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以匠心筑造精品工程,用实干诠释责任担当

发布日期:2025-07-14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刘雨欣   字号:[ ]

杨军,这位年轻的“85后”项目管理者,自2012年投身中国水电四局以来,历经湟水河、黑龙江响水、银川管廊、榆林三县等项目的淬炼,从黄河之滨到白山黑水,从塞上江南到黄土高原,用十三年青春书写着水电人的奋斗篇章。

网格管理破困局,攻坚提速保通水

2019年的榆林,骄阳炙烤着黄土高原,榆林三县供水项目的开工令如战鼓擂响。但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两道“硬骨头”:全长132.32千米的输水管道要穿越丘陵、沙漠、沟壑等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之多变远超预期;沿线穿越铁路,且涉及数十个村落的征地协调,村民对管线走向、施工影响的顾虑,让前期推进举步维艰。

为啃下这两块“硬骨头”,杨军在工地上驻守,带着技术骨干勘察全线,丈量每一处地形。他发现,传统“大锅烩”式的进度管理难以适应复杂工况,于是提出“网格化进度管控”模式:将整条管线按地形特征、施工难度划分为多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配备技术、安全、协调专员,实行“一区一策”动态管理。

施工进入关键期,子洲加压泵站的建设成了“咽喉工程”。泵站需在砂岩地基上浇筑大型蓄水池,而当地春季多沙尘暴,昼夜温差达20摄氏度,混凝土养护难度极大。他带领团队扎根现场,日夜鏖战,白天顶着风沙优化浇筑工序,夜晚在办公室推演次日施工计划,精细调配错峰作业,硬是在黄沙漫卷的工地上抢出了效率。面对沙漠段深基坑施工的难题,他组织技术骨干反复论证,因地制宜调整支护方案,确保安全与进度并进。

2022年4月20日,捷报传来——子洲加压泵站提前近一个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子洲泵站正式通水,清冽的供水奔涌入子洲县城。看着乡亲们捧起甘泉的笑脸,杨军疲惫的眼中透出欣慰:“进度是铁律,更是我们对榆林百姓的承诺。”这提前涌出的水流,不仅解了民生之渴,更彰显了水电铁军“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

专利筑基提效能,智慧建造树标杆

“以科技筑基,凭创新破局。”是杨军的行动信条,他凭借扎实功底与敏锐洞察,将现场痛点转化为创新动力。

针对净水厂污泥处理效率低、沉淀池清理繁琐等行业痛点,他主导研发出“一种净水厂用污泥循环处理排放装置”和“一种便于清理的絮凝沉淀池”两项发明专利,变废为宝,显著提升了环保效能与运维便捷性。他发现传统PCCP管道运输中,管道因颠簸容易碰撞变形,损耗率高达5%。他带领项目团队摸索出的“一种PCCP管道运输固定装置”,通过可调节的弧形托架和缓冲橡胶垫,将管道固定在特制钢架上,损耗率降至0.3%,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与质量。

在PCCP管道安装施工中,他又一次突破常规,带领团队设计出“复式倒链台车”。传统的吊机配合手扳葫芦在安装施工时,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成本高,效率低下。而小台车重量轻、结构安全、移动灵活、速度控制方便,能适应复杂施工环境,减少作业人员的同时大幅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施工时间。杨军感慨地说:“台车外观上虽‘小’,在施工中发挥作用却‘大’。”榆林三县供水工程PCCP管道安装为9545节,复式倒链台车的运用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省费用4104350元,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保障了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更是他推动“智慧建造”的亮点。在净水厂设计阶段,他主导建立了全专业BIM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发现传统二维图纸中存在的管线冲突。比如原设计中输水管道与电缆沟交叉,若按图施工会导致返工。在净水厂加药间、消毒间等复杂建筑单体施工中,他借助BIM技术对各专业管线进行综合布置,避免了管线碰撞问题,确保了施工质量。该项目的BIM专项成果后来接连斩获“智建杯”第七届建模杯”“优智杯”等多项国际国内大赛奖项,是行业内智慧建造的范本。

