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来自孟底沟水电站的现场报道

发布日期:2025-09-10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彭书园   字号:[ ]

屏幕前的各位读者朋友,此刻我正带着您的视线站在川西高原的雅砻江畔。请咱们一同望向眼前这片浩荡山河——在视线尽头,是孟底沟水电站建设现场。钢索如巨龙横越苍穹,无人机似苍鹰盘旋天际,工人们在云中绝壁稳步前行。这不是特效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孟底沟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中游第七级开发的第五梯级,总装机容量2400兆瓦。这座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约47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40万吨。如今,这座超级工程正由中国水电四局全力推进,他们承建了包括大坝主体、导流洞、缆索吊工程等七大标段,在这险峻峡谷中书写又一页“水电铁军”的传奇。

请随我向前,我们正式进入这座“云端工地”。

空中走廊:钢索横江,天堑变通途

大家向上看,在我们头顶上方,是横跨雅砻江的缆索吊。1号缆索跨江820米,2号缆索跨度438米——它们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时间指针拨回到2023年,那是对精度追求极致的一年。水电四局缆索吊团队正组攥着全站仪对钢索进行毫米级测量。“高程偏低2厘米。”队长巴发海低声说道。别小看这2厘米,在大风频发的峡谷,它可能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施工立即暂停,所有人静待温度回落后再次精调。

几个小时后,对讲机中传来冷静而清晰的声音:“四索平了。”没有欢呼,只有如释重负的呼吸声。这一刻,中国水电四局用技术和耐心,将钢铁巨龙稳稳缚于苍天之上。

现在请大家仰头看,这条“空中走廊”正在阳光下闪烁。它不仅是工程的血管,更是一种象征——人类用智慧与勇气,将天堑变为通途。

绝壁上的芭蕾:空中织网人

现在请各位看向左岸边坡。看那片几乎垂直的崖壁——坡度仪显示70度。在我们眼前,水电四局的施工人员正系着双重安全绳,在绝壁上进行防护网作业。

安全员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来确认声:“7号点安全!”“11号点到位!”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崖壁上的工友,不时提醒:“注意脚下松石!”

大家仔细看,工人们在空中的摆动幅度在与岩壁几十厘米的范围内,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平衡,在悬崖上跳着“芭蕾”,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命安危。

从2024年起,无人机运输系统投入使用。看那边,一架无人机正承载50公斤物资,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从基地到作业点的运输。这项创新极大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人工运输的风险。

危岩治理:碎岩凝志,危崖谋万全

请各位随我走近一些。工段长陈涛指着治理布置图向我们解释:“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块需要修剪的草坪,而是一个由无数碎石勉强粘合而成的积木塔。”

走近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工人们先用长杆远程捅落松动的岩石,再细致清理表面碎屑。“每次上去前都要反复检查安全装备,”一位施工人员告诉我们,“因为不知道哪块石头会突然松动。”

请大家注意那些沿冲沟走向布置的V型挡渣墙。这些是根据具体地形量身定制的防护设施,如同高级定制服装般合身,有效阻挡了碎石沿沟滚落。

经过近两年系统治理,这里累计清理破碎岩体约3.5万立方米,安装主动防护网15.3万平方米,被动防护网1.5万平方米,建成V型挡渣墙超1千米。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地下攻坚:炽隧深掘,破岩前行

现在请随我进入301号公路隧道,灯光照亮着平整的路面,空气中透着凉意,车辆如今已可平稳穿行。但您可能难以想象,2023年的施工攻坚期,这里的景象是何等艰苦——那时由于空气流动性极差,洞内平均气温长期高达40摄氏度,最高甚至突破45度。

建设者们终日如同在蒸笼中奋战,汗如雨下,衣裳从未干过。这里地势起伏巨大,掘进过程中掌子面裂隙涌水肆虐,高峰期双向日均涌水量高达10000余立方米,闷热潮湿的环境让每一次掘进都异常艰辛。

面对极端作业条件和复杂地质难题,水电四局团队果断采用动态设计方式,根据实时围岩状况灵活调整支护措施,并创新引入两台多臂钻双机平行造孔工艺,硬是将单个工作面的造孔总时长压缩至3小时以内,效率显著提升。

通过科学组织和劳动竞赛的激励,301号公路隧道实现了惊人的突破——从早期单月进尺不足百米,到2024年4月份创下双进尺突破“180米”的纪录,并于同年11月刷新至月进尺228.2米。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记录着从高温鏖战到如今畅通凉爽的巨大变迁。

如今,长度达12398.8米的“隧道群”已成为连接各个施工区的交通动脉,安静地见证着孟底沟水电站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

智能建造:云翼穿梭,数智驭山河

请大家抬头看,又一台无人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它正承载50公斤物资从基地飞往作业点。“无人机运输操作方便、飞行速度快、不受地形地势影响,避免了人工运输风险。”水电四局技术人员介绍道。

在多块电池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实现连续作业,平均2分钟就可以运输一次,一台无人机平均每天能够运输4吨货物,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现在请随我走进控制室。大家看这个“数智导流全景系统”,包含六大模块——数字工地、智能开挖、智能浇筑、智能灌浆、智能加工和BIM。这套系统全程见证了导流洞从开挖支护到最终过流的建设历程。在今年8月导流洞正式过流的关键节点中,系统通过实时数据融合与动态模拟,为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系统以图为索引,关联监测设备数据成果,实现“一图贯全程、一图观全貌、一图管全局”的全景业务调度。在这里,科技与工程完美融合,传统水电建设被赋予了智慧新内涵。

绿色重生:绿意匠筑,生态复青峦

请大家将目光转向边坡上的绿色植被。“我们坚持‘边建设、边修复’的理念,针对所有临时占地和开挖边坡,同步实施生态再造。”水电四局生态修复负责人介绍道。

看这生态植被混凝土技术,让草籽直接从坚固的多孔混凝土中生长出来,实现工程结构与生态功能的无缝融合。

放眼望去,八孟公路及其连接路沿线,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团队采用了多样化的绿化方案。道路两侧种植多花蔷薇,平台采用多年生花草籽喷播覆绿+山樱花+碧桃进行覆绿。

这些生态修复措施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雅砻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不是对立面,而是和谐共生的整体。

江河之光,未来之望

随着我们的参观接近尾声,请大家再次环顾这座宏伟的建设现场。缆索吊在深谷上空静静悬挂,防护网牢牢守护着加固后的山体,无人机仍在边坡间有序运输着物资。数字工地的大屏幕上数据流动,实时信息跨越崇山峻岭,在云端清晰呈现。

远处,几位工程师正站在治理完毕的边坡上进行巡查。孟底沟水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不仅是雅砻江中游水电开发的关键一环,更展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从跨江缆索的精准调平,到隧道洞室的攻坚掘进,从危岩体治理到生态修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专业与执着。如今,这座大坝已初具规模,预计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10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15万吨。

感谢大家随我完成这次孟底沟水电站之旅。这座凝聚了传统水电人精神与现代工程技术的超级工程,正稳步推进,未来将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