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钢铁巨闸锻造记:云南分公司RM水电站大型平面闸门攻坚实录

发布日期:2025-05-21 信息来源:装备公司   作者:刘媛媛   字号:[ ]

清晨的滇西山谷还笼罩在薄雾中,厂房里一丛一丛的三角梅花瓣半开未开,微风拂过,托着颗颗露珠颤颤巍巍地晃,在熹微中折射出细碎的虹光。彼时,云南分公司RM水电站闸门制作车间已响起金属的铿锵交响。11米高的天车吊钩缓缓移动,将一根重达12吨的主梁与面板精准装配,焊枪喷射的金色火焰划破昏暗,映照出工人们额角的汗珠。这里,正进行着分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平面闸门会战——单套309吨的“钢铁巨闸”将在40米水头高压下守护水电站的安全。

“每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未来30年的运行。”车间主任胡玉海紧攥图纸,他的安全帽上布满划痕,记录着三个月来与团队日夜鏖战的痕迹。

技术突围:与毫米较量的工匠战争

工程之“最”的考验。这座潜孔式平面滑动叠梁闸门,以40米设计水头、309吨单体重量、16.67米高度,创下云南分公司承制纪录。其核心难点在于:14米主梁焊接变形,超长构件受热应力影响易弯曲,全部清根并多道焊接,累计误差难控;毫米级平整度要求,面板焊接后允许错台≤2毫米,不到两枚硬币厚度;吊耳中心偏差,焊后中心位移需控制在±1毫米内,否则影响闸门启闭精度;封水结构密封性,加工尺寸误差超过0.5毫米将导致水电站运行期渗漏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老办法行不通,得考虑省时省力的新办法。”现场质检员老师傅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8次工艺试验数据说道。

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攻克质量管控难题,分公司总工程师李贺威牵头组建了攻坚小组,明确提出“三不放过”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小组秉持追根溯源的严谨态度,从生产流程、技术参数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不找到问题根源誓不罢休;针对制定的解决方案,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验证流程,通过模拟测试的方式,反复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未通过全面验证的方案坚决不予放行;在质量管控方面,设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严苛目标,通过层层检验确保每一项指标、每一个环节均达到标准要求,质量未达标杆要求则持续改进优化。

通过攻坚小组的反复试验与研究,分公司一是明确了施工工序,开创主梁免清根焊接工艺,主梁拼装焊接前进行试板焊接,摸索控制焊接变形和控制焊缝内部质量的合适焊接角度,采用双丝焊进行实际焊接验证,有效控制了主梁焊接变形。二是在节间错台控制方面,完成面板铺设调平后,放样定位主梁、边梁、吊耳等关键位置,对主要受力部位以及节间对接部位进行反变形焊接加固,控制闸门焊接变形。三是主要封水结构加工尺寸由分公司总工和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复核确认,结合门叶装配和焊接后尺寸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有效控制闸门整体加工质量。

电焊班的杨康泰看着闸门焊缝,高兴地说道:“师父,这道焊缝真匀称,笔直笔直的,以前还要清根打磨接焊缝,现在不用清根成型还好,更不用哧啦哧啦的趴着刨缝了。”

徐文东一边佩戴焊接面罩、护目镜一边说:“记住喽,好焊工得学会‘听’焊缝,滋滋声要像炒豆子一样均匀,要是听见‘噗噗’声,里头准有气孔!”要时刻谨记你们00后立下的军令状“宁可多流十斤汗,不让闸门留隐患”。

杨康泰用力点头,手指轻轻抚过那道完美的焊缝,眼中闪着坚定的光:“师父,您放心,咱们焊的每一道缝,都经得起考验,真金不怕火炼。”

进度保卫战:61吨门叶的“空中翻转”

面对单节门叶61吨“庞然大物”的解体翻身挑战,这个厚度2.5米、宽度15.98米、高度3.36米的巨型构件,就像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巨石。分公司技术团队多次推翻又重建翻身方案,为确保翻身过程安全可控,多次对翻身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可靠的闸门翻身工装,起重以及指挥人员提前进行方案预演,全力确保一次翻身成功。

闸门翻身当天恰逢清明节假期,可综合车间闸门解体工位前站满了人,安全总监、专职安全员、技术负责人、车间主任等都铆足了劲,注视着即将翻身的门叶主体,众人的目光随着起重人员的手势忽上忽下,焊工王文腾和李明珠注视着他们焊接的翻身吊耳正在承受着千钧之力,下意识地攥紧了拳。

“嘟嘟嘟——落钩!”

