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水利】解锁生态与工程双赢的“密码” |
|
|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施工将成为建筑行业的标配。 广西环北部湾D1标项目部秉持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打造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典范,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 从裸土到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传统施工模式下,裸露土地常常成为扬尘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为了绿色施工,项目部果断摒弃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陈旧理念,创新性地引入“即时修复、动态绿化”的生态施工法,致力于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保护。 在歌棉暗涵裸土区域,项目部精心采用“草籽喷播+生态纤维覆盖”技术,经过严格筛选,选用耐旱、速生的本地草种,并搭配可降解的植物纤维毯,使得裸露边坡在短短时间便形成了稳定的植被覆盖,水土流失量显著减少了80%以上。 镇安支洞则采用“草皮铺植”的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快速固定土壤、保护边坡,还极大地提升了施工区域的景观效果,使其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无缝衔接,实现了生态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东笋水池边坡运用“生态袋+草籽喷播”技术。在陡峭的边坡上,构建了稳定的植被系统,不仅有效防止了滑坡风险,还迅速恢复了该区域的生态功能,为周边生态环境增添了新的活力。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显著降低了扬尘污染,还使项目区的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至95%以上,真正实现了“边施工、边修复、边绿化”的生态目标,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已然铺展于眼前。 化尘埃为青山雨露的生态“防护服”和“净化器” 项目部创新采用“立体防护+循环利用”模式,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走进施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覆盖全场的绿色防护网。这些特制的防尘网如同给工地披上了一件巨大的“生态外衣”,将裸土区域、物料堆场严密包裹。配合智能喷淋系统的定时作业,施工现场PM2.5浓度始终控制在优良水平。洒水车穿梭其间,与围挡上的喷雾装置形成立体降尘网络,让扬尘无处遁形。 在歌棉暗涵,一座由三级沉淀池和人工湿地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正在高效运转。施工废水经过物理沉淀、生物降解等多重净化后,清澈的水流被重新用于场地降尘和绿化灌溉,实现了水资源100%循环利用。 针对施工噪声控制,项目部建立了“设备优选+时段管控”的双重机制。所有进场机械必须符合国家低噪声标准,噪声监测显示屏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夜间施工噪声始终控制在55分贝以下,相当于普通室内谈话的音量水平。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项目部创新实施“四分法”分类管理。走进材料堆放区,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整齐排列,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85%,废旧模板被改造成临时围挡,钢筋下脚料变身安全警示标牌。就连剥离的表层土都得到了精心保护,覆盖防尘网暂存,待工程结束后将用于复绿工程。 “我们不仅要建精品工程,更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项目经理表示。 通过建立“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全链条环保体系,项目实现了粉尘、噪声、废水、固废等污染物的全方位管控,用科技力量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从阶梯修复到循环再生的绿洲重生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土壤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部通过对表土进行分层剥离,并及时实施临时覆盖的方式,对土壤资源进行了妥善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首先对表层土壤进行分层剥离,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层土壤单独存放,以便后续用于生态修复和植被种植。对于剥离后的土壤,项目部及时采用绿网进行覆盖,防止土壤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的破坏。这种分层剥离与临时覆盖的方式,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壤资源,还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部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大力推行绿色施工工艺,使得粉尘排放与噪声污染得到了显著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先进的环保设备如同一道道生态防线,有效减少了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项目部专门建立了完善且高效的沉淀净化系统,确保废水在经过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进行排放或回收再利用。这一系列全面且行之有效的环保举措,不仅将对周边植被的扰动程度降至最低,更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让机械臂与绿脉共舞的施工诗篇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论证和实地调研,对原设计线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经过反复比选,项目团队最终决定将TBM进场路线由原计划穿越水田、冲沟调整为通行林地。 线路优化后,项目用地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农田占用面积从原来的80亩大幅缩减至7.4亩,林地利用面积则从12.3亩增加到42.1亩,整体节约用地达42.8亩。这一调整既严格遵循了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要求,又充分发挥了林地植被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工程实施角度看,新路线展现出明显优势。相较于水田区的软土地基和冲沟地带的地质不稳定,林地地形更为坚实可靠,不仅规避了大规模换填施工的难题,还预计可缩短工期约30天。与此同时,调整后的方案得到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征迁工作推进顺利,为项目按期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落实绿色施工方面,项目部同样下足功夫。走进施工现场,一排排采用环保材料建造的生态板房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精心规划的营区布局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新栽种的绿植更让工地焕发生机。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生动诠释了项目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施工理念。 中国水电四局的实践表明,绿色施工不是负担,而是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生态即时修复、环保材料应用、全过程污染防控、土壤科学保护、规划动态优化五大举措,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