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崔爱平:踏遍山河守初心,一线担当映赤诚

发布日期:2025-07-15 信息来源:​ 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在宁杭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的斑驳墙影里,在山西黄河峡谷的凛冽山风中,在云南丹达河的河谷涛声里……二十载春秋流转,崔爱平的脚步已踏过祖国的大半个山河,那奔忙的身影,始终如一团跃动的火焰,在一线不断刻画着作为一名电建人的执着与赤诚。

初心如炬,做党员先锋的“带头人”

自2005年扎根工程一线,“电建人”的自豪感便在崔爱平心底生了根。初入现场时的热忱从未褪色,他总以“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坚守啃下技术难关,“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成了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而“只要用心,处处都是学问”这句口头禅,恰是他扎根一线的生动注脚。

2009年成为共产党员后,这份初心更添了沉甸甸的责任。他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刻在心头,把勤学当作善战的根基,业余时间啃专业书籍、钻技术难题,把业主与同事的意见视作进步的阶梯,在批评中淬炼本领。他像海绵般吸纳经验,又以“善总结”的习惯沉淀成长,让党员的先锋底色在工地上愈发鲜亮。

在山西西龙池项目,他针对不同地质调整爆破参数,以“短进尺、少药量”的精准施工确保洞室安全,业主验收时评价他“崔工把技术当生命,把工程当自家事,交给这样的人我们一百个放心。”;

转战宁杭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工程部时,跨河现浇连续梁施工堪称“硬骨头”。他不仅带着团队啃下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审批难关,更在桥梁浇筑完成后,将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梳理成跨河现浇连续梁施工总结报告。这份“做完还要做好”的较真,让同事评价他“是既能啃硬骨头,又善总结沉淀的技术骨干”。

云南丹达河项目因地质复杂多次塌方,已开挖坡面出现多条裂隙。他第一时间带图纸到现场,白天与监理、业主、设计方共同踏勘确认地质情况,夜晚对照监测数据优化爆破参数与支护方案。他采用“手风钻分层浅孔爆破+预裂爆破”策略控制开挖精度,以“边开挖边支护”节奏稳住边坡。业主在例会上多次表扬:“面对险情,有担当、不推诿,让我们看到了电建人的硬核实力。”

以党员标准校准行动,是他不变的准则。对标岗位职责锤炼本领,让“迎难而上”成了日常;吸收各方意见、总结实战经验,又让他在实践中持续精进。那份“把心沉下去、把活干上去”的信念,让他不仅多次获评先进生产(工作者),更成了业主心中“信得过、靠得住”的标杆,更赢得了团队与合作方的深层信赖。让党员的光芒在工程一线愈发闪耀。

新程再启,做黄龙一线的坚守者

“崔副经理常说‘别怕难题,咱们一起琢磨,总能找到法子’,跟着他干,心里特别踏实。”黄龙项目部的年轻调度员史明胜,自崔爱平2024年11月来到甘肃黄龙项目,就成了他身边的“跟屁虫”。说起这位新来的生产副经理,史明胜总能想起初到项目时的场景——当时面对复杂的地质勘察报告,自己急得满头汗,崔爱平却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来,咱们拿着图纸去现场走走,岩层可比书本会说话。”

崔爱平说话语速不快,字字却透着笃定。无论清晨的料场还是深夜的办公室,他身上总有股从容劲儿,再棘手的事到他这儿,都能拆解成“一步步能落地的办法”。食堂门口的水泥地上,刚出锅的馒头还冒着热气,他攥着两个站在工友中间,听搅拌机班组老李念叨齿轮卡涩的毛病,忙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封皮上还沾着上周修水泵蹭的油污,笔尖在“搅拌机异响”下重重画道线,连说三个“记下了”,末了补句“晚饭前准修好,耽误干活我赔你们馒头。”

今年春节,项目部大半工友轮休回家,崔爱平收拾好行李又放了回去。“开春要抢边坡支护的工期,设备检修、材料进场都得盯着,走不开。”他给妻子打视频时,镜头里小孩举着画的全家福晃:“爸爸,陇山的雪是不是比咱家的大?”他笑着点头,挂了电话就往料场走,寒冬里设备容易冻裂,他得逐个检查液压管的保温套,给闲置的搅拌机换防冻机油。

年三十晚上,食堂飘着饺子香,他端着碗挨桌坐,给留守的工友添醋加蒜:“老李,你那台装载机的变速箱,初三我带修理员拆开看看。”正说着,山风突然掀动了工棚的帆布,他撂下碗就喊:“拿绳子!别让雪灌进材料库!”一群人顶着风雪加固棚顶,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他却笑着喊:“这年过得带劲,来年准能顺顺当当!”

