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变接力为并行:驭钢铁巨臂,改山河之形——记白马航电项目特高边坡无排架梯段循环施工技术 |
|
|
|
晨曦微露,重庆乌江畔的白马航电枢纽右岸已苏醒。一面近乎垂直、高达288米的绝壁巍然矗立,机械的轰鸣打破了山谷的宁静,施工现场一片火热。 不同的在于,本应密如蛛网的脚手架“安全网”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架钻机的长臂轰鸣,是湿喷台车的凌空挥洒,是一场钢铁巨臂的机械协同。 当最后一层支护完成,这项钻爆与支护同步,工序衔接紧密的特高边坡无排架梯段循环施工技术,宣告成熟。它不仅入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5年度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更以其卓越效能与安全性,成为高边坡机械化建造的新标杆。 破壁攻坚,钢铁集群替代血肉长城 高边坡施工,历来是工程建设中的硬骨头。面对白马项目1547万立方米的惊人开挖量和40万平方米的支护面积,若采用传统的脚手架排架施工,仅钢管用量就需数千吨,工人还需要依靠脚手架在边坡上作业,安全风险极大,工序衔接更是困难重重。 白马航电项目团队本着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原则,结合边坡设计、施工方法、设备性能、道路布置、地质结构对边坡进行合理分区、分段,以“同层隔断、上下错段”的八字方针,开创性破局,以提高机械化水平为核心,打破传统“一爆一护”的接力模式,依托高支架钻孔、喷砼等土石方专用设备,大幅减少边坡支护常规排架搭设工序,实现了开挖及支护工序的协同推进。 “这套机械化集群是我们攻坚的利器。”现场工程师望着高架钻机操控台,言语中充满自豪。这钢铁方阵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系统性取代了90%以上的高空人工作业,用高架钻机替代人工作业完成高危的钻孔爆破,用混凝土天泵实现了高效喷护,避免了交叉作业,在减少使用脚手架钢管等材料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生产效率。 机械化的应用,将传统工地的“脚手架迷宫”,简化为开挖与支护的精彩同框,昔日这对“接力跑选手”,如今在峭壁之上循环推进、无缝衔接。 精控细管,技术实践筑牢品质基石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高边坡施工现场,质量管控不是机械执行条文,而是融入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操作的技术实践,是一场关于精度与责任的持久坚守。 正式开钻前,每一位操作手都必须走进专门划定的试钻区。这里是他们和设备的“考场”,在完全模拟实际地质条件的坡面上,操作手需要操控钻机完成一组试钻孔。测量人员手握全站仪,紧盯着每一个孔的定位、深度和垂直度,数据实时记录,不合格的立即调整。唯有试钻孔的精度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这台设备和操作手才能获得上岗资格。 随着工程推进,质量控制贯穿于开挖与支护的全过程。每个循环段的首个支护单元都被当作“首件样品”,项目总工、监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会共同进行联合验收。喷混凝土的厚度、锚杆的打设角度、网片的铺设质量,都要一一过关。只有首件验收通过,后续的大规模施工才能依此标准展开。 工序转换间隙,质量员手持检测工具,逐一测量孔深、间距、外露长度等指标。现场技术员则对照设计图纸,仔细核对地质变化与支护类型的匹配情况。从钢筋绑扎、网片安装到喷混凝土覆盖,每一个环节都通过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一验”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过程可追溯、缺陷无处隐藏。 这种系统而严谨的质量管理,让这座特高边坡在高效推进的同时,做到了“孔孔达标、面面精准、层层可靠”,每一个施工细节的精准把控,都为无排架循环施工技术的成功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立标铸鼎:安全高效铸就行业丰碑 在特高边坡无排架梯段循环施工中,项目建立了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现场规范设置“五牌一图”和安全警示标志,对边坡临空面等危险区域实施钢管护栏硬质防护,并加挂密目安全网,按照“定格、定人、定责”原则推行网格化管理,对施工生产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明确网格员,落实网格内施工作业前、中、后施工任务及巡查协调工作。 “所有施工机械设备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并通过‘两单两卡’培训明确岗位风险和应急处置流程,专职安全员每日巡视监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安全总监向我们介绍道。 效率的跃升伴随着人力的解放与成本的优化:每百平方米支护面积节省劳动力3-5人,在改变高边坡施工“高风险”的同时,较传统方法提升了30%施工速度,大幅缩短关键工期。 项目经理指着蜿蜒的江岸,感慨万千:“省下的1500公里脚手架钢管,首尾相连足以绕行北京五环十余圈,规避的数万次高空吊装与悬空作业风险,更让数百个家庭安心”在百万平方米级的庞大支护面积上,白马航电项目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生产目标。 右岸船闸及明渠边坡高质量竣工,背后是省部级工法等8项核心实用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技术的价值,在乌江之畔铸就了坚实的丰碑。 更深远的是,这项技术的生命力已跨越水利工程边界,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复杂输水隧洞边坡、孟底沟水电站的高陡坝肩、尚义抽水蓄能电站的巨型上下库边坡等国家重大项目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开挖厚度超过10米的边坡工程,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经济的机械化施工新纪元,树立起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 入选重点推广目录,不仅标志着水电四局以硬核科技重塑山河骨架的卓越能力,更激荡起整个工程领域从“血肉长城”到“钢铁洪流”的时代转型。 当高架钻机的轰鸣在深谷回响,当湿喷台车的“画笔”在岩壁挥毫,当锚固钻机的“银钩”缝合大地伤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乌江畔一座巍峨工程的崛起,更是一副在科技创新中振臂发展的壮丽图景。 无排架梯段循环技术,这曲回荡在绝壁之间的“钢铁之舞”,以创新为魂,以安全高效为韵,不仅破解了特高边坡建造的世纪密码,更在神州大地的山河画卷上,以钢铁之力,谱写着高质量建设施工的崭新诗篇。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