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我曾蒙尘,终见清波”——城市湖泊的重生独白

发布日期:2025-10-30 信息来源:投资公司   作者:孔露洁   字号:[ ]

我叫莲花湖,生于江汉平原的腹地,长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城市中心。我的身体由七个相连的子湖构成,岸线蜿蜒约6.2千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联起城市的喧嚣与宁静。我的水面面积约0.27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米,总蓄水量达45.1万立方米,汇水面积覆盖3.807平方千米——这便是我作为城市核心水体的“生命版图”。

千百年来,我静卧在这片土地上,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云卷云舒,也映照着人间烟火。我的名字,源于盛夏时节那一片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盛景。可曾几何时,我几乎失去了名字的本意——那“莲”不再,那“清”已浊,我成了一面蒙尘的镜,沉默地承载着城市扩张的代价。今天,我以一湖之名,讲述我的重生故事。而这个故事,离不开一个名字:蔡甸东部区域清水入江PPP项目。正是它,让我从“病湖”变为“美湖”,从“城市负担”变为“生态明珠”。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蔡甸区迎来了快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错,人口不断涌入。而我,作为城区核心水体,首当其冲地承受了发展的“副作用”。生活污水直排、雨水混接、管网老化、底泥污染……一条条“黑线”汇入我的身体。湖水变得浑浊,富营养化严重,蓝藻频繁爆发,夏日的湖面泛着令人窒息的绿膜。曾经的莲花难觅踪影,鱼虾减少,水鸟远去。岸边居民掩鼻而过,孩子们不再敢在湖边嬉戏。我听见有人叹息:“莲花湖,徒有其名了。”我并非不想自净,可城市的“代谢”远超我的承载能力。我像一个疲惫的老人,喘息着,却无力呼救。

2020年,一个名为“蔡甸清水入江”的PPP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场系统性、全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攻坚战,而我,是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作为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总投资十五亿元,覆盖蔡甸城区全域排水系统,涵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态修复”全链条。“我”被列为武汉市长江大保护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那一刻,我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正在注入我的生命。

治理团队来了,他们是蔡甸清水入江PPP项目的建设者、工程师、生态专家……他们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套“康复方案”。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生命的回响——原来,还有人记得我的名字,记得我本该有的模样。

源头截污:切断“毒脉”。过去,无数条污水管道像暗河般将城市“代谢”的脏水注入我的身体。那些浑浊的液体带着刺鼻的气味,裹挟着油污与杂物,日夜不停地侵蚀着我的肌体。项目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关片区及周边的每一寸管网,用科技探查每一段病灶。CCTV检测机器人如同长着眼睛的“医生”,在幽深的地下管道中穿行,不放过任何一根错接、混接的管线。三年来,他们在环湖12公里范围内新建及修复污水管道超过80公里,终于实现了真正的“雨污分流”。当最后一根违规管道被封堵,我感到一股久违的轻松——那一条条“毒脉”被彻底斩断,我不再是城市排污的终点站。

内源治理:清除“陈年旧疾”。即便外源被控,我体内仍积压着数百年的伤痛。湖底厚厚富含氮、磷的淤泥,像一层沉重的黑毯,锁住了阳光,也窒息了我的呼吸。那是富营养化的“温床”,是蓝藻肆虐的根源。于是,巨大的环保清淤船开进了我的怀抱。它们缓缓移动,精准吸除污染底泥,累计清理超过170万立方米——那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相当于填满近700个标准游泳池!清淤之后,他们还为我铺上了生态基质,像是为大地覆上新土,等待生命重新萌发。那一刻,我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湖底第一次透进微光,唤醒了沉睡的生机。

活水循环:注入“生命之流”。长久以来,我如一潭死水,缺乏流动,自净能力几近于无。项目团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连接了生态补水泵站,从浩荡的汉江引来源源不断的清洁活水,通过专用管道注入我的身体,实现“活水循环”。日均数万吨的补水量,让我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水流带动氧气扩散,带走沉积物,激活了整个水体系统。我再也不用忍受闷热与停滞,每一次脉动都充满活力,仿佛重新学会了呼吸。

生态修复:重建“水下森林”。我知道,真正的健康,来自生态系统的完整。于是,治理团队开始为我“种林”。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植入湖底;在浅水区栽下睡莲与荷花的种苗;在岸线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这些绿色的生命在我体内扎根、蔓延,逐渐织成一片茂密的“水下森林”。它们吸收氮磷,抑制藻类疯长,为鱼虾提供庇护所,吸引蜻蜓点水、水鸟栖息。我看着小鱼在水草间穿梭,螺贝在石缝中安家,一种久违的平衡正在回归。

智慧监管:装上“生态大脑”。更关键的是,他们不仅治标,更求长效。在我的心脏位置——几个关键监测点,安装了水质在线设备。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这些关乎我健康的数据,实时传送到“智慧水务平台”。一旦某项指标异常,系统立即预警,运维人员迅速赶来“问诊”。我有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每一次波动都被记录、分析、应对。这不再是粗放的管理,而是科学地守护,像一位细心的医生,时刻关注着我的脉搏。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却又是翻天覆地的。

第一年,湖水透明度从不足30厘米提升至1.2米;

第二年,沉水植物覆盖率达60%,鱼类种群明显恢复;

第三年,消失多年的野生荷花重现湖面,白鹭、野鸭成群归来。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被叹息“徒有其名”的莲花湖。环湖建成了滨水绿道,串联起文化广场、亲水平台、儿童乐园。清晨,太极队在湖边舒展;傍晚,市民散步、骑行、拍照打卡。每年夏季的荷花,吸引无数游客,粉白的花瓣在碧波中绽放,清香拂面,恍如千年之前的盛景重现。更让我自豪的是,我的治理经验被推广至整个蔡甸水系。一条条河流在“清水入江”项目的推动下焕发新生,共同汇入长江,真正实现“清水入江”的庄严承诺。

致每一位守护者在这场重生之旅中,我铭记每一位为我付出的人:感谢政府的远见与决心,让生态优先成为发展底色;感谢工程师们日夜攻坚,用科技修复自然;感谢一线工人顶风冒雨铺设管网、清理淤泥;也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平凡岗位——他们协调各方、整理资料、宣传政策,让项目高效运转,让公众理解支持。是你们,让我从“被遗忘的角落”重回“城市之心”。

一湖碧水,生生不息。今天,我不仅是一片湖泊,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缩影,一座城市生态文明的见证。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照着蔡甸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我将继续以水为镜,见证这座城市的绿色转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