大年初一清晨,他踩着未化的积雪去巡查边坡。前一晚的雪压弯了防护网的立柱,他掏出卷尺量变形幅度,在日志上画下草图,旁边批注:“初三调两台千斤顶来校正,务必赶在融雪前加固。”

年轻技术员说:“跟着崔副经理干,累是累点,但心里敞亮。”这话在春节留守的日子里更显真切,他没说过豪言壮语,只是把“坚守”二字,融进了每一个清晨的料场、每一盏深夜的台灯,融进了工友们踏实的笑容里。

真情实意,做陇山建设的外交官

黄龙项目在陇山深处,进出是盘山的蜿蜒山路,单程到天水麦基要转过无数道弯、颠簸1个多小时,雨雪天常有路段泥泞。在日常的工作中,崔爱平时不是在协调就是在协调的路上,常在路上跑,大家笑称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山路上”,他却摩挲着磨破边的民情台账说:“在陇山打交道,得懂石头的硬、山风的烈,更得懂人心的热,你把人家当自家人,路才能越走越宽。”

崔爱平成了项目名副其实的“陇山外交官”,用“脚下沾泥的智慧”架起沟通桥梁。针对山地通勤“晴通雨阻、昼热夜寒”的特性,随车备着三样“法宝”:装着防滑链、铁锹的应急包,一个U盘录着自己喜欢的歌,还有标注着“后山设备需维修、征地需要再去一趟王叔家”的民情台账,把颠簸的通勤路变成“移动协调站”,常趁停车间隙给工友打个电话:“张工,上次说的给工地路边草坪的灌溉水管,我让物资部捎了些样品。”

项目征地协调遇到困难了,山民担心施工影响自家耕地,好几次把进场的设备拦在路口。他每天天不亮就揣着笔记本出门,沿着崎岖的山路挨家挨户拜访,兜里总装着当地产的野山枣,坐下就和老乡拉家常,听他们说顾虑、算收成。有次收工时被年轻员工问起窍门,他正擦着手上的泥,说着:“工程是干出来的,人心是暖出来的。两样都抓实了,就没有拿不下的活儿。”

有次为了协调一段进场道路,他从清晨跑到日暮,腿肚子都转了筋,路过山民老李的羊圈时,见栅栏被风雪压塌了一半,二话不说就挽起袖子帮忙抢修,直到星星爬上陇山才往回走。第二天老李主动找到项目部:“崔总,路的事儿你们尽管修,我去帮你们跟乡亲们说!”

这套“用脚丈量+用心共情”的工作法,让项目征地协调周期缩短了,外来单位参观后的满意度测评次次满分。同事们笑称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山路上”,他却摩挲着磨破边的民情台账说:“在陇山打交道,得懂石头的硬、山风的烈,更得懂人心的热,你把人家当自家人,路才能越走越宽。”

那些在山路上磨平的鞋底纹路,在台账上记满的乡音俗语,恰是这位“陇山外交官”最生动的名片:他用脚步焐热冻土,用真诚敲开山门,让每一次协调都成为连接项目与乡土的纽带,让“电建人”的担当在陇山深处扎下了根。

在黄龙已过大半年,陇山的风依然如他初来时那般带着韧劲,恰如他骨子里从未变过的执拗。他笔记本那片泛黄的银杏叶见证着他从秋到夏的坚守,鞋跟的白痕记录着踏遍山野的执着,前路或许漫长,但那颗焐得滚烫的匠心,定能引着他一步一个脚印,踏得坚实,走得长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