精打细算创效益,主动谋划赢先机

“经营管理不是‘算死账’,是在合规前提下‘算活账’。”杨军的经营智慧,在榆林三县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项目初期,他发现PPP合同中“主要材料认质认价”条款可能导致价格管控被动,当地政府对水泥、钢材等材料价格干预较多,若市场价上涨,项目成本会大幅增加。他立刻带队对接陕西省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收集近三年材料价格波动数据,反复沟通说明项目特殊性,最终将PCCP管道、钢筋等主要材料纳入造价信息库,为材料价格锁定了“基准线”,规避了高额价格风险。

在清单编制中,他的“因地制宜”原则让效益最大化。项目管线穿越沙漠段时,深基坑开挖面临流沙难题,传统清单中没有对应子目。他多次邀请预算单位及各参建单位查勘现场,结合现场实际施工作业面,制定了沙漠段深基坑开挖综合单价,既符合实际施工成本,又为后续结算提供了依据。

“设计植入”是他的另一项“创效法宝”。杨军带领技术团队对施工图进行二次优化,多次推演编制了管道基础处理、施工降排水、倒虹施工、超高施工、基础开挖、倒运及回填等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编制施工方案和工艺创新,发挥主动超前意识,深入地超前植入相应设计变更项目,增加项目增值增效的可变性。这种将“被动调整”转为“主动创效”思维,既保障了施工可行性,又创造了可观效益,让项目在结算时较原合同额得以增加。

现场履约树口碑,深耕三秦拓疆土

“干好一个项目,就是打开一片市场。”杨军深谙以现场赢得市场这个道理。

在确保榆林三县供水项目高效履约、安全优质的同时,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区域市场。他把工地变成“活名片”,带领团队积极走访地方政府与相关单位,将正在建设的项目作为最有力的宣传窗口,精心组织现场观摩会。

有一次,靖边县水利局考察团来参观,他带着团队从BIM指挥中心的三维模型演示,到PCCP管道安装的“复式倒链台车”实操,再到净水厂的污泥循环处理系统,全程专业讲解,充分展示团队的专业水准、管理能力和铁军作风。

正是这次考察,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2023年起,靖边县新桥水库、旧城水库项目相继招标,凭借三县供水项目打下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口碑,杨军带领投标团队积极跟踪、周密策划,成功斩获两项工程,实现了公司在榆林区域市场的滚动发展。他心中已绘就更大的蓝图:立足榆林,辐射全省,带领团队进一步深耕陕西市场,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将水电四局的旗帜更深地插在三秦大地。

匠心传承育栋梁,铁军温情暖人心

“一个项目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一群人的奋斗。”杨军的团队管理哲学,充满“人情味”与“成长感”。

项目年轻员工占比在五成以上,他推出“导师带徒+定制培训”人才培养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与新人结对,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为年轻员工搭建成长平台。

2024年入职的大学生小张,起初对放水涵洞加固技术一窍不通,通过请教导师指导学习、自主参加培训提升,一年后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小张今年在杨军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QC成果和“五小”成果的申报,成为项目技术骨干指日可待。“杨总常说‘不怕不会,就怕不学’,他的耐心让我们敢提问、敢尝试。”小张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员工的心声。

面对协作队伍的摩擦,他第一时间搭建沟通平台,以透明化、人性化的措施凝聚共识。2022年夏季施工高峰,一个管道安装班组因进度压力与项目部在计量上产生分歧。他立刻组织协调会,当众公示计量规则和该班组已完成工程量,用数据打消疑虑;同时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为工人配备防暑用品。“杨总不偏不倚,还替我们着想,跟着这样的队伍干,心里踏实。”班组长后来主动带领班组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任务。

十三载春秋,六度项目管理轮岗——从技术规范的烂熟于心到预算费用的正确合理,从成本管控的精准高效到组织管理的运筹帷幄,杨军完成了从青涩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掌舵人的蜕变。变的是岗位与职责,不变的是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与担当。

在榆林旱塬的清流背后,在日益拓展的市场版图上,是一位新时代水电追梦人以专业为笔、以责任为墨、以远见为尺绘就的奋斗图景——没有豪言壮语,唯有管道延伸处,那坚实如磐的担当与永不停歇的步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