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守水脉・严管控・筑精品——金塘冲水库枢纽工程质量管控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3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资水汤汤,自越城岭北麓蜿蜒而下,穿湘中腹地而过,在安化羊角塘镇鲇鱼洲畔留下了千年水文印记。这里的先民曾以木筏渡险滩,用石堰御洪涛,在与江河的共生中,刻下“治水安邦”的人文基因。如今,秋汛刚过的江面仍泛着清浅波纹,江岸边却已是另一番景象,智能帷幕灌浆设备循着精准节律起落,反铲挖掘机的轰鸣与资水的涛声交织,金塘冲水库的建设者们正以现代水利智慧,接续着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守水”使命。

作为资水干流核心防洪控制性工程、湖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大标志性工程,金塘冲水库从开工之日起,便将“智慧、绿色、精品、廉洁”的目标,与安化“梅山文化”中坚韧务实的精神相融合——既延续着先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更以现代科技为笔,在资水之畔书写着新时代水利工程的质量答卷。

质量保障:从“制度”到“执行”的落地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项目部从制度落地、技术支撑、人才培育三方面发力,为质量管控搭建“铁三角”支撑体系。

“制度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是揣在口袋里的卡尺。”这是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共识。为守住质量底线,项目部率先构建“决策-管理-作业”三级质量管控网络,6名专职质检员带着“自检记录表”跑遍每个作业面,12名质量技术员蹲守关键工序,还让施工员和质检员“绑在一起”:施工员对“工序自检”负直接责任,质检员对“专检”结果负责,让质量要求贯穿从基础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杜绝“制度空转”。

技术上的“底气”也得足。项目部在智能设备研发上持续发力:研发钢筋裁剪优化系统、攻关混凝土3D打印关键技术,让施工精度再提一个台阶;软件平台更不含糊,BIM协同系统能扫出设计冲突,质量追溯系统,能查每一方混凝土的“出身”。“所有技术应用都严格对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数据存得稳、用得准,质量管控才有坚实‘后台’。”质检员指着系统界面介绍道。

人员能力是质量落地的关键。项目部以“理论+实操”双轨模式开展质量培训:定期组织全员质量意识讲座,解读水利工程质量标准;组织开展BIM模型应用、智能设备运维等实操培训,提升一线人员技术水平。同时通过“老带新”“技术比武”等活动,推动质量管理理念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参与”,逐步形成“全员关注质量、全员管控质量”的文化氛围,让每一名建设者都成为质量防线的“守护者”。

智能建造:质量管控的“过程闭环”

依托智能技术,项目部将质量管控嵌入施工全环节,从设计优化到工序管控,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闭环体系。

全专业BIM协同,破解“设计冲突”难题。面对电站厂房、泄水闸、鱼道等多构筑物多专业交叉的复杂场景构建覆盖多专业的BIM协同平台,模型精细度达LOD2.0,每一个构件均加载几何参数、材料属性及验收标准。“以前设计靠‘脑补’推演,遇到管线交叉只能现场调整;现在用BIM平台开展多专业防碰撞检测,能自动识别机电管线与水工结构的冲突,提前优化设计方案。”现场技术员小王指着屏幕上的模型演示道。针对流道、灯泡体混凝土外筒等异型结构,借助BIM模型参数化优势,施工人员可快速精准计算混凝土方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为材料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混凝土质量的“源头车间”,拌合站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全程部署的20个高清摄像头,无死角覆盖备仓、配料、拌和等环节,管理人员通过后台即可实时监督操作规范;升级混凝土拌和系统为PLC控制,实现砂石骨料、水泥、外加剂精准计量,实时采集拌和时间、坍落度数据,杜绝配合比失控。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这一质量关键节点,项目部在浇筑区域布设密集的温度传感器,“大体积混凝土最怕内外温差超过25℃,一裂就会留下渗漏隐患。”现场技术部主任任仲凯指着测温计,目光紧盯着实时跳动的数据,“我们每小时核查一次数据,温差接近预警值时,马上采取洒水降温或覆盖保温被的措施,拆模后采用专业技术检测裂缝,对混凝土表面及内部进行全面“体检”,确保无一处超标裂缝,为工程结构质量筑牢坚实根基。

帷幕灌浆施工采用“压力+流量+密度”三参数实时监测系统,数据毫秒级传输至云计算平台,系统通过算法动态调整注浆压力,确保灌浆密实度达标。人员管控上,进场通道启用人脸识别实名制系统,无关人员一律无法入场,特种作业人员还需额外核验资质证书,杜绝“无证上岗”;物料管控则实现“核验-溯源”闭环,钢筋进场时,司机扫码录入厂家、型号等信息后,智能地磅自动称重并上传数据;水泥、锚杆等材料需经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场,进场后生成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检查人员、进场时间及质量证明文件,杜绝““三无”产品”流入。

数字脉络:质量管控的“严密网络”

站在项目现场远眺,高空无人机正按既定航线巡航,每周一次的航飞,对马道平整度、边坡坡度等细节清晰可辨,为工程外观质量校验留存直观依据;河道旁的水位观测点实时传输水文数据,既为防汛管控筑牢安全屏障,也为涉水工序的质量把控提供关键环境参数;高处布设的2个高位视频监控覆盖全部施工区域,曾经的监控盲区被彻底消除,这套全方位的监测网络,如同工程质量的“智能哨兵”,24小时守护着施工安全与质量。

走进拌合站操作室,屏幕上的数据流正实时跳动,拌和站设备工作状态、单盘混凝土生产记录、质量分析预警、产能核算等功能一目了然,每一个参数都可查可追溯。旁边的骨料处理区里,不同粒径的砂石通过智能筛选系统自动分流至对应仓位,流程井然有序。“含泥量超标的砂石得先通过洗砂机处理,确保原料质量达标;洗砂产生的污水则通过三级沉淀池净化,之后循环利用。”拌合站厂长胡师傅指着运转的设备,说着“绿色与质量并行”的细节。

而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更是将质量追溯变成了“查家谱”般便捷。点击电脑屏幕进入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看到工程质量态势、质量检查、工程总进度、主体工程量统计、开工至今的全景影像对比等,点击模型中“消力池混凝土块”时,基本信息、施工管理、图模预览等方面的资料全出来了。“以前查质量问题得翻台账,现在点一下电脑就可以看到,效率大大提高”,资料员蒋朝鑫边演示边说,实现了“施工过程-质量数据-验收结果”全链条追溯;基于历史质量数据构建知识库,优化关键工序参数,提升后续工程施工质量。

江风掠过工地,仿佛能听见先民治水时的号子回响。从梅山先民的石堰古坝,到如今的智能水利枢纽,变的是治水的技术与手段,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守好一江清水、护好一方安澜”的初心。

那些藏在数据里的质量细节、浸在汗水中的建设故事,终将与资水的千年文脉相融,它会守护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万亩耕地享灌溉之利,更会以过硬的质量,成为资水人文历史中崭新的篇章,见证着湖南水安全保障事业的新跨越,让“治水安邦”的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