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筑坝】王辉:用青春浇筑“国之重器”

发布日期:2025-04-08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崔晨天   字号:[ ]

“能在18岁遇到白鹤滩,对我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2013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王辉被分到了白鹤滩水电站,一待就是8年。8年里,他见证了白鹤滩水电站的拔地而起,白鹤滩也见证了他从懵懂青涩到成熟稳重,这是属于他的筑坝故事。

初遇,70度陡坡上的毫米级较量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是金沙江下游梯级中的第二级,作为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第一。要在V字地形最高坡度70的高山峡谷,建设一座电站,开挖是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第一道难题,王辉也是这个时候来到的白鹤滩。

2013年7月,王辉被分到白鹤滩开挖大队,7月15日,左岸坝基高程834~600米开始开挖。当问到刚工作是什么感受时,他说道:“热!太热了,火辣辣的太阳,还必须戴着防尘口罩,周边没有一点阴凉的地方,第二天我就买了一个1升的水壶。”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处于亚热带季风区,4~9月份是高温时节,最高温度能达到42摄氏度。炎热的天气给年轻的小伙儿上了工作的第一课,而持续七、八级大风袭来时,飞沙走石的场景更是让他印象深刻。“我现在只记得那个时候的沙石打在脸上真的有点疼。”

经历风吹日晒一个月后,他的脸被晒的褪了几层皮,变得又黑又红,可被问到当时有没有想离开的想法,他却坚定的回答“没有。”

对于王辉来说,本来就是水工专业的学生,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将会从事水电站的建设工作,而刚上班就能遇到世界在建最大的电站,对自己而言是幸运的,而且不管有多少困难,前边都有老师傅带着往前走,自己只需要跟随大家的脚步往前走就行了。

曾有专家把白鹤滩电站边坡开挖比作“虎口拔牙”,据测量,倾斜的山坡最小坡度为15度~25度,最大为40度~70度;并且右岸开挖高差达615米,世界绝无仅有;边坡开挖量达两千余万立方米,而2014年11月要实行大江截流,左岸边坡计划工期缩短至20月,右岸边坡工期缩短至24.5月。工期紧、施工难度大,高差大,土石方工程量大,重重压力给到开挖大队身上,在以上难题还未解决的同时,施工局又自我加压,要求开挖时同时做到“创样板、树品牌”。

“我们当时分为开挖一队和二队,我是在开挖一队,主要负责坝肩槽、泄洪洞、水垫塘开挖,当时我作为现场三检人员,最开始主要负责预裂孔点位放样后对点位进行复测工作,有时钻一个孔要反复进行调整,做到精确、精确、再精确。”王辉回忆道。

坝肩高差大,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孔的精度要来回跑好几遍,每天累的回去倒头就睡,可当时两个开挖大队的成员没有怕苦怕累,互相较着劲,比速度、比质量,势必要啃下这难啃的“骨头。”单月开挖下降30米、季度下降80米、半年下降155米、单月开挖超80万立方米,一项项纪录不停被刷新。左岸坝肩爆破效果优良,预裂缝成缝好,底部一次爆破到位,无残留岩埂,建基面平整,预裂孔位均匀,残留半孔清晰,分布均匀,半孔优良率达到100%,平整度合格率达到100%,超欠挖合格率达到99.1%,开挖质量检测数据也达到了精品目标,同时,缩短工期约11.5个月,确保了关键线路的工期进度。

成长,289米大坝拔地而起

2017年3月,开挖工作圆满结束,两支开挖大队退出主战场,大坝浇筑成为工程的主线任务,机械大队应运而生,王辉也被分到了机械大队。

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坝高289米,分为31个坝段施工,共浇筑混凝土800多万立方米,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一直是工程界的难题,为解决大坝出现裂缝问题,白鹤滩全坝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特种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大坝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热,混凝土浇筑后就会升温,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水泥产生的热量,会引起混凝土热胀冷缩,产生裂缝。从混凝土下料、运输、入仓、再到平仓、振捣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

机械大队成立后主要负责自卸车、振捣臂、平仓机、装载机等所有机械设备操作与使用。王辉说:“全坝使用低热水泥这是在白鹤滩的首次尝试,听以前的老师傅说他们之前在三峡也用过低热水泥,不过只是局部使用,而这个东西最需要控制的就是温度。”

