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水利】凝固在粉墙黛瓦里的新安江山水画卷 |
|
|
|
在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歙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徽州水墨长卷。当清晨的薄雾漫过渔梁坝的千年石阶,当暮色中的马头墙勾勒出天际的韵律,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徽文化活态博物馆”的古城,正在用每一块青砖黛瓦诉说着属于中国的诗意栖居。 新安江是徽州儿女的母亲河,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集基础设施、生态治理、民生保障于一体,充分满足导洪、拦洪、泄洪、防洪需要,有效提升防洪除涝安全水平,完善新安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保障流域内十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电四局作为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方之一,承担歙县段3标段的施工任务。项目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挺膺担当,以更深理念、更实行动、更细举措,有序推动工程建设,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描绘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助力加速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集思广益谋方法 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 作为重大水利工程和水利部重点推进实施的重大项目之一,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24年6月开工以来,工程的建设进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对于施工团队而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工程建设初期,施工团队便遭遇了渣场临时用地的征用、多雨季节、村民不理解、参建者从北方到南方不适应、战线较长等诸多“拦路虎”,这些难题就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巨网,将建设者们紧紧束缚。尤其是在雨季,工程的进展更是步履维艰。但是困难并没有让建设者们气馁。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项目距离村子近,村民不理解、有阻工很正常,大家别灰心,困难虽然大,咱们一起想办法。项目党支部书记这面多和政府单位沟通,国庆那边多和村民解释。”项目常务副经理巨金星打破了“碰头会”紧张的氛围。 “村民担心补偿不到位怎么办呢?”生产协调部的主任谢国庆问到。 “那我们就耐心的给他们讲清楚政策,一定要让村民满意。至于‘渣场’这个棘手的问题,找业主抓紧沟通,在现场勘查和研究,.....总能找到最优的办法”,在“碰头会”的现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提出推进项目建设的各项措施,最终一致认为:合理的规划是成功的关键。 在前期施工面尚未打开的情况下,项目部充分编制前期策划,汲取各方的建议,提前安排部署方案。具备施工条件后,面对年度的重要指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全面提速”成为项目在黄金施工关键期面临的新挑战。项目部组织了多次“碰头会”,紧盯目标抓进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调整优化施工方案,在年底打开了上游支洞、下游支洞、双洞、分洪闸、暗涵等五个工作面,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截至目前,土石方总开挖量达160万方、隧洞开挖过半、分洪控制闸一期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闸门门叶基础全部安装完成一个个节点接踵而来...... 安全质量高标准 推进“颜值”安全双提升 项目各级负责人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两根弦”,狠抓“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包保制+网格化”落地,责任到人,打造安全标准化工地,树形象,展风貌。 来到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平坦的道路和整齐美观的标准围挡。施工现场严格落实封闭管理措施,沿安全围堤两侧规范设置稳固的安全围挡,确保施工现场与外界有效隔离,安全标识与警示标语随处可见,它们醒目耀眼,就像一群忠诚无畏的钢铁卫士,时刻高举着安全大旗,警示着每一位建设者。 同时,在隧道洞口两侧斜坡面精心铺设植生袋,既能稳固坡面、防范土石滑落,保障施工安全,又可有效减少扬尘、抑制飞沙走石,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添绿色施工,实现环保与颜值“双赢”。同时,项目引进了VR体验馆,把以往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亲身“体验式”教育,把传统的“读规章制度、看事故视频、签名”老三样,改为让使用者在VR模拟场景中切实体验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在安全教育方面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另外,项目积极引入安全信息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用扬尘监测设备对周围环境PM2.5、PM1.0、TSP、噪音、气象五参数(温湿度、气压、风向、风俗)进行时时监测,保障项目沿线绿色施工。同时采用隧洞门禁、人脸识别系统,投入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设备,积极打造智慧隧洞。项目因标准化、文明、有序的良好形象,多次获得业主、地方政府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技术攻关多论证 精细化管理降成本 歙县城区地势低洼,易遭受洪水威胁,建国以来至2020年,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达几十次,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迫在眉睫,该工程覆盖徽城镇、桂林镇,独特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了歙县城区具备兴建分洪隧洞的条件,将洪水通过分洪隧洞撇至新安江。然而,分洪隧洞净断面尺寸为12.1*18.1米,隧洞前段约320米范围为白垩系桂林组下段紫红色厚层砂岩、砾岩、含砾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及薄层状粘土岩,属红层软岩,亲水性强、透水性弱,遇水易软化、塑变,失水易崩解,且隧洞埋深仅15米~62米。围岩自稳定条件差,成洞条件困难,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塑性变形、垮方等问题。面对诸多挑战,项目成立复杂地质条件下长距离分洪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小组进行研判,另外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保障掘进工作顺利进行。 为提高施工工效,将关键的隧道工程分为上游支洞、下游支洞、双洞6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推进施工进度,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每日跟踪施工形象,及时现场盯控影响因素并解决,每周周例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施工;优化工序衔接,确保开挖与支护同时进行,提高掘进工效,在提高生产进度的同时确保安全、质量,保证一次成型;同时,分洪道隧洞上层三类围岩由原来的CRD法开挖改为全断面爆破开挖,减少了循环时间,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于年初召开专题会,围绕项目实际下达了目标任务,拟定了26个名称,计划于年底完成QC13项、专利7项、论文6篇,过程中监督落实情况,目前已上报QC4项,专利1个,论文2篇。利用成本分析会、物资核销会、资金分配会等常规会议,引领动员党员干部职工从项目成本、材料、资金、生产进度等各管理环节找差距、找弱项,全面践行“一切成本皆可控”理念。 下一步,项目管理团队将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肩上压责任”的良好局面,利用劳动竞赛调动全体参建人员积极性,细化落实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坚决守住红线、底线,在抓好安全、质量工作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总体平稳推进。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