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智慧工地的“安全脉络”

发布日期:2025-08-26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仇伯佗   字号:[ ]

当晨雾还未散尽,阿克塞供水项目3#隧洞的深邃洞身中已跃动起微微的蓝光——智能安全帽的定位信号在中控屏上连成闪烁的星点;机械设备与安全帽上贴着的二维码,在灰暗的环境中显得异常洁白;数据终端里,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正以毫秒级速度更新着安全档案。这场无声的“守护仪式”,源自项目部引入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VR安全体验馆和人员设备认证系统。

云端控“险”,实时监管有智气

项目工程地处高原戈壁,输水线路长达168.686公里,通信信号差,气候高寒,风沙频发,地质多为砾石,自然环境条件差,为项目一线人员安全和施工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项目部建立隧洞安全监测系统、云智慧工地平台、人员定位系统、有毒有害气体质量检测、语音提醒及声光报警等多种系统,通过云智慧平台及时将人员位置动态、空气质量检测等数据收集、分析研判,随时掌握作业人员安全动态。针对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项目部在TBM设备主控室、休息室安装两套供氧设施,保障施工环境供氧充足。

“你们的职工在勘测四工区取水枢纽地形时,这里海拔3500米,方圆一百公里都是无人区,信号非常差。当时车被陷到泥地里出不来了,只有爬上山头才有信号,我们收到报警的同时发送了卫星定位。”消防救援队打来的电话说道。

得益于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项目部根据定位很快在智慧施工地图上锁定了陷车位置,立即前往救援,两个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陷车的三名职工。

救援结束后,项目部针对工程战线长、自然条件恶劣、通信信号差等实际情况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继续采购卫星电话、氧气瓶、红景天口服液等物品,联系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公司在营区架设基站,要求前期驻区人员每天汇报人员安全、物品消耗等情况,并在后续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智慧化安全内容,全力保障现场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项目工程同时开挖4条隧洞和1条施工竖井,破碎带、涌水多发,地质条件差,项目部采用人员进洞提前进行语音提醒及声光报警教育;进洞后用智能安全帽进行人员定位,准确显示人员所在部位及进洞时间;安装通风系统,显眼处准确显示有毒有害气体质量检测数据;休息室安装供养设施等措施。

现在,通过“云智慧”平台,管理人员在项目部智慧大屏上,就可以实现对四个工区各工作面的全面监管,准确把握人员施工动态,及时与一线人员沟通解决堵点,推动项目高效、安全、有序推进。

VR触“警”,隐患防范有底气

项目现有工人四百余人,累计进出场工人达上千人,施工场地分布分散,设备种类繁多,人员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

项目部采取多VR安全教育+体验式安全教育相结合方式开展教育培训,安全体验区围绕安全帽撞击、综合用电、灭火器演示、安全带使用、安全急救培训、机械伤害及虚拟现实VR体验馆,通过实物、实景、多媒体手段的互相融合,实现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再现,直观的认识到工作环境中面对的危险源,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安全意识和监管能力。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主题体验活动中,面对模拟的“高空坠物”撞击。当“重物”撞击到安全帽顶部时,虽然有安全帽的保护未造成伤害,但强烈的震感还是让不少工人心头一紧。在高处坠落体验区,一名工人系好安全绳后,按照指引站在模拟高处平台上,随着平台突然“坠落”,安全绳瞬间绷紧,强大的冲击力让他身体一震。

“原来不戴安全帽,被这么小的东西砸到都这么危险!以后上工地,我肯定第一时间把安全帽戴好,还会提醒身边人规范佩戴。”“以前总觉得系安全带麻烦,今天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根绳子就是‘救命绳’!”体验结束后,工人们感慨道。

项目部创新引入VR技术,打造集“科技感、沉浸感、实用性”于一体的VR安全体验馆,通过虚拟场景还原施工现场高危风险,让工人在“零风险”环境中“亲历”事故、学习技能,为项目安全生产注入“科技新动能”。

在“VR高空作业安全体验”中,一名备用水厂房建工人正在模拟“搭设脚手架、高空焊接、临边作业”等流程,搭设脚手架时,需检查扣件是否拧紧、脚手板是否铺稳;高空焊接时,要确认安全带是否挂在牢固支点、防火毯是否铺设到位。突然,虚拟场景触发“高空坠落”的警示画面,显示“未挂安全带就登高”违规操作,并弹出“违规后果分析”。

“我正操作呢,系统突然给我这个提示,吓了我一跳,原来是安全带忘季了。我现在深刻理解了‘每一步规范操作都关乎安全’的意义。这种“边操作、边纠错、边记忆”的模式,让我们我们身临其境的演练,帮助我们队安全规范的掌握更扎实、运用更灵活。”这名工人说。

自体验馆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接待近300名工人参与体验,成为项目部安全教育的“网红打卡地”与安全管理的“硬核助力”。突破了安全教育“不敢试的高危场景”,传统安全教育难以触及安全问题核心这一局限,从根本上筑牢了项目安全管理防线。

扫码知“底”,保障权益有灵气

项目部构建“全面覆盖、责任上肩、动态管理”管理模式,将项目实施全过程涉及到的施工生产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把责任网格内各类要素放进“二维码”,进行综合安全管理,实现网格内事事有人管、时时有监督的安全生产管控机制。

“干了十几年建筑活儿,我最犯愁的就是‘信息糊涂账’。之前在工地上,身份证复印件交了好几份,到底存在哪儿、用在啥地方,心里没底;我有电工证、焊工证,每次都得翻箱倒柜找原件,遇上检查半天掏不出来;就连天天用的电焊机、切割机,上次啥时候保养的、有没有安全隐患,也没人说得清”。

项目部同步开展全要素验证工作,建立“人员设备认证”系统,累计验证班组30个,机械设备86台,针对班组人员与机械设备分别建立“一人一档”和“一机一档”,并生成专属二维码张贴公示,实现动态可追溯管理,确保安全管控到岗、责任到人、设备到号。

“掏出手机扫一下,个人信息、技能证书全在上面,机器有‘档案’,咱用着也放心,不用担心因为设备隐患出事。而且这二维码是公开公示的,项目部、业主、监理都能查,咱的权益有了保障,干活也更有劲头。”电焊工小李开心地说。

通过建立“双档”管理体系与专属二维码公示追溯机制,项目部实现了农民工个人信息精准管控、职业权益清晰可查,施工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溯源,构建起“信息可查、责任可追、风险可控”的管理格局,为保障项目施工安全有序推进,切实维护项目与农民工双方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智慧化建造时代,阿克塞供水项目以智能建造技术为核心,将智慧化建设深度融入施工安全管理的全流程,打造了一套“智能守护安全”的立体方案,守护着哈尔腾河水向敦煌盆地延伸的每一寸希望,在高原戈壁上续写着“智”护水脉、“安”筑未来的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