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戈壁滩上的“小太阳”——记祁连光伏项目工程办副主任周万凯

发布日期:2025-07-22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陶俊霞   字号:[ ]

当祁连山脉的晨曦温柔地漫过光伏板阵列,在数千块蓝色组件反射出的璀璨光芒中,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忙碌不停的身影。他,就是第一分局祁连光伏项目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周万凯。宛如戈壁滩上熠熠生辉的“小太阳”,他以扎根荒漠的执着坚守,源源不断地散发热度;凭借破解难题的非凡智慧,如璀璨星光般点亮创新的火种;更用凝聚团队的满腔热忱,让新能源建设的光芒穿透重重阻碍,照向更遥远的未来。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转型的当下,这位95后工程师始终秉持“技术为王”的坚定信念,在玉门肆虐的风沙中淬炼意志,在德令哈炽热的烈日下茁壮成长,在祁连沉陷区的艰难环境中绚丽绽放,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壮丽奋斗篇章。

扎根戈壁,把坚韧刻进年轮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只有坚定地向下扎根,才能茁壮地向上生长。”周万凯的微信签名,简简单单几个字,却饱含着他对这片广袤土地的深厚情感。入职三年以来,他的工作轨迹恰似一道跌宕起伏的折线,从玉门风电项目那片荒无人烟的荒漠,到德令哈多能互补项目崎岖复杂的地形,再到祁连采煤沉陷区亟待开发的光伏场,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了最需要攻坚克难的关键节点。同事们总是打趣地说:“他就像戈壁里顽强生长的梭梭草,把根须深深扎进了最贫瘠却又最需要的地方。”

祁连光伏项目正式启动时,采煤沉陷区那“路断车难行”的艰难绝境,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心生畏惧。然而,周万凯却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成为首批驻场人员。八月的祁连山区,烈日似火,紫外线强度高得惊人,而此时项目部的临建工作尚未完成。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翻山越岭,对项目区域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勘察工作,精心做好前期试桩、区域划分等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恶劣到极点的天气,狂风呼啸,黄沙漫天;也经历了崎岖难行的山路,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无比。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经过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成功获取了详细准确的地形数据和地质信息,为项目的科学规划筑牢了坚实根基。

玉门风电项目的那段经历,更是让他练就了“在风沙里扎根”的非凡韧劲。在那片距离城区40公里的荒漠工地上,夏季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能飙升至50℃。他头戴遮阳帽,蹲在施工面上仔细查看钢筋间距,汗水顺着安全帽带不停地往下滴落,在沙地上砸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冬季夜里浇筑混凝土时,他裹着军大衣,静静地守在罐车旁,眼睛紧紧盯着坍落度数据,睫毛上结满了白霜也浑然不觉。正是这份“连轴转”的拼劲,让他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跟随团队成功啃下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路面构造缝施工工具”这块硬骨头,还精心组织完成了 QC 成果及质量班组评选,均斩获省级三等成果。

破局攻坚,让创新照进现场

“新能源建设可不是简单搭搭架子,得带着脑子干。”周万凯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对年轻技术员说。在他看来,创新并非是实验室里那一瞬间的灵光乍现,而是在戈壁滩的实际困境中,被逼出来的智慧结晶。德令哈多能互补项目的光伏板安装工作,曾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当地风沙极大,传统支架极易积沙,严重影响发电效率;而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形,又让标准化安装变得遥不可及。周万凯迅速组织项目部技术骨干,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他们日夜钻研,废寝忘食,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反复模拟测试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试验,最终成功发明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于安装的防尘组件”。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地形带来的难题,大幅提高了安装效率,让安装效率提升了40%,更让光伏板年发电量增加了6%。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工程部成员完成QC成果,荣获“省级Ⅱ类成果”及“水利工程Ⅲ类成果”,质量管理班组也在“青海省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中”斩获清洁能源产业质量班组奖。

玉门风电项目虽然选址在戈壁滩内,但是地质条件比较特殊,地下多为岩层,受此影响,风机基础降阻的难题又迎面而来。前期施工过程中,周万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把控,但是阻值测试结果依旧不理想,此时若想改变接地网形式已然来不及了,只能从其他角度入手。周万凯组织技术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实际案例、咨询相关专家等途径,终于确定了以“接地深井”为切入点。确定方向后又和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交流,发现“接地环网”与“接地深井”相结合或许可以解决。在制定详细试验方案后便立即投入到现场试验中去,将“接地环网”引出接入“接地深井”内,果然风机基础阻值有明显下降,通过多次试验数据记录、分析,最终确定深井达70m为降阻效果最佳且最经济的方案。最终以此方案改善施工工艺,顺利解决了风机基础降阻这一难题。

聚光成炬,用热忱点亮团队

“一个人再亮,也照不亮整片戈壁。”周万凯深刻明白,新能源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新能源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和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政府、土地所有者、设备供应商、施工团队等,协调难度极大。周万凯充分发挥自身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积极与各方进行深入交流。在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中,他严格把控设备质量和交货时间,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项目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设备保障。

在项目建设的紧张时期,周万凯更是以身作则,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每天清晨,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一同迎接朝阳,对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遇到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做出决策,有条不紊地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整个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宛如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向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进。

他带领团队充分利用工作群强化信息共享、沟通联络,同时让各项工作任务清单化、任务事项数字化,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并通过计划执行工作例会机制、临时现场会议机制、计划执行检查机制、计划执行反馈等机制,做到进度的精准管控。他充分发挥工程管理部副主任传帮带作用,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深入现场授课施工技术质量管控重点,明确管控要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强理论、提素质、增才干、长本领。

夕阳的余晖为光伏板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周万凯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一根连接着土地与阳光的导线。这位戈壁滩上的“小太阳”,依旧在用他的坚守、创新与热忱,把更多的光和热,送向绿色未来的深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