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孙成凯:在数字与尘土之间看见世界的答案

发布日期:2025-05-15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分局   作者:高娅姝   字号:[ ]

办公桌前奋笔疾书,他字斟句酌地分析着数据台账,工地上步履匆匆,他细入毫芒地核检设备、盘点物资。那些被晒褪色的安全帽下,藏着一本立体的物资百科全书:公司2024年度设备物资管理先进工作者——孙成凯。

“问我为什么记得每一颗螺丝钉,答案说明一切。”六载寒暑,他将青春淬炼成一把标尺,以锐意创新的姿态,不断压降采购成本、盘活积压物资、提高周转效率,在物资管理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开拓进取:他是勇闯新局的“拓荒能手”

2019年对于孙成凯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在这之前,他还是一名人资管理专员,“拴心留人、人员培育”是他的主要工作。而这一年分局设备物资管理岗位空缺,他主动开启了职业生涯的“二次创业”——成为一名物资管理人员。

“面对堆积如山的设备台账,我突然领悟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深意,材料、设备说是项目生产的‘生命线’一点也不为过。”回忆第一次接触物资管理工作时,孙成凯这样说道。从报验单的规范填写到敏锐抓取实物信息与台账数据的毫厘之差,那些曾经晦涩的设备名称,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变得清晰可辨。六年光阴里,他始终以谦逊姿态全身心投入,不断积累沉淀,逐渐从对物资管理一知半解的新手,成长为设备物资管理领域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在系统研习基础业务知识的同时,孙成凯还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工作。在保定唐河治理项目工作期间,他深入钻研公司和分局的制度规范,并结合项目实际相继主持制定了《项目部物资管理办法》等13个制度,成立了项目材料核销领导小组、集中采购评标、定标领导小组等5个管理机构,以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与科学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全流程、标准化的管理框架,有效实现了项目设备物资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与高效化。

他常说:“路要一步一步走,工作要尽心尽责做。”在职业生涯的角色转换中,他用行动诠释着:答案在纸上,也镌刻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里。

问题引领:他是运筹帷幄的“成本管家”

答案诠释结果,但问题才会启迪方向。物资工作的降本增效之道,始于问题意识的觉醒,成于实践智慧的积累。如何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降本增效的要求?孙成凯有自己的答案。

在他手中,每一份物资需求计划都要经过严谨的“三步走”流程:首先标注规格、材质等参数比对现场实际需求,接着比对现有库存表平衡采购量,最后编制详实的采购方案呈报审批。这套千锤百炼的物资采购流程,如同精准运转的齿轮,不断盘活积压物资,提高周转效率,有力压降了项目的采购成本。

此外,他始终保持着对材料市场的高敏感度,灵活运用电建商城,定期收集建材市场的价格信息,对比分析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差异,并充分利用电建集采等信息价平台,全方位了解采购物资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价格及资源分布情况。依靠经验的积累,他总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采购时机。2024年9月,在洞察到螺纹钢价格即将进入上行通道时,为防止对项目预算和利润空间构成威胁,提前锁定三个月用量,为项目节省了可观的采购成本。

在混凝土采购过程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混凝土市场,孙成凯和团队进行了一场精细入微的甄选之旅。找货源、算运距、比服务、重价格,他们从每一处细节入手,通过项目部自建、租赁、直接采购三种途径进行成本对比分析,准确测算混凝土成本,以此为筹码与供应商切磋谈判,最终将采购成本控制在最低点,为项目创造了盈利空间。

以身作则:他是躬身垂范的“行动标杆”

物资有序,人生亦然。项目物资部的同事提起孙成凯时说:“他做事较真得很,那股子轴劲儿上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对此,孙成凯只是笑笑。在他看来,物资管理是门需要“锱铢必较”的精细活。“省下一块钱就是实打实地赚了一块钱,”他总这样说,“把好材料入口关,严格控制损耗,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都是在切切实实地保障项目效益。”

物资部作为项目部抵御贪腐侵蚀的前沿阵地,每一次与供应商的接洽都如同行走在利益与原则的钢丝上。他始终秉持着清醒的认知——商业合作绝非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而是携手共进的价值共创,他更将“廉洁”二字化作高悬的明镜,日日擦拭,时时警醒。孙成凯深知,只有自己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带动团队共同进步。他从到货量、领用量、库存量、实耗量“4量”入手,充分利用prp系统,严格监督落实材料进场验收、损耗核算等各项流程,确保物资管理全链条可控、数据真实可追溯。

在材料进场验收前,提前准备采购合同、供应商资质、质检报告等电子档案,验收时对照到货计划单逐项核对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以及交货时间,确保每一批进场材料都做到“货单一致、质量达标”,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既提高了验收效率,又为施工质量把好了第一道关卡。在损耗核算方面,孙成凯依托物资核销台账数据,通过动态对比机制,按月分析实际消耗与计划的差异,精准掌握工程量、物资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将材料损耗管控提升至毫米级精度,实现材料损耗的精细化管控。此外,他将现场例行检查看作优化工艺的契机,实时指导作业队伍及管理人员改进施工工艺与管理措施。一旦发现潜在损耗点,立即要求施工队限期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确保材料损耗在施工全流程中得到有效遏制。

翻看孙成凯走过的漫漫长路,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答案在每次仪表记录的数据里,在巡检时脚下飞扬的尘埃中,更在扛起责任的坚守里,在为同行者照亮的行动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