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引隧入渠护古城——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歙县段暗涵工程建设纪 |
|
|
|
新安江如一条碧绿绸带,缠绕着歙县古城缓缓流淌。江畔的渔梁坝静卧千年,青灰色的石条在水波中映出斑驳光影;城中的斗山街曲径通幽,粉墙黛瓦的马头墙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墙缝里钻出的青苔与墙角摆放的瓷罐,藏着徽州人家的生活印记。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古城, 却始终被洪水的阴影笼罩。 九月的歙县古城依然热浪蒸腾,在34度高温的安徽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现场,建设者正顶着酷暑紧张作业。巨型钢模台车巍然矗立,钢筋焊接的火花与机械轰鸣交织成独特的交响510.09米长的暗涵主体正在紧张建设中,这条潜藏于地下的“防洪动脉”,正悄然构筑起守护古城与百姓安危的生命防线。 洪灾之痛催建“地下动脉” 2020年7月,特大洪水突袭歙县,古城进水、高考延期,千年文脉遭遇洪峰重创;2024年6月,洪水再度来袭,商铺被淹、居民撤离,这座镶嵌在新安江畔的古城屡受创伤。 灾难背后,是歙县特殊的地理宿命。作为休屯河谷盆地的下游边缘,古城地势低洼,扬之河、丰乐河呈“Y”型在此汇入练江,上游来水如同千万条巨龙奔涌汇聚。当汛期来临,渔梁坝上游的洪水便会漫过堤岸,吞噬古城街巷。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再次发生,2024年2月,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歙县段工程正式启动,暗涵工程作为扬之水分洪道的关键节点,承载着分流泄洪的核心使命。 这条长510.09米的暗涵,连接着3566.05米的隧洞与1186.8米的尾部明渠,与1417.98米的首部明渠构成总长度6680.92米的分洪道体系。建成后,将把隧洞的来水引入明渠,绕开古城直奔新安江。“这相当于给古城装了个‘安全阀’,防洪标准将从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工程部吴哥的话掷地有声。 攻坚克难筑防洪屏障 2024年6月,建设者们进驻工地,等待他们的却是重重考验。“刚进场就遇上雨季,加上村民对征地补偿的顾虑,施工一度陷入停滞。”工程技术部主任祁延勇回忆道。暗涵选址紧邻村庄,渣场临时用地征用、施工噪音影响等问题引发村民担忧,阻工事件时有发生。 项目部迅速成立攻坚小组,党支部书记牵头对接政府部门,生产部主任刘辉带着政策手册逐户走访。“大爷,这暗涵能挡住洪水,您家的老屋再也不怕淹了。”连续一个月的耐心沟通,加上补偿政策的透明落实,终于赢得村民理解。为解决渣场难题,技术团队徒步勘察十余公里,最终找到最优选址,解开了施工初期的“死结”。 自然条件的挑战接踵而至。歙县多雨多雾,土壤含水量高,暗涵开挖极易引发坍塌。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分层开挖、及时支护”工艺,每推进1米就进行喷锚加固,同时布设沉降观测点,24小时监测地质变化。2025年春节刚过,项目部3月份就复工复产,150余名工人在泥泞中铺设风、水、电管路,为暗涵开挖奠定基础。 进入七月酷暑,新的考验又来临。38℃的高温下,暗涵内温度突破40℃,混凝土施工面临严峻挑战。“高温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必须把好质量关。”总质检师何亚龙带领团队制定专项方案:采用10℃冷水拌合混凝土,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早晚进行浇筑;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保温棉,安排专人每小时洒水养护。这套“降温组合拳”确保了混凝土强度达标,使各单元验收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科技赋能提速民生工程 在暗涵施工现场,巨型钢模台车成为最耀眼的“明星”。这个钢铁巨人采用全液压控制系统,能实现模板立模、脱模、行走的全自动化操作,取代了传统的脚手架施工模式。以前脚手架搭设加备仓、浇筑再到拆模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台车7天就能完成15米浇筑,效率提升了3-4倍。 智能化管理贯穿工程全过程。项目部搭建智慧水利监控平台,将暗涵的开挖深度、混凝土强度、沉降数据等实时上传,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能掌握施工动态。针对暗涵与隧洞衔接的技术难点,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模拟施工全过程,提前优化23处施工方案,避免了返工浪费。 环保理念同样融入建设细节。暗涵两侧同步建设排水箱涵,收集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开挖土石方全部运往指定渣场,后期将复垦为绿地。“既要建防洪工程,更要护新安江生态。”安全环保部陈哥介绍,施工至今未发生一起水体污染事件,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匠心坚守护古城平安 在这场与洪魔的赛跑中,建设者们用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来自北方的钢筋工王师傅初到歙县时水土不服,却始终坚守岗位:“想到洪水淹了孩子们考场的样子,再苦再累都值。”生产部陈哥每天步行两万多步巡查工地,脚底磨起水泡就贴上创可贴,高温天特意安排食堂熬制绿豆汤,给工人们发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 质量把控上,项目部严格执行“三检制”,通过自检、互检、专检三道工序筑牢质量防线。基础面处理阶段,施工班组先自检,确保无浮渣、无积水后交叉互检,最后由质量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钢筋施工时,作业人员逐点核对间距,质检员对每一处焊接点用检测锤敲击检查,杜绝漏焊、虚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从拌合料坍落度抽检,到分层浇筑厚度控制,再到振捣到位情况检查,每一步都经过“三检”确认,浇筑完成后还要跟踪养护质量,定期检测强度。此外,质量部人员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把卷尺和一个检测锤,“暗涵是保命工程,一厘米都不能差。”从钢筋间距到混凝土厚度,他们逐一检查记录,各个单元工程的验收资料堆成了半人高的案卷。正是这份较真,让工程实现了“零质量安全事故”的目标。 如今,这条地下“巨龙”的身躯正逐步成型:16仓底板筑牢其“根基”,14仓侧墙撑起其“躯干”,3仓顶拱勾勒出其“脊背”,累计约2.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为其注入“筋骨”。按计划,这头守护古城的“地下卫士”将在2026年6月底正式落成。站在暗涵入口眺望,隐约可见的钢筋骨架如同巨龙的肋骨,即将撑起古城的防洪屏障。“等工程完工,再也不用抱着沙袋守店铺了。”附近商铺老板李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古城百姓的心声。 这条地下动脉,承载着对抗洪灾的记忆,凝聚着建设者的匠心,更寄托着徽州儿女对平安家园的期盼。当下次汛期来临,17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将沿着暗涵奔流入隧,粉墙黛瓦的古城将在新安江畔安然矗立。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丰碑,更是科技、匠心与民生情怀交融的见证,让新安江的涛声与古城的烟火气在此后千百年里,始终和谐共鸣。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