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铁甲破岩壁,长龙贯地心——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TBM全线贯通侧记 |
|
|
|
刀盘旋转,岩层退让,一条地下长廊在四局轨道人日夜奋战中延伸,串联起山城的东西脉络。 时间回到8月2日晚,重庆沙坪坝区地下深处,重达数百吨的TBM刀盘发出低沉轰鸣。璧山站~虎溪站区间右线隧道内,最后一道岩壁在刀盘旋转中脱落,刺眼的光束从洞口射入——由公司承建的27号线02标段TBM区间实现全线贯通。 掌声与欢呼声在隧道中回荡,工人们脸上被汗水冲刷出道道浅印。这一刻标志着璧山站~虎溪站、虎溪站~大学城南站两大区间、四条隧道全面连通,为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通车按下了加速键。 鏖战:山城地下长龙的崛起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作为横贯山城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承载着优化城市格局的战略使命。线路全长约51.829公里,西起璧山区璧山站,东至巴南区惠民站,设站15座,连接璧山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南岸区、巴南区和重庆高新区六大区域。27号线工程线路为双线,采用右侧行车制,最高运行速度140公里/小时、25kV交流制式的城轨快线车。 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土建02标段是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包含两站两区间一变电所,线路总长8.32公里。其中璧山站~虎溪站、虎溪站~大学城南站两大TBM施工区间,需在地下编织出四条钢铁通廊。 时间回到2023年,随着TBM施工在即,项目部组织进行详尽的前期策划,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下管线分布、风险源情况、TBM施工经验等因素,制定出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同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TBM的性能及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是TBM施工过程中成功的关键要素,TBM的选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为保障TBM推进工作平稳高效,项目部结合项目工程地质、水文、隧道尺寸、埋深、施工场地及沿线周围环境与施工安全可靠等方面,特制定TBM选型及适应性、可靠性分析专项方案,为择优选型奠定坚实基础。并多次深入加工厂,实地考察TBM设备状况,查看设备维修改造情况,为项目TBM建设保驾护航。 前期策划阶段,虎溪站为双始发车站,虎溪站~大学城南站区间由一台TBM掘进施工,先自虎溪站大里程始发施工右线,洞通后转场至虎溪站大里程二次始发掘进左线;璧山站~虎溪站区间由两台TBM掘进施工,两台均自虎溪站小里程始发,至路基段TBM平移洞接收。项目部综合考虑场地布置、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前期工程影响,虎溪站双始发方案已无法满足总工期,经与参建各方积极沟通,由业主组织会议同意将虎溪站~大学城南站区间TBM始发场地调整至大学城南站小里程;璧山站~虎溪站区间始发场地调整至区间风井,施工组织调整后预计工期提前约6个月。 “盾构机一旦启动就永不回头。”项目副经理何振强在监控室的大屏幕前如是说。屏幕上,智能化监控系统24小时闪烁,实时显示着刀盘转速、掘进姿态、推进压力、注浆流量等数十项参数,专业技术人员两班倒全程跟机,用算法与经验与岩层博弈。 攻坚:岩层间的毫米级博弈 山城的地质谱系在盾构机前行的路上展露出复杂面孔。两区间隧道主要穿越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地质,局部存在软弱夹层和地下水裂隙带,虎~大区间更面临高含水量地层威胁。 但施工团队面对的不仅是地质挑战。璧~虎区间需精准下穿多种敏感构筑物——外环高速公路车流不息,燃气管线潜藏爆燃风险,排水涵洞、人行天桥皆对沉降极度敏感。虎~大区间同样危机四伏,TBM必须侧穿加油站储油罐,下穿超浅埋填土区、虎溪河及桥台,每一次掘进都如履薄冰。 为保障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遇下穿风险源、缓和曲线掘进时,管理人员提前为相应岗位人员做技术交底,下达技术指令单,进入缓和曲线之前,分析出管片最佳排版及拼装点位,为操作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了掘进过程的高效性。