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聚焦”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落地 |
|
|
|
为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第一分局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以“小切口”促进“大变革”,从能够施行,能够推动,能够取得实效出发,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凝聚改革合力。通过切实抓紧抓好产改工作,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担当新使命、建功新时代,为分局传统主业施工储备坚实的骨干力量,为分局的业务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产改“压舱石” 坚持分局党委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产改工作领导小组,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以技能提升和权益保障为支撑,制定落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清单,并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位置,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主题宣讲等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精准传递到产业工人中,引导他们深刻领悟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方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基,增强产业工人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改革进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把思想引领融入日常管理和技能提升全过程,使产业工人在思想上与改革同频共振,行动上与目标同向发力,为产改工作稳步推进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确保改革航船沿着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聚焦岗位建功,激活产业工人“源动力” 以劳动竞赛点燃奋斗热情。坚持竞赛项目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在哇让施工局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形成“全员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员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在劳动竞赛中淬炼本领,在技术攻关中彰显担当,在绿色转型中勇立潮头。目前,哇让抽水蓄能电站进场1号桥梁架设全部完成、上下水库连接公路2号隧道全线贯通,竞赛成果显著。 以创新平台驱动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以“引领+团队创新”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成员及各部门深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以专业团队夯实技术根基。分局筑坝技术(土石坝)团队多年来专注于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研究与创新,秉持“开挖就是雕刻,浇筑就是雕塑”的理念,以“惠勇劳模工作室”及“王建忠劳模工作室”为核心,在纳子峡、蓄集峡、羊曲等多个项目中深耕,构建起“管理+技术+技能”三级人才建设体系。团队成果丰硕,获省部级工法4项、青海省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1项、创新管理成果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微创新技术大赛成果1项、品牌故事三等奖1项、QC成果28项、“五小”成果15项、“合理化建议”23项,8项发明专利在申。掌握200m级面板堆石坝施工关键技术,推动水利建设理念革新,实现“控制自动化、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与运行智能化”集成。 以技能比武锤炼过硬本领。6月23日,尚义施工局联合尚义县总工会,开展了“匠心铸就精品,技能点亮未来”多工种技能比武大赛。聚焦工匠精神培育、安全意识强化、作业流程规范,为电焊工、架子工、模板工搭建竞技交流平台。参赛人员通过技艺切磋、经验分享,拓宽技术视野、提升技能水平,推动项目技能与安全标准双提升。 聚焦技能培养,筑牢产业工人“硬本领” 深化校企合作,建强储备梯队。分局通过盘点砂石拌合系统产业团队现状,精准补充紧缺技能岗位人员及多岗位适配专业人才。与青海省技师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培训方式、内容、期限、费用及双方责任,确保学徒在分局实践的同时,可到培训机构接受系统、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构建“实践+理论”双提升的培养模式。 传承匠心技艺,完善培育机制。分局持续推进内训师管理制度与师带徒制度,以“内训师授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做好砂石拌合系统产业工人专业技能的传承与发扬,搭建技能岗位人才阶梯式成长通道。并围绕重大项目和工程开展多形式的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活动,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形成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四位一体”技能提升发展模式,以赛代训的方式培养人才。 畅通发展路径,激发成长活力。依托《中国水电四局职业发展通道》管理办法,构建一线员工从新任到合格再到优秀的快速成长路径;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建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激励产业工人主动提升技能素质。 聚焦权益保障,厚植产业工人“幸福感” 畅通民主渠道,激活主人翁意识。分局始终将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作为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在保障民主权利方面持续发力。定期召开职工大会与工会会员大会,让产业工人充分参与到制度制定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其主人翁意识。通过畅通意见反馈渠道、设立民主监督岗等方式,有效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让每一位工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重视。 厚植关怀底色,提升幸福感归属。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和健康讲座,为一线工人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改善施工现场食宿条件与工作环境。针对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探亲出行不便等问题,主动对接地方搭建帮扶平台,让产业工人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真正实现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从心底里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下一步,第一分局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激发产业工人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全方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