“优秀建设者”两项殊荣。2025上半年,成功申报专利6项、QC成果5项、五小成果2项,评选出2个质量信得过班组。这些成果融入项目建设,提升了施工标准化与精细化水平,推动项目质量管理升级,为公司积累技术经验,树立良好质量创新形象。

变局:技术革新助力工程稳步推进

随着创新举措的落地,施工现场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步入引江补汉工程9标施工现场,传统工程现场“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各展所长、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施工现场。

23号洞综合加工厂内,一套由16台工业机器人和设备构成的“智造矩阵”正高效运转,这里配备了全流程智能加工设备:从数控钢筋切断机、弯曲机、自动锯切套丝机,到钢拱架自动化生产线、小导管自动化生产线,再到全智能拱架自动焊接机器人、全智能小导管制作机器人,形成了覆盖钢筋、钢拱架、连接板等构件的工厂化流水作业体系。这套系统承担着约3万吨钢材加工任务,不仅大幅减少人工投入,更通过流程优化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重变革。

“钢构件加工精度到毫米级,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数字控制加机械臂,轻松实现!”操作机器的王轲阳骄傲地说道,“而且以前焊一条纵缝要好几个人,现在一个人操作机器就行,合格率还大幅提升。”

步入项目部打造的数字智能孪生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集成核心技术的智能设备——它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为一体,形成强大的运算与协同中枢。这里以“人、机、料、法、环”为核心管理要素,在智慧工地与建筑信息化模型平台的基础上,联动智能机械化作业装备,构建起一套实时高效的智能监控体系。

该中心通过科学调配现有资源,实现管理模式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监控”的质变,诠释“基建管理智能化、建设工地智慧化”理念,助推高标准工程建设。它推动项目管理向“精益化、集成化、智能化”跨越,达成“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从精准掌控进度、调配资源,到共享信息、打通协作壁垒,再到践行信息化管理,全方位筑牢施工人员安全与工程质量根基。

隧洞作业面上,项目部启用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孔作业,同步搭配欧思徕R8三维扫描仪对开挖体型实时扫描——通过扫描数据动态优化炮眼布置、调整装药结构、校准光爆参数及起爆网络,并创新应用间隔不耦合装药技术,使开挖质量得到精细化管控,成效显著。在支护环节,技术创新同样贯穿始终:锚喷支护时,采用环向及纵向钢筋定位骨架精准划定喷混轮廓线,大幅提升了喷射混凝土的平整度;系统锚杆施工中,测量人员严格依照锚杆布置图,先用三维激光全站扫描仪准确定位并标记钻孔位置,再由钻机按标记精准作业,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毫米级标准。

千日攻坚未竟,破壁穿岩正酣。如今,这场以“技术突围、智慧攻坚”为主线的战役仍在继续,正将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握手”的蓝图,一点点刻进大地肌理,让这条连接长江与汉江的“生命水道”,最终成为滋养北方、惠及万民的幸福之渠,为构建新时代国家水安全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电建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