随着起重工李敏最后一声哨响,两台天车的钢丝绳缓缓松弛,61吨的钢铁巨兽终于稳稳地落在支架上,现场众人均松了一口气后纷纷上前,那一瞬间,李敏的手心早已被汗水浸透,握着的指挥哨甚至有些打滑。他深吸一口气,摘下安全帽,抹了把额头的冷汗,对着身旁同样紧绷着脸的车间主任胡玉海咧嘴一笑:“刚才翻身到45度的时候,我都屏住了呼吸,生怕一个不小心出现了自由落体的情况。”

胡玉海的声音还带着未消散的紧张,说道:“刚才那短短一个小时里,他的神经绷得比天车的钢丝绳还紧。好在有惊无险,顺利翻身完成,这样就不耽误后续的工期了。”

胡玉海扶了扶戴着已经有些倾斜的安全帽,带着起重工又紧张地投入到下一节门叶的翻身中去了。

为全力保障RM项目的首套验收工期,分公司生产部与综合车间犹如紧密咬合的齿轮,多次展开深入且细致的沟通协调。双方围绕人员调配与工期规划,展开一场又一场激烈讨论,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节点都在思维碰撞中被反复打磨。科学部署各工序任务的同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优化流程加快工作推进速度。通过一次动员大会、一次开工班前会、一次开工前安全质量大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先进班组评比、一次岗位创效能手评选以及每周进度偏差及时预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点燃了生产车间的大干热情。动员大会上,领导激昂的话语如战鼓般振奋人心,瞬间点燃了全体员工的斗志,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项目中大展身手。

每周的进度偏差预警会,宛如一场紧张的战役复盘。在一周又一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开展的背后,在一场又一场小型战役胜利的加持下,4月28日,华能澜沧江RM水电站施工导流系统(一期)首套尾水洞检修闸门门叶,顺利通过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联合验收,产品质量获得与会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装配班班长在他们班组内部的群里发送了一张验收完成的照片,并配文写道:“首套尾水闸门已顺利通过验收!此时此刻,兄弟们那熬红的眼睛、磨破的手套和累弯的腰都是值得的,第二套闸门将会轻松一些,咱们一起加油!”班组群里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点赞,是对团队的认可,亦是对自己的肯定。

薪火相传:闸门背后的师徒接力赛

轰鸣的焊花在钢闸门上勾勒出金色纹路,分公司此次在建的大型平面闸门项目现场,既是争分夺秒的施工战场,也是“青蓝相接”的传承沃土。分公司在抢工期、赶进度、抓质量、保安全的同时,以这场水电钢结构制造攻坚战为舞台,精心演绎着一场动人的师徒接力赛。

参与该项目闸门制作的产业工人皆是分公司的“钢铁脊梁”,他们手持焊枪,以钢板为纸,用数十年经验书写着水电工程的壮丽篇章。面对项目中的青年员工,老师傅们化身“伯乐”,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精准捕捉每个青工的闪光点。“小朱,你测量数据又快又准,这闸门尺寸校准的关键活儿,交给你!”装配班的姚志国拍着入职一年多小徒弟的肩膀说道。信任的目光让小朱眼中燃起斗志,点燃了他“想干事”的热情。

为了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分公司挑选出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人员,实施多岗锻炼机制。每当新一批青工轮岗,老师傅们便主动接过“接力棒”,开启“传帮带”的暖心之旅。“小杨,焊接时手要稳,胳膊动带着焊枪摆,身子不要晃。”王师傅半蹲着,手把手纠正青年焊工小杨的姿势,飞溅的焊渣落在两人肩头,师徒俩却浑然不觉。从闸门拼装角度把控,到焊出鱼鳞纹的技巧,老师傅们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如同筑堤般,一砖一瓦筑牢员工“会干事”的坚实根基。

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分公司更是鼓励师徒携手创新。鼓励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创新改进,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赋能成长,搭建员工“干成事”的平台。在徒弟因为缺乏经验而底气不足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有问题陪同一起修改。这样的场景在各个工序中不断上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悄然生长,分公司搭建的“干成事”平台,见证着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诞生。

分公司始终坚持青工和产业工人培养多元化发展思路,这场闸门背后的师徒接力赛,传递的不仅是焊接、测量的精湛技艺,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在薪火相传中,一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员工队伍在茁壮成长,为后续水电钢结构制造项目储备源源不断的优秀技能人才。

号角嘹亮,使命扛在肩头。目前全速推进项目整体进度的战鼓已经敲响,分公司全体人员将以高效协同的团队协作、创新驱动的技术赋能、精准合理的资源调配,以破竹之势,全力冲刺,打好项目进度提升攻坚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