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先锋】于山河落笔,于人心处建功:雷星亮的十年风雨暖心路

发布日期:2025-10-28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温馨   字号:[ ]

清晨的尚义还笼罩在薄雾中,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工地上却早已苏醒——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惊起了林间的飞鸟,塔吊的长臂在晨光中缓缓转动。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沿着施工便道走来,工装上沾着露水,脚步却坚定有力。他是雷星亮,第一分局尚义抽蓄电站工程施工局的党支部副书记,也是今年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获得者。

十年,足以让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让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党务工作者。从青海高原到河北尚义,从党群干事到党支部副书记,雷星亮用三千多个日夜,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初识山河:在海东工地扎下第一根桩

2013年7月,青海海东的夏天干燥而热烈。23岁的雷星亮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海东高铁新区项目部门前,眼前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纵横,耳边是推土机的轰鸣。这个从甘肃张掖走出来的小伙子,对工地并不陌生,但真正成为水利建设大军的一员,还是让他心潮澎湃。

“那时的项目部设在板房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雷星亮回忆时眼里带着笑意。板房宿舍里,雷星亮的床头贴着一张手绘的“职工生活需求图”。这是他花了半个月时间,走访了全部办公区和生活区后绘制的。哪个宿舍的空调制冷效果不好,哪个办公区的饮水机需要维修,哪个办公室的办公用品需要购置,都在图上一一标注,然后一一落实解决。“小雷这张图,可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职工们竖起大拇指说道。

最让职工们感动的是,雷星亮发现工地理发难、就医难的问题后,不仅协调对接了理发师、医院医生点对点地上门为大家理发、看诊,还根据大家需求丰富了‘我为职工办实事’内容清单,常态化了其中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系列举措,极大程度上便利了职工生产生活。“这个小伙子啊,是真真切切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成长印记:在西干渠浇灌希望的种子

2017年春,青海湟水河谷的冰雪刚刚消融,雷星亮背上行囊奔赴西干渠工程项目。此时的他已经褪去了初出茅庐的青涩,肩上扛起了综合办主任的重任。

西干渠的夜晚格外宁静,办公室里键盘的敲击声与远处湟水河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雷星亮正在起草“党建+攻坚”实施方案,桌角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四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项目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在一次次的攻坚和思考中勾勒出了“党建+生产经营”的雏形,他提出将党支部建在作业面上,让党员先锋岗覆盖关键工序。“记得有一次渠道衬砌攻坚,连续下雨导致进度滞后。“技术员小张回忆道,”雷主任带着党员突击队连夜抢工,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没有人喊累。天亮时分,他看着大家疲惫的样子,悄悄去食堂安排姜汤,还特意嘱咐多放红糖。”

在雷星亮的推动下,项目部建起了“职工书屋”,购置了专业书籍和文学读物;开辟了“心灵驿站”,让职工们在繁重工作之余有了倾诉的港湾。他常说:“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职工们的精神家园。”

高原淬炼:在班多鱼道凝聚人心的力量

2019年,雷星亮转战班多鱼道项目。这里海拔超过3000米,空气稀薄,自然环境严酷。对他而言,挑战不仅是身体上的高原反应,更在于如何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凝聚起团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班多的星空格外明亮,银河如练,倾泻在这片寂静的高原上。一天深夜,雷星亮像往常一样去办公室巡查。当他推开工程技术部的门,看到几个年轻人还围在图纸前,眉头紧锁,桌上的泡面早已凉透。他没有打扰他们的讨论,而是默默退了出来,快步走向食堂。半小时后,当他再次出现时,手里端着一个大托盘,上面是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面条,还特意让大厨煎了几个荷包蛋。“先吃点东西,暖暖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一边招呼大家,一边将碗筷递到每个人手中。突如其来的温暖让原本沉闷的会议室瞬间“活”了过来。

他没有离开,而是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他们讨论那些他并不完全熟悉的专业术语。当听到有人因为反复受挫而开始自我怀疑时,他适时地插话,语气平和而坚定:“我是不懂技术,但我懂你们。我知道大家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心血,办法总比困难多。”那天晚上,技术团队在他的鼓励和后勤支持下,重新梳理了思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事后,一位年轻工程师感慨道:“那天晚上,雷主任送来的不只是宵夜,更是一种信念。他让我们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新的征程:在尚义抽蓄电站书写新篇章

2021年夏天,雷星亮来到尚义抽蓄电站。这里的山峦苍翠欲滴,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被任命为党支部副书记后,他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深秋的尚义,白桦林披上金装。雷星亮发起的“职工生活品质提升计划”正在全面推进。他改造了职工活动室,添置了健身器材和图书角;开辟了菜园子,让职工们在工余时间体验耕种的乐趣;还定期和职工们谈心谈话,听取大家对生活保障的意见。

去年春节,为了让留守工地的职工过个好年,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不仅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还组织了系列年味活动,新年钟声敲响时,他与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工地里洋溢着家的温暖。在尚义,职工们更喜欢称雷星亮为“暖心书记”。他的办公室总是敞开着门,桌上放着一盆绿萝,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他的工作笔记本里,不仅记录着党建工作要点,还有职工们的生日、家属的工作情况、孩子的升学问题。他说:“只有把职工放在心上,职工才会把项目放在心上。”

站在尚义抽蓄电站的上水库工地,远望层林尽染的秋色,雷星亮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十年间,他参与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已成为当地的重要基础设施,滋润着万亩良田,点亮了千家万户。“有人说党建工作务虚,”他曾在党课上这样说,“但我认为,把人的工作做实了,就是最好的务实。当我们看到职工们脸上的笑容,看到年轻人在岗位上成长,这就是党建工作最实在的成效。”

山河万里,初心如一

夕阳西下,工地上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雷星亮站在观景平台上望着这片他倾注了心血的土地。远处,施工车辆往来穿梭;近处,职工宿舍飘来饭菜的香气。

十年,他从青海高原走到河北山区,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中层骨干。变的是地点和职务,不变的是那颗“服务职工、奉献企业”的初心。“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水电工作者,”他的话语朴实而真挚,“能参与这些伟大的工程建设,见证祖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是我最大的荣幸。”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在雷星亮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水电建设者的缩影——他们以山河为纸,以汗水为墨,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而雷星亮的故事,还在继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