另外,项目部严格把控材料质量、过程控制和验收标准等环节,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测和监控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确保了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项目部多措并举,用经验与智慧在危机四伏的施工过程中找到了属于27号线的最优解。在管片脱出盾尾两环至三环开始在拱顶二次注浆,严格控制同步浆液初凝时间,有效降低管片上浮率;其次,通过测量队每天两次至三次的严密监测及监控室实时记录掘进参数,从而分析出管片上浮规律,不断优化TBM的参数设置和操作流程,提高了掘进效率和施工质量,总结出适合于本项目地层的最优掘进参数。 TBM掘进至回填土区,这是全线风险最高的区段。回填土松散且夹杂建筑垃圾,易引发地面塌陷;下穿外环高速:毫厘之间的“地下芭蕾”,TBM需下穿车流量达6万辆/日的外环高速,沉降控制要求近乎苛刻。在高速路两侧布设多个监测点,每天3~4次沉降数据监测。掘进期间,动态调整推进速度与注浆量,最终将地表沉降控制在3.1毫米以内,远低于5毫米的警戒值。二次注浆管片即时填充空隙。连续7天24小时轮班值守中,项目部组织每15分钟核对一次数据,累计调整参数200余次,最终实现隧道拱顶沉降0.6毫米、路面零开裂的佳绩。 “技术是促进TBM施工高效、稳定掘进的核心,质量是TBM施工的生命线”。从管片下井前二次复核、盾尾清理、管片拼装K块空间测量、螺栓复紧,成型管片错台量测,到二次注浆防止上浮,再到成型管片清洁,通过对每个工序的指导施工,使错台量稳定控制在4毫米以内,使得27号线02标成型隧道质量位于全线前列;我们的“毫米级管控体系”获广泛赞誉。 捷报:四隧连通的里程碑战役 贯通战役的捷报自夏初开始频传。 5月20日,虎~大区间右线率先告破。那台重达千吨的钢铁巨兽正进行着它此生最重要的一次冲锋。巨大的刀盘以前所未有的谨慎速度旋转,锯齿状的刀头像咀嚼般啃噬着最后几厘米岩层。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岩体崩裂的闷响,碎石如雨点般砸落在落石区,发出令人心悸的铿锵声。 “通了!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努力!”写在项目经理李小川贯通日的朋友圈。贯通时刻的狂欢属于团队,而很多压力始终由他一人顶在最前面。业主的工期倒排、复杂地质的风险预案、几百号工人的调度与安全、突发渗水的应急处理……所有这些,都沉淀成他电脑里上百个方案文件,和手机里24小时不敢静音的待命。 TBM的刀盘静静停在贯通面,像一枚刚刚击穿靶心的箭矢。在它身后,两千余米隧道如同精心锻造的枪管,笔直地印证着人类向大地深处进发的意志与力量。 6月15日,璧~虎TBM区间左线顺利贯通; 7月10日,虎~大TBM区间左线顺利贯通; 8月2日,决战时刻降临璧~虎区间右线。凌晨,地下二十米处的世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白昼,探照灯将隧道尽头的掌子面照得雪亮,每一块裸露的岩石都纤毫毕现,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高频的紧张,混合着液压油、潮湿岩土和人类汗液的气味。 2524米隧道尽头,TBM刀盘冲破最后屏障。至此,两区间四隧道全线连通,四座联络通道如血管分支连接起地下巨龙。第一缕平等流动的空气穿梭在新生的通道里,带着璧山的草木清香奔向虎溪的晨雾,提前为这座城市谱写地下血脉的第一次呼吸。 “人停机不停”是贯通背后的铁律。在这场地下的征途中,TBM并不是孤军奋战。它的背后,是一群智慧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他们通过实时高清监控系统,实现了隧道内与地面监控中心的实时联动,在地下世界中建立了一个无形的指挥部,随时掌握前方的全部掘进数据,并根据地质情报及时调整掘进参数,及时纠偏TBM姿态,建立工序卡控时间表及异常反馈机制,确保出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保障各工序紧密衔接。 TBM破壁而出的瞬间,“通了。”老陈说。这个词轻得几乎听不见,却让整个监控室骤然解冻。监控员小李忽然双手合十抵住前额,手肘撑在控制台上,肩膀微微发抖。他盯着屏幕上稳定的数据,睫毛在显示屏反光里湿漉漉地颤动。监控员们相视而笑,有人开始整理散落的记录纸,有人重新戴好被蒸汽熏花的眼镜。小张摸出手机对着屏幕群拍了张照片,指尖在发送键上悬停三秒,最终只是默默锁定了屏幕。 而在地面之上,行人走过施工围挡,他们知道,围挡之下不只是挖机轰鸣,而是城市脉动血肉生长的声音。当重庆地铁27号线的列车穿行而过,山与城、江与桥、过去与未来,将在轨道振动中交响出崭新的重庆故事。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