白鹤滩夏季地表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所以在搅拌机里加冰块,保证混凝土出料时7度,运输时要保证盖好遮阳布,通过自卸车开到供料平台,然后通过缆车将混凝土运送到大坝的浇筑现场,大约需要7分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高温天气下,到达现场的混凝土温度也不会超过8摄氏度。 王辉说“我们当时手里一直拿一根温度计,需要随时掌握混凝土的温度,避免产生废料。”为保证混凝土一直处于适宜温度,大坝内部还累计埋设了300万米长的冷却水管,借助1万多个传感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可以进行故障自我诊断、温度流量异常报警等。

浇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大坝出现质量问题。王辉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工作中他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马虎。

仓号浇筑时,一个仓号里有十几台大型设备,仓号里面人来人往,缆机吊着大罐在头顶摇晃,“我们在仓号里面要特别注意,看吊车工作时有没有拉警戒带,看吊罐距离平仓机有没有三米,检测钢丝绳有没有及时更新,作为安全员最主要是细心,也不能嫌麻烦,对于我们来说,侥幸心理是致命的。”这是王辉的师傅对他说的话,他也一直记到现在。

白鹤滩大坝主体自2017年4月12日开始混凝土浇筑,历时1510个日日夜夜,坝体共计浇筑2253仓,800万方混凝土,连续三年浇筑量在200万方以上,创造了年浇筑270万方、月浇筑27.3万方、百日过深孔等同类工程的世界纪录。

突破,镜面背后的中国精度

2018年,王辉被调到质量部工作。他说:“每一次工作调动,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回想到刚到质量部的日子,王辉回忆道:“其实刚到质量部的时候,我就听说业主对白鹤滩水电站的大部分要求是高于‘国标’三倍标准,所以施工局对质量部的要求也是高于其他部门的。”

由于业主的高标准,质量部非常“卷”,质量管理部有自己的学习制度,部门规定每周二晚上8点,全体员工集中学习,周五晚上召开部门会议,就本周工作、学习情况进行逐一汇报,保证每个员工每一个周都能有进步、有收获,同时确保部门工作落实到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王辉也在快速进步,而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打造的“镜面效果”。所谓镜面效果,就是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外立面光滑细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混凝土直接浇出,后期不用再过多装修达到工业装修的美感。

为了能做好镜面效果,质量部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将浇筑所需的轨道、螺栓、模板根据不同仓号需求进行“特殊定制”,可以实现更高的施工契合度,实现高质量控制。特殊定制的模板克服了以往“散钢模板”易出现的变形多、成型差、美观度差等问题。使得,在混凝土凝固后,拆模后达到一次成型、无缺无疵的“免装修”效果。

而在镜面工艺使用中,大坝过流面的施工,更是将对“镜面”的要求拉到了最高,为的就是将水流阻力大大减少,降低水流对表面的冲刷腐蚀。彼时作为白鹤滩施工局总工程师郭建福说:“如果达不到设计体型,做不到合格平整度,没有了优质工程质量的支撑,美观将毫无意义。”

如何在体型和平整度上减少误差?如何让过流面足够光滑减少水摩擦?这是当时围绕在他们头上的难题,“那会质量部、技术部所有人都化身‘卷王’,就是在想如何做好这个事。”

经过大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一仓设置的100个平整度检测点,增至400个,平均每40公分设置一个测量点,实时检测、实时动态把控,保证混凝土体型不变;过流面采用“人工磨面”来压实压光混凝土表面,用双手将混凝土磨至“镜面”效果,最终导流底孔、泄洪深孔、表孔依次施工,过流面镜面一次符合率达95%,远远超出行业内界定精品工程符合率为90%及以上的这一指标。

从2013年到2021年,王辉在白鹤滩水电站度过了近8年时光,从坝基到坝顶都有他走过的痕迹,而这八年走的路都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王辉说:“白鹤滩不仅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我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有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理解。”

如今已经是而立之年的他参与孟底沟水电站的建设,面对新的挑战,他依旧保持着在白鹤滩时的那份专注与执着。孟底沟水电站的建设,对他来说,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对过去经验的延续和提升。在这里,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水电站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关闭】