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精度“拼”出地下奇迹!深圳地铁15号线海城站装配式施工背后的测量“把关人” |
|
|
|
在深圳这座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城市地下,一场关于“精准拼接”的工程奇迹正悄然推进。作为深圳地铁15号线的关键节点,海城站以叠合层装配式车站的全新形态,突破传统地铁车站“现场浇筑”的施工桎梏,如同用巨型“积木”搭建地下空间。而在这场“拼积木”的工程里,深圳地铁15号线测量队便是手握“量尺”的核心“把关人”—— 他们以毫米级精度为准则,让每一块“积木”严丝合缝,用精准数据诠释着工程建设的核心价值,书写着地下工程的精度传奇。 底板埋件测量,以±2毫米误差筑牢“积木”第一基准 装配式车站的施工,恰似搭建积木的开篇。“底座”的稳固度,直接决定后续所有构件的安装方向。海城站底板埋件作为整个车站结构的“初始拼接点”,其位置精度堪称工程的“第一标尺”。测量队深知这一环节的决定性意义,早在底板施工启动前,便提前完成全站控制网的复测与加密工作,将基础测量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为后续施工筑牢“数据基准线”。 在埋件安装的关键阶段,测量人员创新采用“双机复核”模式,即一台全站仪实时追踪埋件的平面坐标,确保横向位置不偏分毫;另一台电子水准仪同步监测高程变化,保障竖向高度精准无误。无论是钢筋绑扎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埋件微小偏移,还是混凝土浇筑前的最后校准,测量队始终坚守现场,24小时轮班盯控,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度隐患。“每一个埋件的坐标都要反复核对三次以上,必须让它像积木的‘卡扣’一样,精准对接后续构件。” 项目部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测量工作的严谨性。最终,海城站底板埋件安装合格率达 100%,为这场“地下积木游戏”奠定了坚实基础。 侧墙、柱与纵梁测量,勾勒车站立体结构 若说底板埋件是“积木底座”,那侧墙、柱与纵梁便是构成车站 “骨架”的核心“积木块”。这些构件均在工厂预制完成,运至现场后需通过吊装拼接形成立体结构。而测量控制,正是这场“立体拼接” 的灵魂所在。 针对侧墙安装工序复杂、耗时久的特点,测量队创新研发“三维坐标实时监测法”,在侧墙预制件上提前预设特征点,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时采集构件的三维坐标,并与设计坐标动态比对。一旦发现偏差超过2毫米,立即同步通知吊装团队调整,确保每一块侧墙都能“垂直对齐、无缝贴合”。期间,为赶进度、保精度,测量人员常常通宵达旦,在工地灯光下紧盯仪器屏幕,用专注与坚守守护着结构的精准度。 柱子与纵梁的拼接,更是对测量精度的极致考验。作为竖向支撑的柱子,垂直度误差需控制在1/1000以内;作为横向连接的纵梁,既要与柱子精准对接,又要保证相邻纵梁的高程完全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测量队量身定制“先定位、再复核、后固定”三步流程,第一步用全站仪锁定安装位置,第二步用电子水准仪复核高程数据,第三步在构件固定前进行第三次全面复测。层层把关下,海城站侧墙、柱与纵梁的安装偏差全部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为车站“骨架”赋予了精准、稳固的“身形”。 中板、顶板测量,完成“积木”最后拼接 当中板与顶板构件陆续运至现场,海城站的“积木拼接”正式进入收官阶段。中板作为车站的“中层平台”,其平整度直接影响后续轨道铺设与内部装修质量;顶板作为“顶层防护屏障”,安装精度更是关乎车站整体结构安全,测量队将“严标准”贯穿始终,全力守护工程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中板施工,测量人员重点控制其平整度,通过电子水准仪逐点测量高程,确保每平方米范围内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1.5毫米;对于顶板安装,他们则聚焦与侧墙、纵梁的拼接间隙,采用“塞尺+全站仪”结合的方式,逐一检查拼接处缝隙宽度,最终实现最大缝隙不超过1毫米,这一精度,仅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 为追赶施工进度,测量人员始终与时间赛跑。烈日下,他们顶着高温调试仪器;深夜里,他们伴着蚊虫叮咬坚守岗位,24小时轮班驻守吊装现场。“顶板安装完成的那一刻,就像把积木的最后一块拼上去,心里既激动又踏实。”一位测量队员的感慨,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声。而这份“踏实”,源于数据赋予的底气,中板与顶板安装合格率100%,为海城站的“积木拼接”画上了完美句号。 精度之上,以数据为盾守护工程“生命线” 在海城站叠合层装配式车站的建设中,“拼积木”的背后,是测量队用数据诠释的工程核心价值。从底板埋件到顶板构件,从平面位置校准到三维坐标监测,测量人员以毫米级精度控制,不仅实现了每一块“积木”的精准拼接,更带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与传统现场浇筑工艺相比,工期缩短30%以上,工程质量与结构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这种“以测量保精度,以精度促质量”的工作模式,不仅是深圳地铁15号线测量队的行动准则,更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浪潮中,测量队将继续以“精准”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地下空间勾勒出更多“严丝合缝”的工程奇迹,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地下动力”。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