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东庄大坝“智慧脉动”:拌和系统的智造基因 |
|
|
|
曙色初染峡谷,东庄大坝工地的钢铁脉息已然搏动。 眼前,2座自落式搅拌楼如钢铁巨臂般林立,轰鸣声此起彼伏。它们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协同运转的精密体系,每一台主机都如同精准的魔术师,严格遵循着预设的配比指令,让整个拌和站化身强大的“定制中心”,实时、高效地响应着工地上不同关键部位对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提出的严苛要求,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完美契合其使命。 “它们可是我们的‘顶梁柱’,每小时可生产标准混凝土达245立方米,这是啥概念,是相当于每分钟就能“制造”出一个标准游泳池体积的混凝土。这样的生产能力,就是百米高坝不断崛起的底气。”厂区负责人谢占宏介绍道。 从刘家峡、龙羊峡的奠基,到三峡的登顶,再到白鹤滩的持续引领,水电四局砂石拌和技术的发展在众多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陕西东庄水利枢纽建设中,水电四局负责拌制坝体混凝土,引水供水排沙进口塔架、引水洞上平段、供水洞、排沙洞、部分库区防渗工程等部位的混凝土等,团队依然创造出了优异的成绩。 精准温控防裂变 智能调控保质量 “这套拌和系统可是我们的‘老兵’,经验都是在白鹤滩那样的硬仗里淬炼出来的,专门为大体积拱坝而生。”拌和楼管理人员指着设备自豪地说。 水电四局从西南挥师北上,却给混凝土“体温”控制出了全新考题,夏天晒得骨料烫手,冬天冷到管路结冰。显然,“白鹤滩经验”难解东庄困局。 面对东庄水利枢纽大坝194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重任,水电四局团队以实战经验为基础,精心打造了一套“应季精准温控”体系,成为守护大坝质量的核心生命线。这套体系,彻底改写了酷暑寒冬下的混凝土生产规则。 水泥入仓,温度是头号大敌,必须严格控制在65摄氏度以下。 酷暑降温有硬招。炎炎夏日,混凝土也怕“高烧”。团队亮出组合拳——“系统水冲洗+4摄氏度冷水拌和+片冰降温+骨料二次风冷”,在拌和楼内构筑“四级降温屏障”。通过二次筛洗确保骨料温度与水温一致,再经两次强力风冷,将出机口混凝土温度压到7摄氏度,从源头遏制水化热风险。 寒冬保暖出实招。凛冬时节,挑战变成保温防冻。团队给系统内的风、水管路、阀门、电磁阀穿上阻燃橡塑海绵“棉袄”,骨料仓下砂廊道、骨料廊道用保温彩钢板全封闭,18个关键下料口装上履带式高温陶瓷加热片并智能控温,放料层至衡量层内部用5厘米厚聚乙烯保温板严密包裹,拌和时直接注入热水,为混凝土注入“御寒能量”。 水电四局为拌和楼量身定制的“超级空调”,治好了这四季分明的“变脸”天气。系统稳定产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入仓温度合格率大幅跃升,为大坝核心区注入了稳定可靠的“恒温基因”。 当这些带着精准“体温”的混凝土注入仓面,智能通水冷却系统随即启动“精准诊疗”。依托近百万米冷却水管编织成的坝体“神经网络”,动态调控温度,将温差裂缝的威胁消弭于无形。 安全环保严管控 绿色生产强措施 “车辆弯道有零星石子,得赶紧清理。”安全员张哥手持报话机皱眉道。 “这些飞溅的石子会误伤路过的作业人员。咱们宁可多花十分钟,也不能让风险过夜。”说话间,两名工人已扛高压水枪赶来,水流冲刷下,石子与尘土瞬间汇入排水沟。 这样每日都会上演的场景,正是东庄拌合楼安全管理体系的缩影。 班前会参与率100%,全员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步增强; 生产核心区粉尘净化率达99%; 氨泄漏事故0发生; …… 水电四局团队以“零隐患”为目标,将安全理念镌刻进每一道工序。 垂范立标,织密安全网。针对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水电四局构建“层级清晰、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分部领导每日按时抵达现场,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专职安全员分组划片,实施“网格化”巡查。并定期开展液氨泄漏全要素实战应急演练,联动各部门确保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真正实现“领导在一线指挥、安全在一线落实”。 精护稳行,筑牢硬支撑。为预防液氨泄漏检测,在各工作间安装监测探头,引入在线监测平台,实时采集各项数据,异常自动报警,同步配备手持检测仪形成双重保障,岗位人员每日填写液氨巡视记录,实现氨气浓度24小时动态监控。