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发展谱新篇】安薪筑梦映初心 实干担当谱华章——西南分局“十四五”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纪实 |
|
|
|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其工资权益保障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十四五”时期,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法治指引下,西南分局始终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视为“民心工程”,以制度为纲、以技术为翼、以监管为盾,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保障体系,用实打实的成效书写了“劳有所得、安薪无忧”的民生答卷。 制度为基:织密“不能欠”的保障网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西南分局深谙制度建设是根治欠薪的根本之策,主动对接国家制度框架,构建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闭环体系。分局牵头制定《农民工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要求细化为具体举措,明确项目部、财务部、经营部、人力资源部的“四方责任清单”,实现“谁用工、谁负责,谁监管、谁担责”的责任闭环。 在关键机制落实上,分局全面推行“三项硬性制度”:要求项目须设置工资专用账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从源头解决“没钱发”的难题;工资保证金按结算金额的固定比例缴纳,构筑起欠薪风险的“缓冲垫”;将农民工管理成效纳入项目人资考核核心指标,权重为15%,且将农民工欠薪投诉纳入单独考核项,强化考核力度,与绩效薪酬直接挂钩,使制度执行从“软约束”变为“硬杠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西南分局以制度刚性守护民生底线,为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贡献了基层实践样本。 科技赋能:筑牢“源头管”的精准防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针对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的痛点,西南分局以数字化改革破解管理难题,实现实名制管理从“粗放登记”到“精准管控”的跨越。在农民工进场环节,建立“一人一档”标准化流程,除劳动合同、身份证等基础资料外,新增技能证书、健康档案等信息,做到“人员底数清、技能状况清、出勤轨迹清”。 智慧工地系统的深度应用让监管更具“慧眼”。各项目引进人脸识别考勤机、智能闸机系统,实现“刷脸进场、定位考勤、数据直连”。农民工亦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查询出勤记录,每月可生成电子考勤表作为工资核算依据,从技术上 杜绝“代打卡”“虚考勤”等问题。截至2025年三季度,分局在建项目累计录入农民工信息4700余人次,考勤数据准确率达100%,实名制覆盖率持续保持100%,从源头夯实了工资支付的基础。 监管发力:构建“及时清”的治理闭环 “政者,正也。”西南分局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日常巡查+专项督查+应急处置”的立体化监管体系,让欠薪隐患 “早发现、早处置、早清零”。自2024年4月起,分局每月开展“嵌入式”检查,围绕“八项措施”“六道程序”逐项核查,重点排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公示、持证上岗、健康体检等关键环节,累计开展检查19次,排查整改问题152项,整改完成率100%。 长效机制的建立让监管更具持续性。西南分局坚持“周周清”原则,动态摸排并督导各类项目的工资清欠进展;针对资金链紧张的项目,建立了“结算提速+借款周转+保证金垫付”的三联保障机制,精准施策以化解支付风险。对于人社部转办的每一条欠薪线索,均严格执行“一案一督办”与专人专办,确保案案有跟进、件件有着落。截至目前,累计妥善处理线索46条,清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硕果盈枝:见证“安薪梦”的生动实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十四五”期间,西南分局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的成效,在一张张笑脸、一本本证书中得到最生动的诠释。蓬南项目部以“零欠薪、零投诉” 的亮眼成绩,获评2022年度劳动保障守法诚信 “A级企业”;瑞和大健康产业园项目连续两年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接连获得当地政府表彰,获评安“薪”无忧工程“先进单位”;宜都两江一河、钟祥一江两湖项目凭借标准化管理,双双被授予“标准化安薪项目”称号,成为地方政企合作的标杆。 荣誉背后,是一批“安薪守护者”的默默付出。梁小晶在全国建筑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知识竞赛中斩获青海赛区优胜选手奖,用专业素养诠释责任担当;淡晓霞深耕渝西水资源项目,自开累审核农民工工资台账1000 余册,零差错完成3700余人次工资发放,凭借突出的岗位表现获评中电建路桥渝西总包部“2024年度优秀农民工工资专管员”。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征程开启的交汇点,西南分局的“安薪答卷”仍在续写。下一步,分局将继续巩固现有成果,持续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