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优秀共产党员】曾有良:廿四载砼心筑山河

发布日期:2025-08-28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彭书园   字号:[ ]

“采访我?我有什么可采访的,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眼前这位发梢微白、工装口袋别着钢笔的男子,正用带着青海口音的普通话笑着婉拒,他便是笔者的采访对象——东庄施工局总质检师曾有良。褶皱的工装袖口沾着些许水泥灰,刚摘下的安全帽上“中国水电四局”的字样被磨得发亮,唯有胸前那枚党员徽章在办公室灯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这代人,算是把半辈子都拌进混凝土里了。”当笔者追问这些年最难忘的经历,他习惯性地推了推金属框眼镜,指节因常年握笔布满薄茧,含笑的眼里却泛起层层涟漪。

二十四载春秋流转,从青藏高原的拉西瓦到滇缅边境的密松,从金沙江畔的黄登到泾河谷底的东庄,四座特大型水电站巍然矗立,那是他以“砼”为业、以“心”为尺,在壮丽山河间浇筑的无声丰碑。

洞壁微光:高原启程的淬炼

2001年7月,青海小伙曾有良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一脚踏入黑泉水库建设现场。高原的烈日灼烤着年轻的脊背,钢筋下料单在手中被汗水洇湿。不久后转战拉西瓦水电站导流洞工程,真正的考验降临。

“进洞天不亮,出洞天已黑。”回忆那段岁月,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导流洞内终年不见阳光,高强度连续作业榨取着体力极限。“感觉快坚持不下来了。”没有师傅手把手带教,只有随身携带的规范和图集。强光手电扫过冰冷湿滑的洞壁,照着混凝土振捣的每一处细节,也照着一个技术员在黑暗中的孤独摸索——钢筋绑扎的间距、模板的平整度、浇筑的连续性,质量意识在无数次弯腰、触摸、核验中,如同洞壁渗水般一点点浸入骨血。“在基层第一线,学的是混凝土浇筑的硬功夫,筑牢的是日后进步的根基。”

爆破图纸:金沙江畔的突围

2004年,曾有良跨越两千公里,投身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建设。一次任务,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陡峭分水岭。

“主任让我做开挖爆破设计,我直接说‘不会做’。”提及往事,他脸上掠过一丝赧然。迎接他的不是迁就,而是一句重锤般的反问:“你不会做,还不会学吗?”这声诘问,敲碎了他的思维桎梏。爆破参数、装药量计算、起爆网络设计……陌生的领域如同坚硬的花岗岩。他埋首于专业书籍,反复请教前辈,对着其他工程的报告逐字推敲。当导流洞爆破设计图最终成型,并通过专家审定,他收获的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主动破壁”的勇气。此后,《导流洞工程施工自检报告》《截流阶段施工报告》《下闸蓄水安全鉴定报告》……一份份凝结心血的报告从他手中诞生,为工程顺利推进铺平道路。金安桥的急流,冲刷出一个技术骨干的韧性与担当。

黄登印记:党徽下的质量长城

2012年转战黄登水电站,曾有良迎来身份与责任的蜕变——从技术骨干走向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副经理、总质检师、安全总监。2014年,他在黄登项目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身份变了,最要紧的是心里那根弦不能松。”作为项目部质量负责人,他深知体系的力量远胜个人英雄主义。他主导构建起一套“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严密质量体系,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文件相继出台,覆盖施工全流程。他尤其重视将质量要求穿透至“最后一米”。在缆机平台及坝肩开挖关键战役中,他严控每道工序,优化施工工艺,加强过程巡查。最终,开挖质量之高,不仅赢得“澜沧江公司样板工程”称号,更获得前来考察的马洪琪院士高度评价,为水电四局后续承接黄登大坝主体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信任基石。

“质检岗上的党员,守的就是质量底线,规范允许的底线。”他指着墙上悬挂的施工规范,语气斩钉截铁,“这和纪律底线一样,一丝一毫都不能突破。”他推动项目部QC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多项成果获评省级、行业优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稳稳别在质检服上,成为黄登大坝这座质量长城最醒目的精神注脚。

雪域新章:古学的沟通与坚守

2020年,曾有良转战向家坝灌区项目,负责技术方案编制与前期策划。2022年,新的使命召唤他奔赴西藏古学项目部,担任常务副经理。这是一片陌生而充满挑战的土地,新开工项目面临着特殊的沟通环境。

“最难的是协调当地参工参建的标准问题。”他坦言。沟通在业主领导下展开,但部分诉求协调难度较高。他耐心斡旋,反复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最终明确了安全与可行的边界:允许参与风险较低的明挖施工,危险性高的洞挖施工则严格限制当地人员设备介入。“安全是红线,必须守住。目前项目部依然遵循这个原则。”项目于当年7月28日开工。然而,工程刚起步不久,又因疫情导致项目部和施工所在村庄双双封闭,人员设备材料寸步难行,工程被迫按下暂停键。面对困境,作为党员干部,他带头坚守岗位,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并带领项目部的有限人员,稳住阵脚,耐心等待转机。这份在雪域高原遭遇的“当头一棒”,成为他履历中一段关于突发应对与坚守的独特印记。

拱坝弧线:东庄答卷的精度

2023年4月,组织一纸调令,曾有良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收拾行装。“工作调动在施工企业是常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服从安排是天职。”他平静地说。

回到阔别的东庄施工局,担任总质检师,迎接他的是已进入主体浇筑高峰期的世界级工程——东庄水利枢纽。五项“世界之最”的光环下,是双曲拱坝远超重力坝的复杂技术挑战。

“最大的难,在于对拱坝施工技术的陌生。”他坦言。双曲拱坝对体型精度、温控防裂、复杂结构混凝土浇筑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深入研读图纸,组织编制详实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大坝标前期策划方案。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参与的《拱坝无盖重固结灌浆施工技术》《30t平移式缆索起重机安装施工技术》等成果荣获“中国好技术”,QC成果屡获省部级表彰。

2024年,大坝灌浆序幕拉开,世界最深孔帷幕施工的难题摆在眼前。面对分包管控风险,他力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分局施工,确保了进度、工艺、质量和安全的全面受控。当被问及如何实现累计浇筑超180万立方米混凝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稳定95%以上的成绩时,他立刻摆手:“功劳是大家的!靠的是前方人员按规范施工,质检员严格把关,所有人执行制度不走样。”

咫尺匠心:山河间的刻度

采访尾声,他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是关于溢流表孔施工的技术咨询。他迅速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讲解,眼神专注锐利。东庄大坝施工已进入冲刺阶段,溢流表孔支铰大梁、坝顶交通梁、轨道梁预制吊装以及溢流面混凝土施工,是剩余任务中的质量技术硬骨头。

“吃透图纸、编制好方案、充分论证、严格交底、按方案施工——一步也不能省。”他放下电话,语气沉稳有力。这“五步法”,是他二十四年质量生涯凝练的朴素真理。

窗外,泾河奔流不息,东庄大坝巍然矗立。曾有良胸前的党员徽章,在灯光与远处工地焊花交织的光影里,依旧熠熠生辉。二十四载寒暑,从青海高原到秦川河谷,从技术员到总质检师,变的是经纬坐标与鬓边霜色,不变的,是那枚徽章下守护工程质量的如磐初心,是浇筑在共和国山河间,那一道道无声却无比坚实的质量刻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