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探秘盾构的“移动后方基地”——盾构机七节台车协作共进 |
|
|
|
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盾构机如同一条钢铁巨龙,平稳穿梭在各类环境复杂的城市地下,不论是全断面硬岩、富水砂层、富水砂卵石、淤泥质黏土、溶洞等复杂地质环境还是下穿轨道交通既有运行线路、复杂建筑物等,盾构钢铁巨龙都能迎难而上,在“嘶声咆哮”中腾飞而起,冲破“苍穹”,实现洞通。 然而,盾构“巨龙”的腾飞离不开各节台车的协作配合,七节台车是盾构机的“配套中枢”,承载着管片运输、注浆供给、动力传输等关键功能,与盾构主机同步推进,共同完成隧道开挖作业。 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采风人员深入济南地铁9号线地下15米的盾构隧道,见证这座“钢铁巨龙”如何在地下穿梭前行。刚进入隧道洞口,整齐排列的弧形管片立即映入眼帘,这些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已拼装成坚实的环形结构,360度无死角地抵御着岩壁传来的巨大压力。 沿隧道缓缓前行,两侧醒目的LED灯带不仅照亮了施工道路,更时刻提醒着产业工人们注意安全。头顶的通风管道源源不断输送新鲜空气,保障地下作业人员的氧气供给。在已成型的隧道深处,长达80余米的盾构机正在轰鸣作业,工人们穿梭其间,精心维护着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个部件。 “这可不是普通的机械设备,而是一个移动的地下工厂。”现场技术负责人指着由7节台车组成的后配套系统介绍道。首节桥架上,泡沫发生系统正在改良渣土,双轨梁吊机精准吊装管片;第二节台车内的操作室里,技术人员通过PLC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各项数据;注浆系统同步将浆液压入管片与岩壁间隙,起到固定和防水作用。 继续向后,第三节至第七节台车各司其职:液压站提供动力支持,电气系统确保电力供应,膨润土系统改善渣土流动性,污水处理系统维护环境清洁,皮带输送机出渣口,维持台车集群内部通风、排水通畅,保障施工环境安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配合,形成完整的施工链条。 与此同时,在闷热潮湿的地下环境中,产业工人们24小时轮班作业,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这条“钢铁巨龙”的正常运转。 协作共进,无缝衔接 盾构掘进的这个团队中,七节台车相互协作,实现流程同步、数据互通、供需匹配。采风人员站在控制室附近,详细观察着管片的拼装、渣土的外运,大家被这精准的协作配合所吸引、被如此“庞然大物”毫米间准确掘进所震撼。 此时,采风人员观察到旁边的温度计,地下温度已达到38℃,且没有制冷系统,旁边的产业工人仍然佩戴好安全设备以确保各项工序衔接无间隙,管片小车刚一就位,工人便熟练的操作管片吊机将每片管片精准的吊运至拼装区域,拼装手熟练的操作拼装机精准的完成管片拼装。 “458环管片已拼装完毕,请维保负责人确认设备运行状态是否可以开始下一环掘进,”盾构司机在操作时用对讲机如是说。为确保动力与控制联动,第四节台车的电力系统根据第二节台车的指令,动态调整各系统参数——比如掘进推力增大时,自动调节各分区推进油缸压力,避免动力中断。 “设备运行正常,可以继续掘进”,维保人员用对讲机回复道。此外,为做好应急协同有响应,若拼装区域监测到通风不足,会实时将数据传至第二节控制室,控制室随即启动二次风机,同时提醒其他台车做好粉尘防护,形成“监测-指令-执行”的快速响应。 从动力供给到物料运输,从施工操作到环境保障,七节台车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以“分工不脱节、协作不卡顿”的节奏,支撑盾构机高效推进,成为隧道工程中“协作共进”的典型缩影。 后勤保障 精工良将 “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一场需要多人协作的技术交响乐。” 在这里,一支由11名专业技术工人组成的班组,正操纵着这个长达80余米的庞然大物,以毫米级的精度向前掘进。 “盾构机操作是一项集高技术含量、复杂操作和严格维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项目盾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特殊的作业面上,每一个岗位都至关重要:班长坐镇指挥,盾构司机精准操控,拼装手将每块管片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位,龙门吊司机和电瓶车司机负责物料运输,机电维修人员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注浆工则确保隧道固若金汤。这些工种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新问题一直有,所以咱们一直在学习新技术。”为了让后勤保障不掉队,济南地铁9号线项目将“盾构施工产业工人”建设玩出了新花样。 在今年8月初,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竞赛在项目现场举行。盾构/TBM操作及维保技能竞赛不仅是一次技术比武,更成为产业工人交流提升的重要平台。“竞赛开展得非常及时,”负责人指着正在运行的设备说,“就在今天,我们遇到的一个故障正好是前几天竞赛中讨论过的问题。借鉴其他项目的成熟经验,我们迅速找到了解决方案。” 实际上,这种技术交流的效益远不止如此。采风人员注意到,在闷热潮湿的隧道内,工人们的操作却显得游刃有余。注浆工老王告诉记者:“通过竞赛交流,我们掌握了不少新技术,比如注浆压力的精准控制、管片安装的微调技巧,这些都能提高施工质量。” 这些技能竞赛与交流,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技术水平,更点燃了这群地下建设者的职业自豪感。正如一位老王所说:“我们虽然在地下施工,但我们的技艺要向着最高标准看齐。” 回顾往昔,自2013年以来,中国水电四局先后承建了深圳地铁7/4/12/15号线、武汉地铁11/蔡甸/6/7/12号线、哈尔滨地铁2号线、成都地铁18/19号线、洛阳地铁1/2号线、绍兴地铁2号线一期/二期、郑州地铁8号线、重庆地铁4/27/6/17/24号线、济南地铁9号线、杭州地铁15号线等共计10余个城市20余个轨道交通项目,已全面掌握地铁施工的核心技术。其中盾构掘进里程100千米,累计投入盾构机62台,最大直径8.8米, 而操作这一个个“庞然大物”盾构施工产业工人,中国水电四局已拥有机长18人、司机38人、拼装手40人、维保工39人、电工36人,可从容应对全年25台次各类型盾构施工的高强度作业需求。期间成立的盾构智能化设备(盾构/TBM)操作维修产业工人创新工作室,由32人组建为产业工人核心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活动,发挥产业工人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项目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获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报QC成果16项,“五小”成果2项,“合理化建议”7条。这些都是保障盾构设备平稳运行的有力后勤保障。 告别这群建设者,采风小组的地下探秘正式进入尾声,隧道尽头的光亮渐渐清晰,仿佛照见明日济南的地铁图景——列车穿梭,人流如织,城市的血脉正因这条地下长廊而愈发畅通。回望身后,“移动后方基地”里,产业工人的身影仍在灯光下忙碌,他们的坚守与匠心,已深深镌刻在这条通往未来隧道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