所有设备均落实“三级检修”制度——日检抓细节、周检排小患、月检攻难症,确保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全面管控,严守操作关。“我们的特种工作人员入场前要做到‘三查一镜’,也就是查护具、查防护服、查防毒面具,照安全警示镜。”安全员介绍道。水电四局推行“班前会三问”制度——问身体状态、问防护装备、问操作要点。从入场教育到班中的手持检测仪定期巡检,以“全流程管控”确保员工“规范操作、应急有方”,并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享,将安全施工理念渗透至每个班组,真正做到“作业面移交一处,安全达标一片”。 科技赋能,织就生态网。水电四局构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链条环保体系。针对易扬尘物料,实行“可密闭则入库、难密闭则覆盖”的双重标准,粗骨料经水洗后通过681.5米长全封闭廊道输送,如同为物料搭建起“空中绿廊”。在污水处理系统核心区域,设立分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如阶梯般层层递进,构成工业废水处理的“绿色屏障”。水电四局团队创新采用“高效石粉回收装置+高效污水净化器+高压隔膜厢式压滤机”工艺,经筛分系统处理的泥水,被输送至压滤机进行高效固液分离。分离出的清水达到回用标准,直接循环用于施工现场道路洒水养护,实现了水资源的二次利用与节约,分离出的泥饼则集中运输至指定渣场进行规范化处置,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施工水平。 “老王,把那堆砂石料再盖严实点!”安全员张哥指着料场角落,几名工人正将防尘网仔细铺开。 从道路石子的“毫厘必较”到环保举措的“锱铢必较”,水电四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为工程建设筑起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屏障。 设备改造促创新 工艺升级提效率 当传统动能遇见创新锋芒,一场关于效率与智能的蜕变正在拌和楼内澎湃上演。 “这套智控系统让我们拌和楼在寒冬里还能‘热血沸腾’!以往守着锅炉手忙脚乱,现在产量提升了三成,能耗还降低了。”现场管理人员小韩说道。 面对低温季节混凝土生产效率骤降的顽疾,水电四局团队结合多年混凝土生产运行经验,以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通过对电锅炉自动补水、自动加热、自动送水等技术改造,使得低温季节拌和楼混凝土生产效率由设计量150立方米/时提高到207立方米/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能耗。 同时,水电四局还实施拌和楼错峰运行规划,高温季节选择低温时段开仓、提高夜班浇筑强度等,有效降低预冷混凝土生产运行成本。 “面对当前骨料、砂石供应紧张和项目进度提速的双重压力,”老谢介绍道,“为确保后续高强度施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重点对胶带机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核心目标就是突破现有的运输瓶颈,显著提升骨料和砂石的拉运效率与总量,实现保质、保量、提速三赢,对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工期控制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通过优化配合比与全过程精细管控,已累计节省7500吨骨料和砂石,不仅降低材料成本,更显著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据统计,拌和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经累计生产了超过198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这些混凝土被精准地用于大坝的浇筑、建设等各个关键部位,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智慧混凝土注入坝体的脉络,这座用数据编码、以算法浇筑的丰碑,正将拌和楼的每一次精准脉动,转化为大坝强劲的心跳。而苍穹之下,东庄大坝以巍峨之姿低语:所谓奇迹,不过是把创新的星火,燃成了守护大地的永恒之光。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