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治水有方,“智”水未来——引江补汉工程9标段防洪度汛体系构建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25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梁红宇   字号:[ ]

水,既孕育文明,亦考验智慧。

从大禹凿山导洪,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自三峡大坝巍然屹立,至南水北调跨越山河,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水共生的历程中不断寻求治理智慧的突破。如今,在湖北襄阳的崇山峻岭之间,又一幅宏伟的治水画卷正在铺展——引江补汉工程,这条深入地下的“水上长城”,不仅承载着调水北送的国家战略使命,更以科技为笔、系统为墨,绘制出一幅充满现代智慧的防洪新篇。

9标段,正是这幅宏大蓝图中的关键一环。

在这里,没有喧哗的口号,唯有沉甸甸的使命与扎实的行动。防洪度汛,不仅是一句号召,更是一套融合科技、管理与人文的精密系统工程,正以沉默而坚定的方式,重新定义这个时代“与洪水共舞”的智慧。

系统治理:从对抗到对话的哲学转变

跳出“对抗模式”,走向“弹性适应”,是9标段防洪体系最根本的哲学转身。

项目基于详实的水文地质数据,严格执行方案中“分区设防、梯度管控”策略。23号平洞作为永久性建筑物,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洪水位175.01米,洞口底板高程177.0米,高差近2米,充分保障结构安全;25号平洞作为施工临时通道,同样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更强调快速响应与动态调控;弃渣场则依据其环境影响程度,分别采用20至30年一遇标准,如三皇庙沟弃渣场为20年一遇,温家沟弃渣场提高至30年一遇。这种基于精准分析的差异化设防,体现的是“重点突出、资源优化”的现代治理思维。

尤为重要的是贯穿始终的“柔性治水”理念。项目不一味追求“滴水不入”的绝对防护,而是科学设置缓冲区域、预留行洪通道、建立应急泄流系统,为洪水安排可控的出路。这种“以空间换安全”的思路,出自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既节约了工程成本,更显著提升了对超标准洪水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智能赋能:数字孪生构建防汛“元宇宙”

在9标段,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防洪度汛的边界。

该系统通过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物联网传感等技术,采集了超过2TB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更重要的是,系统内置的水文模型、地质模型、结构模型,能够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演进过程。

2025年汛前,项目利用数字孪生系统进行了128次模拟演练,预演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险情。特别是在F92断层带施工中,数字系统准确预测了强降雨条件下的涌水风险,指导工程人员提前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重大险情发生。

智能监测网络的布设更是项目的亮点。256个传感器如同工程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边坡位移、渗流压力、结构应力等关键指标。AI算法能够在3秒内识别异常模式,10秒内发出预警,实现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精细管理:标准化构建防汛“免疫系统”

如果说技术是“硬件升级”,那么管理就是“系统优化”。项目借标准化管理,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汛“免疫系统”。

项目管理实行“网格化+清单化”模式。将整个工区划分为23个防汛责任区,每个区域明确责任人、责任范围、检查标准。制定包含10大类54项内容的检查清单,实现隐患排查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

物资管理采用“分级储备+动态调度”机制。建立中心仓库-工区仓库-现场储备点三级储备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物资动态监控和智能调配。推行“物资身份证”制度,每个重要设备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维护记录、使用说明、操作要点。

应急响应建立“分级响应+精准施策”体系。根据预警级别精准启动相应响应措施,避免“一刀切”式管控。特别是在人员转移方面,采用“定向疏散”模式,根据不同工点特点制定16条疏散路线,确保应急疏散高效有序。

人文关怀:防汛体系中的温度与厚度

技术和管理之外,项目最动人之处在于其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项目为每位工人配备智能安全帽,不仅保障安全,更通过内置的定位,能够实时了解工作情况。工区内设置的18个应急避难所,不仅储备物资,更考虑到人员长时间滞留的心理需求,配备了书籍、棋牌等文体用品。

培训教育注重“润物细无声”。开发防汛知识手游,将枯燥的安全规程转化为趣味闯关;开设“工友讲堂”,让老师傅分享经验;组织家属开放日,让家人了解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这些举措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社区共建体现工程的社会责任。项目主动与周边村镇建立联防机制,帮助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培训抢险队伍。这种超越工程界限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协同联动:构建区域防汛共同体

项目与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建立畅通沟通渠道,应急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与建管三部、江汉水网公司、谷城县防办直通联系。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多渠道获取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与水利部门合作监测雨情水位。建立工作联系群,每日发布气象预报,加强重点部位监控。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及时请求联动抢险,必要时寻求部队支援。与相邻标段建立互助机制,重大险情时相互支援。

以智慧守护生命,用创新驾驭洪流

站在23号洞口,眺望着蜿蜒的施工道路和忙碌的作业场面,不禁让人感慨:这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展示中国智慧、中国创新的窗口。

在这里,我们看到科技创新如何让千年治水智慧焕发新生;看到精细管理如何将应急预案转化为日常实践;看到人文关怀如何让冷硬的工程充满温度。这些探索和实践,正在重新定义着新时代的治水理念——不是与洪水为敌,而是与洪水为友;不是一味防控,而是智慧引导。

引江补汉工程9标段的治水实践,正如其所在的汉江水,默默流淌却滋养万物。它告诉我们:当科技与人文交融,当创新与传统对话,我们就能在人与水的永恒共舞中,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智慧之路。

治水有方,“智”水未来。

这条道路,正在四局建设者的脚下延伸,通向更加安全、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